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汉籍在域外的传播渐为学界所重视.本文从朝鲜半岛的史籍、文人文集入手,搜集、梳理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传播的第一手史料,进行甄别分析发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介入朝鲜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朝鲜人民不仅接受了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忠义观念,而且以此小说为模式,创作出一系列朝鲜小说.在朝鲜小说 史上,<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朝鲜小说的衍变、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罗贯中极有可能是王越化名.罗本贯中,也即罗列资料史事,追溯本源,以"义"贯穿其中的意思.<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成化末作品,王越有充分的动力和条件创作此不朽名著.王越思想文风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十分契合,<王越集>内诗文所表达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要意旨及情节已大体具备;<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流传及最初的书目著录,都和王越有极大的关系;<三国志通俗演义>和<王越集>有相同的误文,且契合之处甚多.  相似文献   

3.
论魏晋隋唐间的少数民族史学(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的有关著录反映了这一高潮的基本面貌.这个时期成书的各朝正史中的民族史专篇,发展了司马迁、班固撰写民族史专篇的优良传统.<华阳国志>和<蛮书>记述了西南少教民族的历史;<十六国春秋>和<晋书·载记>则记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魏书>和<周书>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具有少数民族史的性质;<通典·边防典>本质上是一部古代少数民族史.以上这些,反映了这个时期少数民族史撰述的盛况.  相似文献   

4.
马宝记 《中州学刊》2005,(3):231-236
关羽作为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最终演变为一个神威赫赫的神灵形象,在历代社会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关羽形象的演变,反映了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因素在关羽身上折射出来的发展轨迹,以及在现代社会关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代帝王中史学自觉意识最突出的政治家之一.他下诏刊刻"二十四史",命史臣刊正<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四部正史,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正统意识和历史文化认同思想.乾隆帝重新认识和评价有关历史人物,适应了清代中期政治统治的客观需要.殿本"二十四史"的广泛流传,为学者、士人研读正史提供了便利,在传播悠久的中华文明、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推动历史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在这一话语转型的历史过程中,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还在举国皆为"华夷之辨"的话语时代,它就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的主流话语模式,孕育着具有近代性的民族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和<三国志>同属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是公认的二十四史中的上乘之作.20世纪对<后汉书>和<三国志>的整理与研究,在延续前代学者对两部史书做注释、考证、校勘、补撰的工作并带有集大成之倾向的同时,还发展了对其著述思想、史学观点等的评论与阐释方面的研究,在后一个方面,尤其反映了20世纪史学研究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四世同堂>是一部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国民意识的历史形成的作品.中国传统社会是家族本位的,人民从根本上缺乏"国民"或"公民"意识.民族战争的爆发,不但打破了中国社会生活的传统秩序,而且改变了中国人的家、国想象及自我意识.小说通过对以小羊圈胡同为中心的北平市民沦陷期生活的描写,在揭示传统家族社会受到的现代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反思中国现代国民意识的构成,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双轨制政治文化机制是辽代民族融合的特色.辽代民族交融历史特色的形成与辽代契丹居民与汉族居民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辽代史学则是反映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探讨辽代民族交融与史学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客观地叙述多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总结历史经验,并推动对辽代史学演进特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T·S·艾略特不仅是西方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的"历史意识"、"非个人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等一系列观点,在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上具有开创和先导作用.而带给他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荒原>则很好地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才华和作为理论家的睿智的结合.从艾略特的文学观念出发,以<荒原>为例证,粗略建构对艾略特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11.
张卉 《殷都学刊》2007,(1):57-60
南朝宋范晔作《后汉书·西南夷传》,在前人著述基础上裒集史料,广采精择,著述体例严谨周密,内容记载丰富翔实,不仅是研究西南地区民族历史文化、东汉民族关系及时外关系的重要史料,而且反映出作者的进步的民族史观,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魏晋隋唐间的少数民族史学(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8,28(3):67-78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隋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的有关著录反映了这一高潮的基本面貌。这个时期成书的各朝正史中的民族史专篇,发展了司马迁、班固撰写民族史专篇的优良传统。《华阳国志》和《蛮书》记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十六国春秋》和《晋书.载记》则记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魏书》和《周书》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具有少数民族史的性质;《通典.边防典》本质上是一部古代少数民族史。以上这些,反映了这个时期少数民族史撰述的盛况。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华人:金山勇士》,记载了一百多年北美华人移民的经历。小说在虚构文本中,穿插杂糅了华人移民中相传的故事和有纪录的史实,打破了现实主义、传记和历史书的局限,能使读者发掘和发现原来在英语语境中默默无声的华人,其实也是为荚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开国英雄——金山勇士,只是因为白人的文化偏见和歧视而被遮蔽和丑化了。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力图创造一个对话性的话语空间以及采取黑色幽默的手法,颠覆了美国的东方学表现华人的固定的模式和有关“黄祸”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涉及的26条夫余史料,对夫余历史研究的价值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利用这些史料研究相关的夫余王,如大致推测带素的在位时间、夫台与尉仇台的关系等;二是《三国史记》采自朝鲜古籍的相关史料,可与中国正史中的一些史料互为补充,它对夫余王系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三是这些史料对夫余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吴娜 《晋阳学刊》2006,(2):83-86
王圻所撰《续文献通考.职官考》,系统保存了官制史料,尤其是明代第一手的档案资料,这对于后人修史、考史、辑佚、辨伪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更是他严谨的史料征引原则在史料价值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契丹依靠骑兵,雄霸北方草原,与两宋、西夏对峙,建立辽国和西辽国,在历史上存在了近10个世纪。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契丹骑兵的概念、分类进行考证。骑兵是乘在驯化动物上执行军事任务的陆军。契丹骑兵主要以骑马为主,按照骑兵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可分为:战骑、拦子马、打草谷骑和驿骑四种,并对其分别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西域传》、《魏略·西戎传》中均有大秦国植桑养蚕的记载 ,同时期西方古典作家也有相关内容的记述 ,两相比照可以将史料中的史实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18.
邬国义 《学术月刊》2012,(8):128-147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第一次较全面地向西方介绍了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从鸦片战争前夕传教士最早提及马可波罗及《游记》之事,到1913年第一个《游记》中文译本的出现,期间经历了约近七八十年的历程。从传教士最初简单的介绍,至国人的初步反应,进而至日本教科书大规模的引入,报刊传媒的宣传,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读者层面与社会影响的扩大,其人其事愈来愈广为人知,从而成为传媒中的一种公共知识。马可波罗及《游记》在中国接受及其逐渐扩展的途径与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样貌。它既反映出其在中国早期的反响,也为此后的研究作了必要的铺垫。这对于研究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有某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史记》一书中,虽然司马迁没有明确提出目录分类的理论,但在实际编纂过程中,司马迁却做了这方面的大量工作。出于叙述人物和说明材料来源的需要而著录大量书籍,并以老子和儒学的流传为例考辨学术源流,对后世目录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