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传奇剧本文学是盛极明清两代而独具丰彩的古艺苑之花。它经过众多文人作家的艺术创造与积累,形成了主风化、尚典雅、守格律、抒情表意、规整划一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风貌的形成,固然与当时的政治风尚,哲学思想及文艺潮流相关,但首要原因则是戏曲由民间书会才人的创作转为文人士夫的作品。元末高则诚以理学戏曲观指导改编《琵琶记》,使南戏创作发生根本变化,标志着“文人和南戏的血缘关系从此建立”,南  相似文献   

2.
在新文化运动白话诗歌的论争中,学衡派对白话诗歌批评集中在白话可否入诗,以及格律可否偏废这两个主要方面。学衡派认为诗歌语言应是工具和本体的统一,反对白话入诗;认为格律为诗之本能,诗歌必须坚持格律;坚持"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诗歌改革观点。学衡派的诗歌观与其文化思想有内在逻辑关系,与新人文主义思想中的古典主义"一、多"学说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创造新格律是20世纪中前期中国诗歌理论的重要一脉。何其芳是中国新诗理论第二次“创格”的主要代表,他的格律诗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建新格律的动因,是基于中国新诗与中国优秀诗歌传统脱节;二是主张以“节奏的规律化”为核心,创建新格律。在那样的一个特殊年代里,何其芳的格律诗学只能是一个虚拟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4.
<正>论争是近现代以来曲学界审视、解读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衍变态势与纠结现象的一个牵涉诸多复杂因素、颇具理性思辨特质的学术热点。不论从文献的梳理编纂还是论著的建构表述,戏曲理论批评论争都是一个不能忽略、不可遗漏的重要内容,不仅文学史、戏曲史往往把它作为切入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纷乱格局的关键,而且涌现出许多以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为专题的论文,使对这一簇聚人气潜蕴学理的热络问题的观照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走向纵深、走向缜密。尤为珍贵的是,由此引起的相关研  相似文献   

5.
张岱与戏曲艺术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地域及家庭环境诸因素使张岱喜爱并精通戏曲艺术 ,他和当时的曲坛名流广泛交游 ,在剧本编写、唱腔鉴赏、演出指导等领域造诣不凡 ,针对晚明的戏曲风气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他的有关诗文描绘了群众戏曲演出活动的盛大场面 ,记载了私家戏班的表演水平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跨媒介叙事是中国美术电影的主要艺术特征。中国美术电影观念的生成有两大因素,分别为苏联和西方动画电影的启迪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电影论派主张“中国美术电影是美术性较强的电影作品”,而美术论派主张“中国美术电影是电影性较强的美术作品”。伴随观念论争的持续,中国美术电影与美术、戏曲和音乐等其他艺术之间互通互用的现象愈加频繁,并逐渐探索出一条独具本民族风格的跨媒介叙事模式,推动中国美术电影位列世界经典动画长廊。  相似文献   

7.
清代戏曲的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从戏曲文学剧本的情况来看,雅与俗两种倾向的并存与互补是突出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雅中雅,文士剧作的案头化倾向;二是雅中俗,传奇与杂剧的大众化趋势;三是俗中雅,文士创作对于地方俗曲及花部戏曲的提升;四是俗中俗,地方戏曲中的市井趣味。  相似文献   

8.
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两百多年来依照昆山腔的格律创作和演唱的传奇和杂剧(习惯上称之为昆曲或昆剧)一直称雄于我国的剧坛。苏州的戏曲家,无论在戏曲的创作、表演和理论批评方面,还是在剧本的整理、编选、刊刻,以及曲谱的编纂、增补等方面,对于昆山腔戏曲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昆山腔戏曲艺术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苏州是昆山腔的发源地昆山腔这个名称,最早见之于祝允明的《猥淡》①。魏良辅撰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前的《南词引正》亦提到元末明初已有“昆山腔之称”。徐渭的《南词叙录》(自序作于嘉靖三十八年),则赞美革新后的昆  相似文献   

9.
我国戏曲艺术形成较晚,它吸收了多种其它艺术样式的营养。说唱艺术曾给予戏曲以深刻的影响,而后,戏曲又以摆脱说唱艺术的“影子”显示出它的成熟,这在古代戏曲文学剧本中有所体现。本文通过比较古代仅存的两个目连戏剧本,说明说唱艺术因素在戏曲中留存和去除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本文分析了两部剧作在艺术方面的某些差异。但着眼点并不在于得出谁优谁劣的结论,而是企图通过它们,从某个侧面看到戏曲演进的足迹。本文还试图通过两个剧本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清代宫廷大戏的特点及其在戏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戏曲艺术形成较晚,它吸收了多种其它艺术样式的营养。说唱艺术曾给予戏曲以深刻的影响,而后,戏曲又以摆脱说唱艺术的“影子”显示出它的成熟,这在古代戏曲文学剧本中有所体现。本文通过比较古代仅存的两个目连戏剧本,说明说唱艺术因素在戏曲中留存和去除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本文分析了两部剧作在艺术方面的某些差异,但着眼点并不在于得出谁优谁劣的结论,而是企图通过它们,从某个侧面看到戏曲演进的足迹。本文还试图通过两个剧本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清代宫廷大戏的特点及其在戏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抒情诗戏剧性的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剧同质”的诗学基础在于这两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冲突”。作为模仿的艺术,戏剧依靠人物的行动间的冲突来表现它的戏剧性。作为表现的艺术,抒情诗则利用各成份间相互抵牾而形成的矛盾语景来展示自身戏剧性的特征。“戏剧性冲突”不仅是戏剧结构的原则,同时也是抒情诗结构的原则。依靠这一原则,诗歌营造并且克服了自身结构中形式与内容,形式与形式间的诸多矛盾,最终达到主题的统一,形成完美的戏剧性整体。  相似文献   

12.
体现着"最高意义上的诗"的曹禺戏剧,在现实生活和哲学思考之间通过诗性的艺术手段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创作主体的诗性情怀赋予曹禺剧作迷人的感性色彩,源于原神隐喻的创作背景开拓了曹禺悲剧的表现空间,感性的神秘主义创作手法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内涵,而立足于打破禁制的命运反思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用诗诠释着精神自由的概念.这些是曹禺超越绝大部分剧作家的特有能力,也是曹禺剧作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审视依然能够反映当下的生活并被广大欣赏者所接受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论元剧宾白之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自王国维以来,论者多认为元剧曲、白皆应出自作家之手.但元剧宾白在许多方面都明显留下了杂剧艺人加工、创造的痕迹.这包括元剧频繁出现的陈词套语、相对独立的大段韵白、相对独立的表演片段以及相互因袭的情节关目等诸多方面.元曲作家为杂剧制曲时,也可能会兼作一些宾白,但作家之白未必(也不必)完整无缺,即使“全宾”也未必完全适于场上,杂剧搬演时仍有赖伶人按场上一般套路加以编改.故《元曲选》等现存明本杂剧完整无缺的宾白,应主要出自杂剧艺人.  相似文献   

14.
王衡杂剧表现的是纯粹个人的主观情绪和兴趣爱好,是对社会的冷峻观察和内心苦闷的流露,有着属于自己的创新。其自叙咏怀的内容、独具特色的写心视角和在体制上的变革,等等,让我们领略到了王衡杂剧的独特魅力。他在杂剧上的探索为戏曲史留下了一些值得寻绎的足迹。  相似文献   

15.
田汉早期剧作深染西方近代新浪漫主义感伤唯美格调,但中国古典戏曲及其理论对田汉的影响更为内在。田汉与传统戏曲及艺人有深厚渊源,其早期剧作深得剧作中国传统戏曲之古典美,用意象营造意境、以淡化情节连缀剧作审美主体的心灵写意性,形成田汉早期剧作浓重的"诗情化"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关汉卿在他的杂剧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恶人形象。本文从人性论的角度对这些艺术形象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关剧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象征,它作为汉文学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元代是北方游牧民族统治的朝代,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会在元杂剧中留下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对儒家生命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打破了汉代以来独尊儒术以及宋代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生存理念,生命主体受到关注,人的生命意识开始觉醒。北方游牧文化不断为中原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贝克特化简了戏剧的物质外衣,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审视生命体验的终极样态,用怀疑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去追求戏剧的人学内涵与艺术高度,将人学与审美融合于戏剧创作,探求人性价值与戏剧精神的恢复与重建。贝克特的戏剧精神扩大了人类的精神空间,使人能够在自由狂欢中进行灵魂对话,藉此抵达诗意的存在与艺术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戏文是异于宋金杂剧、始趋成熟的戏剧形式。一般认为,戏文产生于宋徽宗宣和之后、南渡之际的温州地区。对前者,学界异议不大,但缺乏必要的申论;对后者,学界有“温州”、“杭州”两说。本论从几则材料的分析入手,对我国古代始趋成熟戏剧形式产生的时地,作一番简要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剧诗归根结蒂属于诗,衡量剧诗的标准只能是诗,不以赋形舞台为直接目的.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剧诗便是明代文人南杂剧,它们中虽多有被称为不能施之场上的案头剧,一直被戏曲史界所轻视,但视作诗歌却自有创新之处.另一方面,明代开始形成并成熟的单折戏,直到清代都不断有人创作和演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在于选题严肃、线索分明、结构紧凑,自始至终为一个完整行动所贯穿,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长度,自成一个整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单折戏即可以被看作近代意义上的独幕剧.以写意抒情为宗旨的剧体诗及中国式独幕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体裁领域的新突破,明杂剧作家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