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冯惟讷辑<古诗纪>、近人丁福保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在此基础上,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中72题先秦古歌,蕴含着丰富的文体发生意义.这些古歌在先秦或汉代典籍中出现之时,就带有"歌曰"等文体标记,区别于谣、谚、诗,说明当时人已有明确的文体区分意识.这些歌与历史人物和故事同在典籍,具有具体的叙事内涵.歌与音乐关系密切.歌的语体由简单到丰富,二言、三言、四言、七言、骚体等句式都有,韵式也不单一,句句韵、隔句韵、换韵、富韵等方式都有.一切都不如后世规范,正说明诗歌文体初发生的样态.东汉赵煜所撰<吴越春秋>中有三首七言歌,其整饬的七言句式和句句用韵、一韵到底的韵式,早于曹丕<燕歌行>,是七言诗史上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小说起源的探析应该首先弄清楚近代作为文体意义的“小说”概念的界定。根据小说的现代界定去探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小说的概念,从而判断现代文体意义上的中国小说的起源。现代小说是反映市民意识形态的、作者有意识地进行创作虚构的书面作品。根据这个界定,结合中国市民文学的产生时间,就可以断定中国小说起源于宋代话本。  相似文献   

3.
论所谓先秦小说冯维林,王恒展现当代小说研究者将先秦典籍直列为小说类的,大略有三:其一曰《山海经》.其二曰《穆天子传》,其三曰《汲冢琐语》。详细探究三书的内容、形式及特色,详细探究古代学者将它们归属小说的原因,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小说的源流变化,研究中国小...  相似文献   

4.
先秦两汉时期韵文文体的宗教表达呈现了实用与审美两种风格。从上古歌谣到《诗经》"颂"诗再到汉代郊庙歌辞,其宗教内容是民众现实诉求的反映,具有鲜明的功用性,而楚辞、汉乐府游仙诗中的神仙意象与宗教思想更多体现了作者的个人审美情趣。此时期散文文体中的宗教表达采用了说理与叙事两种方式。《老子》、《庄子》、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均以说理的方式阐述作者的宗教理念;《史记》、《汉书》则是以叙事的方式将先秦两汉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展现于后世。另外,两汉时期人们对上古神话故事、神话人物进行宗教化改造,出现了《列仙传》与系列仙话小说,标志道教文学之形成。  相似文献   

5.
《庄子》与中国小说起源的关系密切,"小说"和"小言"等小说概念出自《庄子》,概括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精神的"志怪"一词出自《庄子》,《庄子》寓言中含有《山海经》"奇说"式的小说内容,这些使《庄子》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源头。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小说》、《志怪》为名的第一批小说专著,是《庄子》对中国小说起源深远影响的必然结果。从出土的先秦小说可看到《庄子》小说内容的历史背景,也显现出《庄子》的独特之处,它是中国小说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6.
引述和依据先秦典籍中有关于语体和语书的记载,通过对语的本义、语体的发展和语书体的变化展开讨论,并对先秦时期语体文献的性质、特点、表现形态等略作分析,以期对先秦时曾被广泛引用的“语”这一文体的大致面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有韵文叙事和散韵结合的文学传统。汉魏六朝小说中的韵文就已经具备了多种叙事功能。韵文在唐传奇中的功能更为丰富。唐人不但"有意为小说",而且也有意识地开拓了韵文在小说叙事中的功能,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独立"之始,就已经形成了这种以散韵结合为主要标志的多体浑融的文体形态。宋元时期的文献证明话本更多地是向更为成熟的唐传奇学习。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互相影响使古代小说固有的散韵结合的叙事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也使韵文在小说叙事中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宋元之后,随着占主流地位的小说语体的转变,小说的文体特征虽然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散韵结合这一特征却一以贯之。否定早期小说中韵文的叙事功能,认为叙述者大量引入诗词,并以此作为叙事手段肇始于宋元话本小说的观点其实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8.
论华夏舞蹈的起源、发展与社会功效季明娥先秦乐舞艺术是华夏文明的一株奇葩。特别是自春秋以降,乐舞更以其绚丽多姿的风彩,繁荣于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本文拟就华夏乐舞的起源、发展和社会功效,谈一点初浅的看法。有关华夏舞蹈起源的载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著录。...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六朝之前,中国典籍中“小说”一词所指并非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小说;而当时含有现代小说文体因素的作品并不具有小说的名称。直到唐代,这两条线才逐渐合拢,形成一个“Y”走势。而六朝正是这个“Y”字形的两条端线分别形成却还没有合拢的时期。鉴于此,对“六朝小说”这一概念的使用,就应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对后世许多种文体的影响都很大。这些文体包括:谴责小说,侠义小说,传奇小说,史类小说,赋体小说,寓言小说等。从《战国策》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战国策》的一些篇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小说因素,对于后世小说的丰富和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量词丰富,是汉语及汉藏语系诸语言的一大特点。简帛文献的出土问世,特别是大量遣策、文书和医书等口语性文献的出土,为汉语量词史研究提供了空前良好的条件。量词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尽量弄清楚每一个量词产生的时间。这既是量词史研究的需要,也是词汇史研究的需要。弄清楚了每一个量词产生的时代问题,也就弄清楚了每一个量词的来源。因此,在简帛量词中最有价值的是"新兴量词",即在这一时代新产生的量词。目前已公布的78批简帛文献中量词凡188个,近40%改写了以前从传世文献量词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最具价值的新兴量词55个,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了极富真实性的崭新材料。其中,14个量词是传世文献研究所未知的新成员,5个量词是新兴用法,更新了我们对汉语史上量词数量的认识:36个量词是目前所见最早用例,对探讨其语源及汉语量词系统的建立均具有重要意义。简帛量词无论是在量词断代史的研究上,还是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上都具有重要价值。简帛量词的探讨也启示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简帛文献的语言研究,尤其是其中口语性文献、应用性文献的研究,方利于汉语词汇史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新移民小说的创作主体可以分为三类。从创作动机上看,经商或务工族体现的是对“曼哈顿”的追求,留学族体现的是对“自由神”的企盼,而华裔外籍族则体现出遥远的缅想与反思。他们的共同指向皆为:对异域生活的描写,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和故国风土人情的诗意描写,对中西文化冲突的极力铺陈。  相似文献   

13.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现象与规律.成语中的数字搭配使用就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其中数字"一"可与"半"、"一"、"二"、"三"、"九"、"十"、"百"、"千"、"万"等配合使用,而组成各种固定格式(一般都是成语).这些数字一经进入固定格式,即由其格式来表示具体的意义,其数字本来...  相似文献   

14.
创造社作家的漂泊小说,是一份独特的文学成就,尤以两位主将郭沫若、郁达夫的创作更为突出.由于他们去国留学的个人经历不同以及其写作风格的差异,他们各自笔下的漂泊者形象又各具特征.郭沫若笔下的漂泊者是"苦旅者"的形象;郁达夫笔下的漂泊者是"哀旅者"的形象.这类形象以其独特的韵味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的画廊,同时也以其形象魅力的展现,彰显了漂泊小说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商洛学院学报》2000-2005年引文信息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商洛学院学报》2000-2005年发表的844篇论文为统计样本·统计结果显示,708篇,论文有引文,占论文总量的83.89%;引文总数为3942条.引文最多的为194条。篇均引文4.67条;中文文献3548条,占引文总量的90.01%,英文文献394条,占引文总量的9.99%;中文引文主要来源于图书和期刊,占引文总数的90.16%;73.7%论文引用文献在5条以下;自引率为2.46%,自引篇率为6.04%。分析了学报的优势与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刊物可持续发展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敦煌本《大智度论》多为南北朝时期写本,保存了《大智度论》的原始形态,是宝贵的第一手语言材料,对辞书编纂、修订以及汉语词汇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敦煌本《大智度论》对《汉语大词典》书证始见例做了提前,对孤证词条做了增补。  相似文献   

17.
汉字规范的成果总是能在各个朝代的字书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基于此,该文以宋本<玉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异体字的整理情况,分析书中异体字的界定方法、来源、结构形式以及与异体字混同的其它文字关系,力求比较全面地认识和总结当时异体字整理的方法和经验,以便为现代汉字规范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年画的文化价值和教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的历史虽然悠久,但研究年画的历史却不到百年。目前研究者大多限于研究各地木版年画的起源沿革、兴衰经历、艺术特色、刻版技法等等,对年画的文化价值和对黎民百姓的教化功能却鲜有触摸。其实,年画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它纪史载道的文化功能和培养民族精神与个人优秀品德的教化功能。在纪史载道承传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华民族灵魂的过程中,年画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是指人们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研究对彝民族一类模式学生的汉语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让他们正确使用汉语这种工具,去表达他们的某个目的。即提高彝民族一类模式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用汉语交际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