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与《女神》雄奇壮美不同,《星空》呈显出优美、细腻、哀婉与沉潜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诗集题材的选取,抒情方式的采用,意境的创设和整个语言风貌上.《星空》艺术风格与“五四”退潮后的时代有关,与郭沫若当时的哲学信你有着内在的联系,与诗人浓厚的中外艺术修养和刻意的美学追求分不开.《星空》艺术风格的变化,既是对《女神》清新优美一面的廊展,更契合了时代和诗人心绪的变迁,从一个侧面艺术地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真实,实现了诗人对“东方文学”审美情趣的追求.这无疑是郭沫若对新诗艺术的提高和开拓,对现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果说《女神》属子“雄浑”一品,那么《星空》则大抵属于“冲淡”一类,有力地说明了郭沫若是一位“雄丽并举”的大诗人,“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种单调的稻草,”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早期“诗人的宇宙观”元维社《女神》以完全不同于旧诗的姿态出现在“五四”新诗坛.宣告了完全现代意义新诗的诞主.从而也奠定了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数十年来.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备受人们关注.人们对郭沫若早期思想、艺术观及《女神】从不同侧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女神》最早出版于1921年,它的思想充满着光和热。凡是读过《女神》的人,谁也不能不承认他的作者——郭沫若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卓越的革命诗人,他在五四运动时期在思想战线上已是革命先驱者之一。五四运动,在中国文坛上,突破了旧诗牢笼,涌现了大批的诗人,涌现了大量新的诗歌,新诗渐渐雄据了中国的诗坛,受到了广大青年男女、工农群众和知识阶层的拥护。  相似文献   

4.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其代表作与成名作。《女神》甫一出版,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开一代诗风,被广大青年所争相阅读。这部诗集之所以如此受读者欢迎,除了思想上反映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和形式上主张"绝端自由"的诗体大解放而外,还由于《女神》蕴涵着丰富的审美范畴——崇高、优美、丑等。不同审美范畴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转换使得《女神》中的诗歌充满了艺术的跳跃性,这也是其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给我国新诗的创作揭开了崭新的纪元,那么他的历史剧则给我国的戏剧创作,特别是历史剧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郭沫若的历史剧,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灿烂的瑰宝,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极其宝贵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6.
几乎任何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论著都毫无例外地认为《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奠基之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肯定都是针对“早期白话诗平实而缺乏想象力,冲淡而感情浓度与强度都不足的诗风,显然不能充分反映五四时代精神”而言,仅仅是关于《女神》的思想研究,而没有涉及到关于《女神》艺术价值本身的研究。事实上,《女神》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价值,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时代精神”,十分重要的是它彻底地脱离了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女神》是时代的最强音,充分反映了诗人强大的创造力和浪漫主义的个性。郭沫若高出同时代诗人的地方,是他在“绝端的自由”的诗形中贯注了真正的诗情,坚持了他情感一元论的诗学观点。他的狂放的诗风主要与惠特曼有关,他的泛神论具有时代的内容,《女神》不是那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品,它是新诗源头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8.
再阅《文神》50余首诗作,重返文本诞生的年代,同时体味最初及以后70余年人们对文本的种种评述。固然,《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匪徒颂》等诗篇,具有代表性地反映了诗集思想与艺术的价值。可是,《女神》作为一颗璀灿的慧星出现在中国诗坛,并一代诗风,卷一股异域的浪漫主义狂澜。决不仅仅是某一篇申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的,这主要表现于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及工农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的《女神》是诗人主体精神与“五四”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并成为开一代诗风的典范。从不同的角度用《女神》同中外文学作品及文艺思潮进行比较,将会更为生动、更为鲜明地表现《女神》的时代意义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女神》中的爱情诗辨析黄泽佩1936年,诗人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一文中说:因为在1916年的夏秋之交有和安娜的“恋爱发生,我的作诗的欲望才认真地发生了出来。《女神》中所收的《新月与白云》、《死的诱惑》、《别离》、《维奴司》,都是先先后后为她而作...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前期的文艺观,受到泛神论哲学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政治观的支配和影响,而通过前期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表现出来。一九二五年结集的《文艺论集》,是诗人直接阐述自己对文艺的见解,而他前期的诗集《女神》、《星空》等,又是诗人对自己文艺思想的实践。《春蚕》呢?则不仅是他文艺思想实践的产物,而且是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用诗的语言直接显示诗人前期文艺观的一篇重要诗作。(收入《女神》被删节)尽管这一篇不足以概括郭沫若前期文艺观的全部,但它确实是用郭沫若所特有的诗句,表达了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并且透露出郭沫若的泛神论在文艺观中的印痕。  相似文献   

12.
《女神》时期集外诗作的发掘和郭沫若早期新诗的文学史形象书写嬗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女神》与集外诗作的对照,既可以还原郭沫若早期诗歌多体式、多元化的尝试,也可以印证诗人创作中一直存在着的两极化创作现象。兼顾诗人风格各异的诗作,有利于调整对郭沫若《女神》时期的文学史书写。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美"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由于诗集《女神》,郭沫若获得了“浪漫主义诗人”的称号,而和鲁迅分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大文学潮流的前锋。虽然如此,但看来他似乎无意固守在浪漫主义这个领域之内。他按照自己的意愿走适合于自己个性的艺术之路,而不顾别人的忠告与惋惜。不少研究郭沫若诗歌艺术个性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只有浪漫主义最适合他的艺术个性,他应该永远浪漫下去才对。黄侯兴同志所写的《郭沫若的新诗和他的艺术个性》(《现代文学讲演集》)一文,就反映了这一  相似文献   

15.
圣城拜占廷作为一个东方思想文化的汇聚之地深深地触动并启迪了诗人叶芝的创作灵感,并使得诗人的《拜占廷》与《驶向拜占廷》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圣城拜占廷及其思想艺术的辉煌存在既有当下的现实和久远的历史,又有永恒灵魂的佑助和显现;它不仅展示物质世界的流变不休,也引领着诗人永恒艺术和永恒生命的希望之途;《拜占庭》与《驶向拜占廷》意象的塑造既是诗人“历史循环”与“不朽艺术与灵魂”的见证,又是诗人民族文化复兴的前例,它所昭示是神圣火焰中的希望和回归永恒世界的航程,诗人凭借不朽的艺术之路和诗歌的永恒意象而战胜恐惧并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他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以狂飚突进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唱出了“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最强音,从而为我国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女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既是“五四”新文学革命孕育的结果,又是诗人独具个性的诗论的产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作家一定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样,任何诗篇,也都是在诗人一定的诗歌美学观指导下的产物。个性解放和泛神论是郭  相似文献   

17.
《凤凰涅槃》作为收入诗集《女神》的一首白话新诗,它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的不乏困惑的理想主义、革新精神和自我精神,同时也极好的融合中国古典的传统和西洋现代主义精神。郭沫若对该诗持续的修改表明了时代思潮的更替、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幻,以及诗歌形式的完善。“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创造的一个跨文化(诗意)新词。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早期诗作《女神》,以其的崇高宏伟、博大深邃震撼了一代青年的心灵。本文从诗歌艺术的美学角度探讨它的崇高美的表现技巧。具体分四个部分加以论述:①崇高美——《女神》的显著特征;②在奇特、巨大的艺术形象上表现崇高美;③千汇百合,融为一炉的崇高美;④《女神》崇高美的意境。值得指出的是,《女神》成功地创造了这样一种美学意境,它除了气势磅礴之外,还让人出神入化地体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深厚内蕴。  相似文献   

19.
1920年1月20日,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写了著名长诗《凤凰涅槃》。 这首长诗“预告了旧世界、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世界、新中国的诞生。……充满了辩证的哲理,热烈的幻想,对自已祖国的眷恋之情和对未来世界的光明理想”。它象暗夜里一道灿烂夺目的闪电,在黑沉沉的夜空,闪现了希望的光彩。 几十年来,这首长诗以它耀眼的思想光辉、精湛的艺术技巧,列为新诗歌运动的奠基巨著——《女神》的代表作,引起广大读者“强烈的共鸣和艺术上的沉醉”。由于笔者的水平和篇辐有限,这里只就《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自我”形象的塑造,以及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早期诗作《女神》,以其的崇高宏伟、博大深邃震撼了一代青年的心灵。本文从诗歌艺术的美学角度探讨它的崇高美的表现技巧。具体分四个部分加以论述:①崇高美——《女神》的显著特征;②在奇特、巨大的艺术形象上表现崇高美;③千汇百合,融为一炉的崇高美;④《女神》崇高美的意境。值得指出的是,《女神》成功地创造了这样一种美学意境,它除了气势磅礴之外,还让人出神入化地体会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深厚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