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月二十七日郊劳出征将军兆惠、富德及诸将士礼成纪事诗碑》简称《京县郊南亲劳军碑》,是清朝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叛乱之后,于良乡建立的御中的制石碑。碑文以汉、满、蒙古、察合台文四种文字合璧书写。通过对四种文字比较发现,碑文满文译自汉文,蒙古文译自满文,而察合台文则是翻译蒙古文而形成的。《京县郊南亲劳军碑》真实反映了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清朝出兵西域,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之乱,进而一统天山南北这一重大事件。从碑文中汉文、察合台文比较的视角,可以窥见清王朝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口:7万8千余人分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等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霍城地区也有一部分语文: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达斡尔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过去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多用汉文,在鄂温克族自治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稀少的民族,解放前还不到两千人。主要聚居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东麓,嫩江流域上游各支流的广大原始森林地区。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支,无文字,清朝时期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通用汉文。鄂伦春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已经世世代代游猎于精奇里江流域及外兴安岭一带。  相似文献   

4.
刘戈 《民族研究》2003,(5):51-58
回鹘文契约中有倒写文字 ,常见于纸背。某些突厥语专家对此现象未予重视 ,因而在一些专门著作中对它们既不作标记 ,也不转写 ,在译文中往往被省略。其实 ,这些倒写文字是不能被忽视的 ,它们是回鹘文契约附言中的一部分 ,形式上它可以溯源于吐鲁番出土唐代汉文文书 ,内容上它反映着宋元时代内地经济生活中的一些规矩。回鹘文契约中倒写文字的形式与内容所表现出的年代的不一致性 ,正是回鹘文契约及回鹘人文化的一种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藏于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十一世达赖喇嘛之金册,系1841年道光皇帝所赐,纯金铸造,封册每片长23厘米、宽10厘米、厚0.4厘米,共13片。相邻两片上、下边用铜锔缀连,可折可展,开阖如书帙。金册从左至右,依次为封面、满文、汉文、藏文、蒙古文书写的文字各3片。封面边刻二龙戏珠,面书“敕封第十一辈达赖喇嘛文册”。金册的汉文部分共333字,字依数分行,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启,册文按例首述皇帝权威,因达赖有功,应施以恩宠,进而给予封赏。  相似文献   

6.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着一本珍贵的清代满族萨满手抄本《祭祀全书巫人诵念全录》。手抄本分为上下两卷,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成,行文中间还插有69幅白描图。满文部分主要是祭祀仪式举行时萨满所诵念的神歌,汉文部分主要是对祭祀仪式过程的叙述和说明,插图则是对祭祀仪式场景的具体描绘,三者结合起来就比较完整、形象地反映当时满族萨满举行祭祀仪式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解析手抄本,阐明其中信仰民俗与图像叙事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前年,北亚史的研究很有成绩。纵观1980年的情况,最突出的是有关清代满洲(正确的称呼是东北,本文用习惯称呼)史的满文、汉文档案的不断发表。另外,有关明、清蒙古史的蒙文史料得到了充分地运用。以汉文史料,特别是明、清《实录》为主的研究方法已经过时了。尤其是在蒙古史方面,最大的成果是发表了许多运用蒙文史料的考证论文,从根本上修正了一向根据汉文史料引伸出来的观点。然而,以前一直是北亚史研究中心的满洲史却比蒙古史落后了。8月,在中国南开大学召开了明清史学术讨论会,通过论文我们发现中国的满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西周时期至春秋中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史和汉语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对《诗经》满译本的研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汉文典籍及满文翻译的特点,同时对理解满汉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锋晖  马兰 《西部蒙古论坛》2023,(3):17-28+125
学界对清代新疆治理的研究以军府制为核心,但长期沿用清人观点,对新疆军府诸多问题探讨不足。本文利用清代满文汉文档案资料,进一步考察新疆军府体系流变,对比其异同,总结其得失,深入阐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及治疆制度的要素、特点、意义及局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简称民族古籍)是指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古代书册、文献典籍和口头传承及碑刻铭文等。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经济、医学、地理、历法、农技、碑铭、拓片、文书、档案、方志、谱牒、民俗以及乡规民约和口碑文献等领域。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分为两大类,有文字类和无文字类。有文字类的民族古籍包括:各民族文字及少数民族古文字记载的历史文书和文献典籍;用汉文记载的有关中国少数民族内容的古代文献典籍;用少数民族文字和汉文记载的有关少数民族内容的碑刻…  相似文献   

11.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廷在承德营建满族寺庙“殊像寺”。乾隆发诏:设清字经馆,译《满文大藏经》。译《满文大藏经》是与《四库全书》同时开始的。自乾隆三十八年二月起,特命皇子大臣,从满人、蒙古人中,选择通晓翻译者,将《大藏经》所有蒙古字、汉字细心校勘,按部翻译为满文,大约花费了18年时间。乾隆亲笔撰写了御制序文《高宗翻译全藏经序》。《满文大藏经》共译两部,每部为1202  相似文献   

12.
<大藏经>是所有佛教经典的总集,现存<大藏经>按文种的不同可以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巴利语系和日文七种.本文在介绍上述各类文种<大藏经>版本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所藏十五种汉藏文<大藏经>的版本、校勘刻印历史、藏经数量及文献价值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货币上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由来已久,如西夏、元、清诸代的钱币上,分别铸有西夏文、八思巴文和满文。新中国的人民币上除了采用汉字为主要文字外,也曾先后采用蒙古、维吾尔、藏、壮4种少数民族文字。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均由该少数民族书写高手书写,并经内蒙古、新疆...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984]30号文件和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要求,为搞好我省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省民族研究所于一九八五年四月,召集哈尔滨市有关同志,召开了第一次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会议,会后初步拟定了汉文、满文及部分朝鲜文的民族古籍的整理规划。八月份,召开了回族古籍收集、整理工作座谈会。九月  相似文献   

15.
僮族人民过去对于汉语汉文的学习,作过很大的努力,并且培养了一大批通晓汉文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这对于僵族的发展,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好作用。过去僮族人努力学汉语汉文,固然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要学习文化就不得不学汉语汉文,但是更重要的,应该说这是僮族和汉族长期生活在一起,结成了亲密的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的结果。由于汉族人口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都比僮族高,所以僮族人愿意学习汉语汉文也是一个很自  相似文献   

16.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现有47个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新疆民族众多,其文字也丰富多彩。 首先,从文字类型上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音节文字,主要是汉文;二是音素文字。使用汉文的主要有汉、回、满、东乡等民族。除此之外,其他民族大都使用音素文字,也就是拼音文字。 其次,从文字来源上看,除了汉文外,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源于阿拉伯文,使用的民族有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和塔吉克,除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外,其余都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二是源于回鹘文,使用的民族主要有蒙古、锡伯等;三是源于斯拉夫文,使用的民族主要是俄罗斯。  相似文献   

17.
撒拉族 中国信仰伊斯主教的少数民族。自称“撒拉尔”。汉文史籍称“撒剌儿”,“撒刺”、“沙喇族”等,均系其自称的不同音译。1954年正式定名“撒拉族”。人口71000余人(1986年),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与其毗邻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少数散居在青海西宁地区及黄南,海西等自治州,新疆伊宁县和乌鲁木齐等地。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大多兼通汉语,部分人还兼通藏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文。  相似文献   

18.
要重视满文     
满文不单是满族使用过的文字,还是我国历史上整整一个朝代——清朝近三百年通用过的文字。满族先人女真族曾有过自己的文字,十五世纪中叶废弃,改借用蒙文。明代一部分女真人南迁至今辽宁省境内,在杰出的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自称满洲,即满族。原来借用的蒙文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清太祖努尔哈赤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命大臣额尔德尼和噶盖仿  相似文献   

19.
正满文文献的开发和利用,近年来愈发受到学界和学人的重视,尤其作为第一手资料的满文档案在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史、满文文献专家赵令志教授主编并主持翻译的《雍和宫满文档案译编》(上、下卷,以下简称《译编》)于2016年10月由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荣获2016年度国家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这是国内满学和藏学界一件令人鼓舞的幸事。这批多达200多万字的珍贵满文档案的翻译出版,不仅便利了学人利用  相似文献   

20.
闲话壮文     
我们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多通晓汉语,使用汉文,这是吸收先进民族文化的结果,是可喜的。但在目前,许多壮族地区(主要是广西),尤其是山区壮族,由于交通不便,又长期聚居,仍然不能普及汉语。这样,符合我们民族的壮文就在介绍外界事物、传播信息等方面起着汉文起不到的作用。在南宋时,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自己的“土俗字”,它是利用汉字的形声、意和上下边旁构成的方块字。如“田”字,壮语叫“那”,“土俗字”写成“(?)”字。这种“土俗字”一直用来写经文、契约和作为民间记帐用。广西柳州地区就收集到用“土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