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亚伟 《山西老年》2012,(10):51-51
看过一篇小说,大概意思是说:有一个人和别人打赌,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如果他能在十年间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触,就可以赢得一笔巨款。于是,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幽居生活。熬过了漫长的十年.他终于坚持到约定的期限。但是,他却放弃了巨款,悄然离开,只留下一封信。信中说,十年来,他饱尝了孤独的痛苦,寂寞的摧残。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拥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与人的感情交流。于是,他重新融人人群,开始新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幽居一定会如同在沙漠中独行,满目荒凉,充满绝望,内心巨大的空洞会把人吞噬掉。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与人交流,人生码头才会百舸千帆,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可乐经典     
《可乐》2010,(4):80-80
如果一句话都能改变一个人,那只能说他没有主见;如果看一本书就改变一个人,只能说他看的书太少;如果一个人在机场买了张盗版碟就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只能说明他没有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鱼竿和鱼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相似文献   

4.
他正处在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而我也可能会束缚于他的过去或我的过去,正在“对话”的究竟是哪两个人?假如在我与他的对话中,我把他当作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个无知的学生、一个具有神经质人格的人或一个精神变态者来对待,那么在两人的关系中,我的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都会限制我成为可能的那个人。耶路撒冷大学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有一句格言:“肯定别人!”这句话在我看来特别意味深长。他说:“肯定意味着……接纳另一个人的全部人格……确认他,理解他,尊重他……促其变化……我在内心确认他,那么在他内心,关于这种人格……现在就能得到完善,能够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初,他与她结合,是排除了种种压力的。他家境优越,而且有一份很体面的职业。而她不过是一个临时工,长相一般,最难以让人接受的是,在他之前,她谈过一个男朋友,而且两个人还同居了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6.
李煜,南唐后主,一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才子,然而抛开这一切名号,李煜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喜有泪至真至淳的人。他用他的笔书写着他的真,他以他的真书写着他的人生,也正因为如此,使他短短42年的生命永垂不朽。翻开李煜的作品细细品味,字字真心,满纸真情。  相似文献   

7.
包利民 《社区》2011,(35):12-12
1800年.拿破仑的大军开往意大利的米兰,与长期占据在那里的奥地利军队展开激战。在战场上,有一个小战士总是一个人作战,周围的人似乎不太愿意与他在一处.只是这并不影响他的勇敢与机智。这个刚刚18岁的战士,叫亨利·贝尔,大家之所以不愿意接近他.一是由于他长得丑陋,再就是他性格的怪异,常常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语。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交锋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7,(12):31-32
我的一个朋友,几年前跟人合伙做生意,运货的船突遇风浪,翻了,他们所有的财产和梦想也随之坠入了海底。他经不起这个打击,从此变得萎靡不振,神思恍惚。当他看到另一个跟他一起遭遇变故的人居然活得有滋有味时,就去问他。那人对他说:“你咒骂,你伤心,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你快活。你欢乐,日子也是一天天地过去.你选择哪一种呢?”  相似文献   

10.
庄秋水 《社区》2013,(23):46-46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篇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他估计回答十之八九是“求学问”。然后他又问:“你想学些什么?”,回答则可谓人言人殊。任公自己给出的答案,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他说但凡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数理化、史地、国文、英语,乃至哲学、文学、农工商等等,皆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要成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诚实的死刑犯》一文讲述了一个意大利死刑犯被处死前要求去见母亲一面,国王批准了他的请求,条件是:他必须找一个人来代替自己坐牢。他的一个朋友达斯愿意替他坐牢。  相似文献   

12.
轻松一刻     
《社区》2012,(28):58-58
他老撕我的票 有一天,一个荷兰人在美国看电影,买了票之后,走进电影院,可是过了一会,又走出来买了一张票,再走进电影院。售票小姐觉得很奇怪,可是还是卖给他,结果又过了一分钟,又见那个荷兰人走向售票口,再买了一张票。这次售票小姐就问他说,不是已经买了票了吗,干吗还要再买啊?那个荷兰人就很生气地说:“我怎么知道,每次我一走进电影院,就有一个人把我的票撕掉。”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神把一朵七色花送给一个善良的人,每一瓣可以实现一个心愿。他把第一瓣送给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第二瓣,救了一个遭遇洪水的村庄;第三瓣……第七瓣,他没有留给生命垂危的自己,却把最后这片美好的花瓣洒向人间。故事之中,最最感动人的是善良。  相似文献   

14.
一位长者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那个人心痛不已,并由此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若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握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  相似文献   

15.
说“圈子”     
老丕 《淮海文汇》2005,(4):48-48
科学家曾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夜里一个人在茫茫的雪野中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沿着某一方向一直往前走,可最后又回到了他出发的地点,他的脚印在雪地上形成一个大圆圈。后来科学家们找到了形成这种圆圈的原因,是因为人双腿的长度有一定的差别,从而形成圆形足迹。有人曾借题发挥,说人生就是画圈,似乎有点牵强,不过细细一想,此话亦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6.
周一海 《社区》2013,(24):53-53
微信中有一则转载的小故事。说有一次林肯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后来他没录用那个人。幕僚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非常不解地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错吗?”林肯回答说:“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俗话谢‘相由心生”,是不是心情不好,脸部肌肉就会僵硬,长期下来变得脸色阴暗,而乐观的人看上去脸部更柔和?如果希望自己不要老得太快太难看,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天天像个开心果,说不定将来就会更好看昵,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种认识有道理吗?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美国人,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此生,他要做一个富人,拥有1000万美元的财富和资产。他一直为这个梦想奋斗着拼博着,上苍不负有心人,30岁那年,他挣到了百万美元,拥有一幢豪宅,一间湖上小木屋,2000英亩地产,以及快艇和豪华汽车。他继续奋斗着,雄心勃勃,因为百万美元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千万富翁,他确信他有这个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尊重弱者     
火车站外,一位学者和朋友在送人。送走人之后,学者刚走出火车站口不远,就看到一个疯疯癫癫的人迎了上来.拦住了他们的去路。他衣衫褴褛,头发乱蓬蓬的。谁都以为是一个讨钱的,于是学者的朋友就掏出1元钱来递给他。他瞪了瞪他,没有接,然后将目光移向了学者,小心翼翼地说:“这位老先生,我看得出来你是个有学问的人,能不能给我讲讲关羽是怎么死的?”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一个称得上可怜的老头儿。他一生无儿无女。从一家工厂退休后,一个人住在城郊,生活十分清贫,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因为赋闲在家,空闲时间多。有时候他也会到市中心的翠湖公园走走,看看。  相似文献   

20.
画马     
黄海飞 《社区》2008,(29):26-26
一个喜欢画画的孩子,刚刚完成了一张描绘出一个猎人骑马登山的画面,正得意中,他的父亲走过来对他说,马背上的人太挺了,你要知道:当骑马人上坡的时候,身子要向前俯,否则人跟马都容易翻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