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山戏是流传于皖东来安、天长,以及江苏扬州、六合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脱胎于明末清初的傩,因而具有鲜明的仪式性、祭祀性特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其加以改造,使其一跃成为“抗战戏剧”,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宣传和群众性文艺普及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文章对淮南大众剧团的洪山戏演出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剧团在演剧活动中呈现出演职体系规范化、舞美式样成熟化、宣传手段多样化以及管理制度系统化等特点,洪山戏也逐步从“香火戏”发展成为“红色戏剧”。淮南大众剧团在演出模式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戏曲改革工作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在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辩证的关系,是过程和目的、手段和结果的统一。应当通过大众化和化大众的双向互动,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大众的血肉。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经历了探索徘徊、重大突破、平稳过渡与曲折前进、停滞倒退、拨乱反正、全面推进与新高潮六个发展阶段,收获了宝贵经验:通俗化是首要条件;在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中实现大众化是基础性工程;宣传与教育是基本路径;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利益问题相结合是工作艺术;党的领导是政治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与党的事业的繁荣相统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4.
学术的大众化与大众的学术化姜义华在许多学术著作出版为难的近几年中,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却不胫而走,包括一批相当艰深的著作,也甚为畅销。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南怀瑾先生为学术大众化和大众学术化尽心竭力。他的著作对人类思想精髓深切的体认和极具睿智的发挥,对...  相似文献   

5.
艾思奇可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大众哲学》先后出版了30多次。究其成功原因,是书中语言表达尽量避开高深的理论,通俗具体;写作手法上能够对问题反复阐述;写作内容结合实践的需要和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写作特色上紧扣时代,做到与时俱进。正是在此书的启发和影响下,千百万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青年才看到了光明,从而走上革命道路。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项急需研究而且关系重大的问题,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可以为今天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大众哲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艾思奇可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大众哲学》先后出版了30多次.究其成功原因,是书中语言表达尽量避开高深的理论,通俗具体;写作手法上能够对问题反复阐述;写作内容结合实践的需要和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写作特色上紧扣时代,做到与时俱进.正是在此书的启发和影响下,千百万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青年才看到了光明,从而走上革命道路.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项急需研究而且关系重大的问题,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可以为今天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30年代初,瞿秋白在上海参与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时,曾指出现在的中国“普洛文艺的胚胎还没有,只有普洛文艺的理论和所谓前辈,只有普洛文艺的‘母亲’,她应当怀胎,但是还没有怀胎。”这话讲出了国统区的实际情况。然而在30年代初期的中央苏区,戏剧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门类,却以它特有的大众化形式,继承和发扬了“五四”话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探  相似文献   

8.
与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相对应,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艰难的历程。这一进程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五四时期为文化大众化的开端时期,主要表现在对文化向社会基层靠近和普及的倡导与宣传;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开展的面向工农群众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文艺大众化运动,使文化的大众化开始走向实际;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形成文化大众化的思想理论,文化大众化的实践也更加广泛和深入;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文化大众化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但在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遭受一些挫折。  相似文献   

9.
“大众化”与“化大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体分析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可见文艺大众化问题的提出,蕴含了现代中国知识者与大众间的启蒙与被启蒙的质的转变。后来的人们将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斥为“化大众”,既有背文学史实,亦有着理论上的谬误。而这种谬误,早在三十年代即有其萌芽形态。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的优点与缺失,对以后几十年的中国文学有着同等的深刻影响。它的某些局限被发展到极致后,甚至衍变为巨大的自我否定力量,回过头来对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0.
11.
"联大剧团"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话剧团,是西南联大在昆明的第一个话剧社团.联大剧团1938年成立,以演出<祖国>成名,演<原野>登上高峰,后因内部分裂而实力削弱,此后虽有演出但未引起轰动,1942年自行解散.联大剧团奠定了西南联大戏剧发展的基础,树立了云南乃至中国戏剧史上的演出里程碑,为抗日救亡运动贡献了力量.因此,联大剧团在西南联大社团中具有崇高地位,是云南现代实力最强的几个剧团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社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大量地出现在宋以后的戏剧之中.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观众的好恶势必影响甚至决定戏剧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由于中国传统的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是大团圆,因此,戏剧作家就会更多地关注大众品位,其作品就会更乐于描写大团圆.只有这样,戏剧才能更好地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艺术结构也是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大众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特征。从政治社会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需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突出大众性3个方面论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性。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播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是在大众传播学语境下如何更广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一个政治传播学问题。因此,首先应当科学地分析当前政治文化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思想文化客体的接受是一种"授""受"双方视野相互建构的关系。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中,不应只是自上而下地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而应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选择和建构作用,坚持宽容、平等、开放的对话原则。其现实路径是:以人民大众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中介,在文本与实践的相互诠释中,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立场,借助于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实践焕发出新的意义,并反过来对我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当代中国,必须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进行系统思考。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情感表达、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发挥着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史主要经历了意识觉醒、曲折前进、规范发展和整体推进四个阶段。经过中国共产党百来年的不断努力,广大人民群众具有了更为理性的爱国之情、更为坚韧的强国之志、更为自觉的报国之行。与此同时,党的爱国主义教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求始终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向,遵循“时事势”原则更新教育内容,以全民族的团结为力量源泉,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覆盖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坚持理论宣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驱者之一,并终身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贡献,集中表现为: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参与和领导党的早期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身处党外,仍然译撰并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系统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性地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动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等等。考察不同时期李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主要贡献及其特点,可以从中得出若干启示,对于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初期的学校教育改变了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20年代受“五四”新文化和西方戏剧教育影响初步形成了现代戏剧教育模式,30、40年代有鲜明的工具性特性,也产生了一些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20.
苏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包括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内容,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任务。苏联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存在着国家行政干预过强、忽视民族文化中的人学传统、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等教训。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