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杨明 《理论界》2006,(3):121-122
制度是由人制定的规则,它抑制着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对人们价值目标的实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制度缺位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制度精神失灵;二是制度供给不足;三是制度执行失范。制度缺位会诱发人们的功利化行为取向。功利化行为取向的诱发机制是委托代理制度的失灵;功利化行为取向的根本成因是利益表达机制缺位;功利化行为取向的社会成因是道德约束制度弱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学术失范与学术腐败现象,已经对社会构成严重危害.有效遏制学术失范与学术腐败,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术行为约束机制,构建学术失范与学术腐败“防火墙”.主要应从权力约束、利益约束、责任约束和社会心理约束四个方面建立健全学术行为约束机制,及时检讨修正学术行为,促进学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行为与技术创新社会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包含许多行为。经济行为构建了经济活动最为直观的和直接的层面,但这却需要社会行为来支撑。社会资本是对社会行为资源的理论描述,确立了以社会生成概念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它从动态来理解社会行为的经济效率。技术创新社会生成有价值的社会认同、信息的社会融通和风险的社会分摊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的生机活力,来自广大利益主体对利益的积极追求。但若不对人们追求利益的积极性进行适当约束,这种积极性就不可能实现或完全实现为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推动力,而会成为破坏力、离散力和阻碍力。 利益约束的核心在于约束人们的求利方式。只有形成了社会利益约束机制,才有可能在约束人们的求利方式上,取得长期、稳定和良好的效果。社会利益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形成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中观及微观机制,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预防和减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功能性集体行为的原因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社会转型期功能性集体行为,是转型期社会利益重新分配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的表现.具体来说,一些社会群体和个人的非公正性利益受损,是转型集体行为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制度更替过程中的矛盾与失调、政策与决策的失误、权力腐败、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等所造成的非公正性利益受损,致使利益受损者通过集体行为的方式来发泄挫折侵犯性情感.因此,通过制度建设(包括法制、社会保障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破除等)实现社会公正和建立有效的社会安全阀机制,是集体行为控制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络造就了"网上社会"这一人们展开网络行为活动的新平台.网络行为失范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人的行为失范,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其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干扰因素,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危害.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范和治理网络行为失范,是维护和实现网络社会和谐运行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网络建构起人们数字化的生存状态,因其主体的符号性、信息的便捷性和表达的直接性而日渐成为利益求解渠道.网络集群行为是网络社会化后的一种特殊形式,蕴涵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自发秩序.网络集群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社会心理机制,剖析这一群体的社会心理因素,是正确处理该行为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8.
会计行为是在利益驱动与伦理约束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会计行为导向会计结果,会计结果实现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的会计目标,进而实现最终自然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市扬经济、企业目标和会计目标需要真实、公允、客观反映经济交易或事项实质的会计行为.会计舞弊行为是在社会、企业、个人伦理存在缺陷的环境下,缺乏利益制衡机制时,会计行为主体在面对多重利益冲突时的理性选择.我们要对会计舞弊从制度设计、伦理建设、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抑制会计舞弊行为的解决方案,推进会计事业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营销概念的演进--兼论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学海 《江汉论坛》2003,13(5):39-42
社会营销是运用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技术有目的的促使目标受众自愿变革社会行为,从而提高个人、集体或社会利益的系统的理论、方法、策略和技术.近20多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在解决多种社会问题中广泛应用了社会营销的原理和技术,并取得显著成效.但社会营销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尚属空白.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众的许多社会行为都需要变革,社会营销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且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教育能够影响人们的社会性别角色建构,但能否有助于人们形成公平的社会性别角色态度和行为,已有研究观点不一.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人们的社会性别角色态度,但对社会性别角色行为意向无显著影响.不过,受教育程度可以调节社会性别角色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性别角色态度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越强.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人们客观存在的利己与损人心理及行为,是"经济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特征.基于这个特征,必须设计和构建严格的制度,既充分反映"经济人"利己属性的基本要求,又充分考虑"经济人"容易出现的损人心理和行为,使正当的个人利益得到激励和保护,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们的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2.
道德伦理是美好生活之价值生态的重要元素.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共同价值的共通理解,既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由个性即全面发展的生活,也是遵守道德顺应伦理的生活.道德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因道德而结成的一种正式伦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伦理价值形态,以人们生活中的正当利益为基础.道德伦理在护卫美好生活时,以关系和乐协调、秩序共建同构、价值共享互通为基本理念,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社会和合共存、人的自我身心和解共益等原则得以具象化.美好生活的道德伦理原则需要人们付诸行为、诉诸践履,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关系上要求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合作;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融入社会;在人与自我身心关系上要求个体自尊自律.  相似文献   

13.
形成有效服务关系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水平和维持正常的社会劳动关系.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谈判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外部约束力量(如市场监管惩罚)、等待成本和寻找服务成本.在服务管理中,为建立诚实有信的社会,首先需要提倡诚实行为,通过教育、法制和经济等手段提高人们的诚实守信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是加大惩罚机会行为的力度,形成合理的社会平均服务收益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组织既具有经济人属性,又具有社会人属性;既具有经济理性,又具有社会理性,社会理性约束经济理性。当农村金融组织实现经济人属性最大化时,必然对其非股东利益相关人的经济利益实现构成限制条件,并且其经济行为嵌入到各种社会结构之中或各种非正式社会关系之中,受到社会结构或非正式社会关系的约束,以实现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在社会本位法哲学的影响下,其承担社会责任无疑具有正当性。其在交易对象、服务内容、风险防范和政府干预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所承担社会责任的质的规定性。按照农村金融组织社会责任的本质要求,应建立权利塑造、主体建构、行为约束、风险防范和政府支持等法律制度,督促农村金融组织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5.
李强  胡宝荣 《河北学刊》2012,32(5):105-111
所谓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的管理,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二是对人心的管理.行为管理主要依靠制度强制,人心管理主要依靠道德教化.综观中国历史,历代王朝的社会管理基本上都是以人心管理为主,以行为管理为辅,亦即“德主刑辅”.统治者们期望通过道德礼俗的教化作用,提高人们的内在修养,从而凝聚人心,规范行为.这种特殊的社会管理方式也造就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社会秩序,即“礼俗社会”或“伦理社会”.可是,人心似乎并非完全受制于社会道德,同时还要受制于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可以说是一切社会管理的基础,它引导着人们是最终“向善”还是“向恶”.所以,人们的需求满足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人心能否凝聚,行为是否规范.因此,强化人心管理,除了需要进行道德教化之外,还必须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6.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这在唯物史观中是一个带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主张,以至近年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现就目前提出的若干见解作一简介,供研究者们参考.需要说 持此观点的论者认为,理论界通行的人类社会是在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看法固然不错,但由于社会基本矛盾不过是人的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人进行任何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为.因而,人的需要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这可以从它对于认识和实践,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上加以说明.人们认识世界是由于客观的实践需要,从而决定了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动性、选择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人们改造世界则是出于求生存,求享受,求发展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发展和提高,则促进了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由此也就使得人类社会逐渐进步.在社会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7.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合理客观的认知心理、合乎特定社会要求的道德法律情感以及稳健合理的行为模式的选择心理等四大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利益就是主体在与客体发生联系时其需要的满足和实现.人有需要,而且总是力求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以,人就会追求利益,自觉地趋利而避害.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深层本质上乃是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及利益追求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加以分类.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及利益追求的差别和冲突,主体不同需要之间的利益及利益追求的差别和冲突,主体不同时间之间的利益及利益追求的差别和冲突,构成了人们利益上的矛盾.妥善解决人们的利益矛盾,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要健康地发展,人类要正常地进行生产和生活,就必须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把人们的社会生活限制在某种秩序的范围内。通常把这种应用社会的力量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叫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既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引导、约束或制裁,也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和相互批评。  相似文献   

20.
陆劲松 《兰州学刊》2014,(8):100-104
在市场经济行为的过程中,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经济行为产生的一个理由;在一个市场经济博弈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如果总是选择个人最优策略,那么这种选择的结果往往与最初的经济行为目的相反。所以人们通过建立和遵守一定的市场经济道德规范,来约束彼此的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使得双方合作达到共赢的结果。这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具有了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