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族血缘关系不仅影响着大陆的中国人,而且深深地影响着海外中华游子社会。其表现在,其一,家族血缘关系促进了早期海外中华游子的聚落和社区的形成;其二,家族血缘关系对海外中华游子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三,家族血缘关系对海外中华游子的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家族组织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细胞,在我国不同时期均存在并发挥过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就西周家族组织存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家族组织的规模及其影响进行探讨,表明西周政权是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的产物,家族组织的存在对西周的政局稳定、国人的权利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传统家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它是封建制在家庭中的体现,"模拟血缘关系"和"经营性"是其基本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与日本原始经济形态即稻作经济和封建经济形态即庄园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两种经济形态是家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此外,与日本固有文化特征相关的"母权社会"、"氏族文化"、"武家文化"也是家制度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政治要素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的集体主义表现为非血缘性群体的团结合作,在企业中形成工作团体的集团精神;中国的集体主义则表现为亲族团体内部的协作,在企业中则发展成为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家族主义。二者都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但中国的企业将血缘关系混入工作关系,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家族文化与我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礼俗为行为准则、以祭祖为传承方式的家族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家族文化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方式的非正式制度。它决定家族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家族企业只是实现家族利益的工具。家族文化体现着家族利益,因而影响我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6.
田会是中国古代农村民间的一种互助性合作组织。它至少在清末浙东地区较为普遍地存在。在祀田、义田以外,会田又是另一种新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形式。其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跨家族的村民之间的经济互助组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日本近代以来家、同族观念及结构的演变作了梳理,并与中国的家、家族进行比较。指出日本的家是一个基于家产的经营体,既是血缘的联系,也有非血缘的产业上的联系,其最大目的在于维持和发展家经营系统的延续。这与中国的家强调血缘关系有所不同。与之相似,日本的同族是以本家为中心的各分家的组合集团,是相互合作联结而成的协作集团和生活集团。中国的家族强调父系血缘的延续。由此,中日社会的基础结构有不同。日本的家、同族是日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日本的经营家族主义对日本企业的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承包制和市场经济虽为激发主体性的后天命定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经济保障,但宏观上在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家族文化与农村落后经济形态结合所表现出的顽固性和惰性的作用下,先天命定机制的彻底瓦解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源于文化、生产、保护和外出谋生的需要而强化的家族意识和家族共同体虽较之以前更具有功利性质,但毫无疑问,却也族化了成员,使家族文化精神重新得到认同,血缘关系强化导致依附性,主体性发展的成果局部回复。  相似文献   

9.
家族企业是指以血缘关系和 亲情为纽带,通过所有权和经营 权合一来追求家族经济利益的企 业组织。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 业的内部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都 具有明显的家族企业特徵。理论 界普遍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落後 的企业组织形式,主张积极推进 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 变,并将这种变迁过程的缓慢归 结为家族企业中企业家素质的低 下。这种主流观点忽略了家族企 业的巨大的生命力,也忽略了制 度环境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影响。 事实上,家族企业作为一种在世 界范围内尤其是东亚地区广泛…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叙述了一个“家族”(白、鹿两姓实为一族)在半个多世纪的特定历史过程中的曲折变化。故事的中心人物是白嘉轩,他的突出身份是“族长”;这一身份不是依靠官方权力形式或民间荐举形式来确认的,它仅仅只是“宗族”传递的产物。只要“宗法”体制存在,这一身份就必然存在。“宗法”,就其字源意义来讲,当有两层涵义:其一为由血缘关系缔结起来的组织形式(宗);其二为巩固这种组织形式而设定的律令形式(法)。前者是物质性基础,后者则是保障性的权力话语。一般说来,血缘关系体现为“族类体系”的形式(长幼等级),它带有相…  相似文献   

11.
家族式管理与家族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族企业在中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活动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族式管理是家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家族企业如果完全抛弃家族式管理模式势必丧失其原有的竞争优势。通过对家族式管理模式优劣势的分析,结合对济南部分家族企业成功和失败案例的剖析,提出对中国家族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的改进思路,以期进一步提升中国家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产权结构与中国家族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私营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权结构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管理模式。家族企业起步阶段的产权结构,一般体现为家庭或家族产权的“一股独大”,而这种产权结构又极易导致以血缘、亲缘和姻缘为纽带的家族管理模式。如果任由产权结构和家族管理模式长期徘徊于起步阶段而不加创新,中国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就很难得以延长。逐步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和管理的职业化,是中国家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面向中小企业的化工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口径相结合,探索新升格本科院校化工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培养面向中小企业人才为目标,在满足教育部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围绕面向中小企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调整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面向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变迁主体之一的中国家族企业家及其家族企业在发展初期,尽管处在计划经济和传统社会观念的夹缝,但凭借其同市场经济更相容的特性,使得家族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对体制内力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并通过这种竞争性作用促使政府行为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方向转变,进而推动了制度环境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  相似文献   

15.
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立足于服务电力行业,采用产学研用协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细化了校企合作内容、方式并进行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统筹考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学科实验室规划。对非电力专业背景的学生,安排部分电力专业补修课程,但不计入学分;设立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教研课题,从人才柔性使用、合作制度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并不断改进;安排部分具有工程课题和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参与联合指导等方法,解决了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学生不具有电力专业学习背景,有些专业课程学习较为困难,企业合作指导教师选择目标性不强,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衔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供应链业务的全球展开、精益理念的发展,导致企业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逐渐加大.然而,受现实风险因素影响,供应商通常是不可靠的,一旦发生供应中断,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供应商评价是防范供应中断风险的有效措施,为此,建立了基于供应中断风险防范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计算出各供应商的综合实力,为企业选择合格供应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论协议扶养     
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可以引起扶养法律关系的变动,这是协议扶养可行性的法理基础。近现代社会,扶养的模式逐渐由家庭亲属间的扶养向依靠社会共同体的扶养演变,婚姻家庭外亲属间协议扶养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构建协议扶养法律制度,将充实我国扶养制度的内容,应对扶养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发展过程中,非增长极城市面临资源流出多、接受核心城市扩散效应少的困局。座落于成都和重庆两大增长极中间的遂宁市积极发挥环境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开创组团发展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生态,吸纳绿色产业形成体系,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融入绿色化,形成了有遂宁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遂宁市的绿色发展对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选择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家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关于企业组织形式的探讨中,家族企业通常被视为是保守、低效率、内部纠纷纷呈的作坊式企业,不少研究者强调,家族式企业迟早要消失。但这一古老企业形态在中国大陆民营企业中的复兴却已是不争的事实,家族企业具有企业系统、资本积累、经营行为、信誉安排以及企业所有权方面独特的家族共同情感、观念和形式上的现实性和理性。本文就家族企业的兴起背景,结合经济环境讨论家族式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说明基于特定的经济、文化环境和其内在的演进逻辑在家族企业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界定家族企业的两个标准及其性质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家族企业的界定上,无论是基于所有权份额还是控制权程度都存在缺陷;相反,基于"家"共同体中私人性的缘关系这一根本特征则可以更清晰地对家族企业和现代企业加以区分。这包括两个基本维度:管理者的产生机制和组织运行的治理机制。一般地,在领导人产生机制上,家族企业往往是基于特殊关系的亲亲原则,而现代企业则是基于普遍关系的贤能原则;在企业治理机制上,家族企业往往基于唯亲缘观的人治原则,而现代企业则是基于唯岗位观的规治原则。当然,随着家族企业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属性的增强,也出现了各种变体,并对家族企业的性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自从家族企业从无限责任制向有限责任制转变之后,管理者及其家族就不再享有家族企业的独占所有权,不再能够实行人治式的管理,也不再具有指定继承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