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佟雅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85-88,102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倡导西学、成立译书局、创办科学学会以及引进科学理论等,对中国近代社会与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改革考试制度是当前教育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世纪之交,回眸百年前的戊戌变法运动,更可见其对中国历史近代化的影响至深至巨:它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精神解放的闸门,酝酿发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面的改革创新;作为变法运动的重中之重,政治体制改革更引人瞩目、发人深思;作为广义的社会文化变革运动,更为以后中国的一系列革命与改制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中国实现立宪政治 ,维新派主张应首先从教育入手实行变法 ,为此 ,在戊戌变法期间 ,他们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教育制度的方案 ,内容包括 :废除八股文 ,改革考试制度 ;开办现代西式学校 ;用西学教育国民 ,提高国民素质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维新派革新教育制度的方案及其影响 ,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运动 ,并由此推动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制度主义研究视野中,制度替换往往发生于旧制度危机日益严重并将发生崩溃的"临界点"时期,决定政治走向的行动集团如果把握了行动的主导权就可能在制度变迁中成功实现制度创新。1898年的戊戌变法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来突破中国封建王朝路径依赖的惰性,把中国带入民主宪政的轨道之内。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集团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力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意识形态凝聚力与整合力不足、改革所需的资源匮乏以及臣民文化对变法的阻抗等,都决定了戊戌变法不可能完成近代中国制度创新这一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林华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1):15-19
评述了建国后史学界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几种观点,辩析了戊戌变法作为改良主义运动具有两面性。但它所起的历史作用是进步的,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本质。我们应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去理解维新派在变法中的软弱性。 相似文献
6.
张建新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2):84-88
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没有光绪皇帝的变法决策,就没有戊戌年间的"百日维新",从实行变法的动机到变法的内容以及变法的效果来看,光绪皇帝的行为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邹渊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6):42-48
从《行政复议条例》到《行政复议法》 ,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突出了行政复议的民主性 ,强化了行政复议的权威性 ,体现了行政复议的特色性。它必将对我国依法行政产生深远影响 :行政机关必须强化公仆意识 ,规范具体行政行为 ,正确行使抽象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8.
方光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戊戌变法突出了学术的主体意识,有利于突破传统经学的局限,开启了学术理论创新的大门。同时它又促进了西方学术的进一步传播,导致西方学术与中国学术的初步结合。它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学术的三个主要特点:一、学术主体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灵魂;二、它以国民为价值本位;三、它重视西方学术理论和学术方法的吸收。今天在总结百年学术时,我们应对戊戌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给予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时期的女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封建礼教中,中国没有女子教育,到了近代,一系列的社会变迁使中国妇女受教成为可能和历史的必然;在这个过程中,戊戌变法的领袖们基于多方面的因素,在变法时期更是大力倡导女学,广泛进行女子教育的思想传播和积极进行教育实践的探索,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宏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1)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结果迥然不同,这与领导者在战略部署、策略运用上有很大关系.中国的维新派战略上"躁进",策略上"轻率",没有抓住有利的改革时机.相比之下,日本明治维新领导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纲领,"稳扎稳打"地推进改革,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才干. 相似文献
11.
张宜雷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375-378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文坛上曾出现过两次"文学无用论"思潮。前者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后者以严复、王国维和周氏兄弟为代表。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的内涵并不相同。戊戌变法前的文学无用论,从实用的角度看待文学,把文学看作一种工具,认为无用即无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否定文学的理论。而戊戌变法后的文学无用论则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本身就是目的。文学虽非实用却自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因此,本质上不但不是否定文学的理论,而且是一种更深刻、更彻底的肯定文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中体西用思想是一种流变发展的文化观念,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得到不断地充实发展。在维新活动中,中体西用思想是维新人士宣传维新理论、拉拢中间势力、反击顽固势力和推动变法深入的理论基础。变法的最终失败并非中体西用理论的失败,而是中国传统局限与历史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戊戌时期维新派女子教育思想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关于女子教育的观点如下:女子接受教育是女子应该享有的人生权利,是强国智民的重要途径,女子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普通知识的贤妻良母型的新型女性。这一教育观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但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和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社会精英的报刊”——从传播学论戊戌维新报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剑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48-52
本文借助现代传播学理论,梳理了戊戌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对其传播的信息流作了考察,认为它们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和西方最新科技信息的流布,对启发民智、开通风气、形成共识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奠定的报章文体在近代报刊史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对"西方"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郭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5):19-23
如何对待西方,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戊戌变法时期的粱启超认为,近代中国必须以建设性姿态适应近代世界的一体化进程,一方面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学习西方先进事物,另一方面又必须认清近代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不平等性和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对西国与西人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6.
论戊戌维新与近代人文精神及文学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本文结合上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戊戌维新运动和近代文学革新作了新的审视,提出戊戌维新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主要是我国先进分子和年轻的爱国志士,在国难当头之时,通览世界大势、自觉接受新社会意识形态所构筑的启蒙文化思潮和人文精神的高扬,是新旧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斗争,从而推动了人的价值观重现,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风尚的巨大变革,推动了文学革新运动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艺术感悟的偏颇。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戊戌维新运动中,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伯鲁作为"言官",在民族危机刺激之下,时刻以救亡图存为己任,顺应时代潮流,组织创立"关学会",提出变革政治制度、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时务官报等建议,并与守旧官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使得戊戌变法的措施得以推行。他的维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他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谢圣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43-45
鸦片战争到戊戌维新时期,是中国近代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转型初期。在这一时期中,各体文学的嬗变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就小说文体发展而言,呈现出三方面的特征:小说发展与时代及诗文发展不平衡;社会因素制约小说文体发展;文学新观念指导滞后制约小说文体的发展。但在戊戌维新前后,随着翻译文学的兴盛,使得资产阶级的小说观念产生转变,便出现了新小说的萌芽和新观念的诞生,为资产阶级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