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马克思主义评论家不仅坚持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对社会阶级下过明确详细的定义,而且认为在马克思的不同著作中关于社会阶级的论述是不同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其实,在解释马克思的著作时,应该注意在不同的研究范围使用不同的分析。关于社会阶级的论述,有些是抽象的分析,分析构成一种生产方式的基本成分、模式和思想类型;有些则把阶级作为构成一个具体社会结构的特殊成分来分析,或者甚至作为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的因素来分析。在马克思的分析中不受时间限制并具有普遍意义的不是具体的分析,而是关于社会阶级对立等普遍规律的分析。而马克思的某些命题  相似文献   

2.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医治他那个时代社会弊病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纲领。他们的理论是:社会的每个方面——社会关系、价值与信仰以及整个社会结构——取决于现有的生产方式,并受其制约。马克思与恩格斯坚持认为,每一个人在社会中属于社会阶层的某一个阶级,历史就是记载一个阶级同另一个阶级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一些批评马克思的人认为,马克思著作所描述的是工业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取得胜利的发展和巩固时代的欧洲社会,认为他在著述时只考虑到欧洲社会而责备他带有种族中心主义。由于欧洲是他进行研究的主要场所,而经验证据构成了他的理论结构的支柱,因而他们如果运用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来分析欧洲以外的社会是危险的。在这些批评马克思的人看来,非洲存在阶级是一种谬论,因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划分阶层的方法是不能用于研究非洲社会的。  相似文献   

4.
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仇立平 《社会》2006,26(4):23-42
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三种取向或范式,认为中国的社会分层在关系型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主张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级理论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并根据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理论对稀缺性的生产要素占有关系的命题作了简要说明;由此形成了当代中国四大阶级:管理者阶级、资本所有者阶级、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和劳动阶级,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管理者阶级和资本所有者阶级;但是承认阶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阶级对抗甚至暴力革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阶级冲突将走向阶级合作。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家遇到的障碍:是阶级还是社会运动目前,为什么要就马克思主义为理解工业化社会动力所作的分析展开辩论呢?原因确实有几个,但是在阶级结构的分析方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最近一个世纪在结构地位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工业社会和大众社会正是由结构地位确定的。有些学者如阿兰·图雷纳等,一段时间前就提请人们注意当代阶级状况中出现的新的特殊现象,从而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定义的  相似文献   

6.
名词解释     
中间阶层在两个主要的阶级之间,在对抗性社会的两极之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居中间地位的阶级和社会集团。马克思指出:是“介于工人为一方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为另一方之间的中间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版,第26卷第2册,第653页)。中间阶层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思想诸方面都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处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相似文献   

7.
本书中的这些篇章,尽管它们各不相同,却代表了近年来在英美首先随着网络分析一起发展起来的结构分析理论中各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然而,却有着几种不同类型的结构分析理论,它们与包括在本书中的代表着社会学方向的结构分析大为不同。马克思的学说——尤其是众所周知的“后马克思”学说——就是一种结构理论,它解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政治、家庭、社会习俗等等;用马克思的术语,即经济基础,它明确地概括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由此决定阶级结构。第二类是同马克思完全相抵触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把此种客观状况,即人们之间的阶级差别、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归结为一种在某一社会中大多数人所接受和遵循、并统治着社会生活和制度的价值、规  相似文献   

8.
杨彬 《求是学刊》2003,30(6):60-64
马克思对剥削范畴的揭秘是有着严格的前提条件、严谨的逻辑思维和鲜明的时代背景的.马克思所揭示的剥削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特定范畴,是具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剥削,是一种特定阶级关系的表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的制度性前提和阶级对立倾向已经不存在了.私营经济中的劳资雇佣关系已经演化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的经济关系,既不含有阶级对立成分,也没有政治色彩,已不构成马克思当年所揭示的剥削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中产阶级:概念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荣 《浙江学刊》2004,(3):44-47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认为:"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①.我们注意到,这里的汉语翻译用的是"中间等级"而非"中产阶级",也许是因为马克思虽然论及中间阶层及中产阶级,但从来没有把它与他重点阐述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等同起来,更没有将他所常用的"阶级"一词所蕴含的经济与政治意义赋予这一等级.马克思之所以拒绝领薪水者为中产"阶级",大概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非生产性劳力,这类的职业人士和公务员仅仅在一点上相似--他们都得益于资本主义的收益即分配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因此,他们缺乏稳固的客观基础和社会团结,组不成严格意义上的"阶级",而只能组成各不相同的中间层群体.  相似文献   

10.
吴清军 《社会》2008,28(4):59-86
本文梳理了西方学术界自马克思以来关于阶级的概念与阶级分析的发展脉络,分别阐述了马克思、M.韦伯和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等学术流派的观点。马克思与M.韦伯分别确定了两种阶级分析的学术范畴,后继的学者则按照这两种学术范畴对他们的阶级概念进行了解读与重新定义,但是新的定义导致了阶级概念更为模糊,阶级概念成为了社会科学与政治斗争中一个颇受争论的核心概念。自1980年代以来,新马克思主义者与新韦伯主义者都致力于研究阶级概念的操作化问题,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可供经验研究的理论框架,两条阶级分析的脉络自此逐渐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11.
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应如何分析,划分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结合起来研究,这些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多年来一直在激烈争论的重要问题。其中对于确定工人阶级的定义,特别是确定小资产阶级(即所谓“中产阶级”、“中间阶级”、“新小资产阶级”、“专业-管理阶级”等)的定义问题争论得最多。西方学者所说的阶级结构的概念,实质上就是如何确定资本主义社会特定阶级的定义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确定划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的标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从来没有对“阶级”下过定义。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对阶级下定义似乎是最好的方法。这一概念首先在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中形成,但许多人认为用它来划分农业国或原始社会的各个阶级是无效的,并会造成误解。罗默提出用购买和出卖劳动力来规定农村每个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理论中的技术和社会结构——探索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研究生产力——简言之即技术——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中的作用.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一般论述,是不明确的,但是,他对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实际分析却含有这样的意思:技术本身的影响要比人们通常承认的大得多.在经济基础的两个组成要素中,生产力与社会的变化特别有关.生产力是变动的(发展的)要素,而生产关系则是不变的要素.马克思强调技术,但是,这并没有使他成为技术决定论者.尽管有种种局限性,但是马克思联系社会经济制度来对技术所作的分析,却指明了一个研究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这个方法比现代技术统治论中那种典型的决定论的方法在社会学上更正确得多.如果我们考虑到在社会学的"鼻祖"当中,马克思实际上是唯一强调技术在社会结构形成中的作用的人,这一点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最后一点,技术和社会的变动力量被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所忽视,这同马克思自己的分析所赋予它的那种明显的重要性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相似文献   

14.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要出丑”。“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其利益有关”。稍为耷8理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马克思的名言,是他用以分析阶级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视角。他是为反驳剥削阶级思想家脱离实际的道德说教和唯。C主义天才论而提出的。他要求人们在分析阶级社会时,不能停留在人们的思想动机上,而是要透过各阶级的思想动机去发现思想动机背后的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利益关系。正是在这一前题指引下,马克思发现了阶级运动的规律,把社会历史现建立在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然而,这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始终的重要理论命题,却…  相似文献   

15.
西欧中世纪中期(11~14世纪)和日本12~16世纪时期,就封建制类型而言,同属封建领主制。本文就二者在政治制度.上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 一、在国体方面的异同 国体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二者在国体方面的共同点有三个。 一是封建领主阶级管理国家。11世纪在西欧范围内已完成了封建化,封建领主制最终确立,以国王为总代表的封建领主阶级成为封建国家的领导者。在日本, 11 85年最大的武士集团关东源氏,消灭了平氏,控制了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镇仓设立将军幕府,开始了武士贵族即封建领主阶级专政的新时期。 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对印度古代社会土地所有制的观点是很明确的。1853年,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贝尼埃完全正确地看到,东方(他指的是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恩格斯完全赞同马克思的观点,并对“东方各民族为什么没有达到土地私有制,甚至没有达到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呢?”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观点在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候,在1879—1880年间研究了科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后,基本上没有改变。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指出,古代亚洲的土地所有制是国有制,他写道:“如果不是私有土地的所有者,而象在亚洲那样,国家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究竟属于什么派?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究竟是代表着哪个阶级的利益?这些都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论者抓住他积极参与并领导辛亥革命,有过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大土地所有制的言论,就肯定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有的论者抓住他反对资产阶级代议制、反对发展私人工商业、力图创设“奇觚之专制”,就认定他属于地主阶级反满派;还有的论者看到他论述中总是力图“抑富  相似文献   

18.
道德哲学家们在马克思和道德这一难题上依然有分歧。19世纪资本主义的激烈的道德批评者怎么会将道德斥责为意识形态的陷阱和骗局呢?在《马克思主义和道德观点》一文中,凯·尼尔生集中阐述了他多年来对此问题的思考,他力图恰当地去协调马克思的道德主义和非道德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道德概念的合理性画了一个大问号。这一理论把文明的每一阶段或阶级社会解释为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每一阶段都有利于某一特殊阶级的统治,而其社会控制又得到了在  相似文献   

19.
当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过程仍在我们星球上持续的时候,马克思已经预见到了过渡阶段即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转变的开始。在对阶级社会的研究中,马克思研究了统治职能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管理职能的发展过程,进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的变革和消亡过程已经开始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这种变化的先驱和出发点。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强大,这种发展正在改变着该社会的基本生产关系,工人在自身的生产活动中对待劳动的态度,也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论述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精神是一致的。 他们都指出了巴尔扎克通过他的作品显示出他对现实社会的阶级关系以及由这个关系所决定的各个阶级的命运亦即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刻理解。不过马克思是在《资本论》中以巴尔扎克的《农民》来论证“在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内,非资本主义的生产者也受资本主义观念的支配”这样一个规律时说及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①的。而恩格斯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谈她的短篇小说 《城市姑娘》,从现实主义的特性的角度来论巴尔扎克,说他“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