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以主人公安娜的死亡作为了最终结局.造成安娜这种悲剧的根源主要是上流社会维系贵族统治的道德法律和宗教条文,同时安娜自身因素及其性格走向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崔大庆 《理论界》2005,(8):184-185
爱玛和安娜·卡列尼娜有许多共同点。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或自我放纵,但她们之间也存在差异。安娜的死更多的是源自于自身,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世手段;《包法利夫人》比《安娜·卡列尼娜》深邃。  相似文献   

3.
对安娜爱情悲剧的解读见仁见智。安娜追求真诚的爱情和上流社会虚伪道德之间的猛烈冲突,自身的幸福观和传统道德感之间的激烈碰撞,理想的爱情和现实引力之间的殊死搏杀,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无手女律师     
大海 《快乐青春》2010,(9):21-22
安娜是墨西哥的一名律师、作家和演说家。令人震惊的是,安娜天生残疾,没有双臂,她的日常工作都是通过一双脚来完成的!安娜以脚当手,她的脚能梳头,能化妆,能涂口红,能端杯喝水,能在电脑上打字,甚至能缝纫。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主要人物安娜的悲剧必然性形成中,作者隐晦的写作立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的永不满足的欲望所导致的情感游离和错位,则是悲剧的最终动因。  相似文献   

6.
尤金.奥尼尔剧作《安娜.克里斯蒂》剧中女主角———安娜从迷失自我的生活中走出来,经历过彷徨、困惑和挣扎之后,选择了一条虽不完美但充满希望的生活之路,最终完成了自我实现。以安娜的生活历程为线索,梳理女主角的独立人格和反叛精神的成因,我们可以窥视奥尼尔独特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7.
《金色笔记》(1962)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该作品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五部分分别穿插了女主人公安娜·沃尔夫的五本笔记。该作品中的安娜在现实生活中反对社会传统的约束,追求自由,追求独立,但在她的一些言行以及其黄色笔记中创造出来的人物爱拉的身上却体现出其在潜意识层面渴望得到异性的爱、性生活的满足以及为心爱的男人孕育下一代的渴望。在此,主要依托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探析安娜的多重性格。  相似文献   

8.
列夫·托尔斯泰的杰出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辉煌的艺术成就,博得世界上众多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学术论文层出不穷。但据了解,国内,尚无专文论述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关系。其实,研究他们的爱情关系对于理解安娜的爱情悲剧以至对于透视现实生活中的婚外恋、夫妻间的感情纠葛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强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05-108
安娜和杜十娘,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安娜与杜十娘形象、性格做比较。揭示了她们异中有同、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虽然身处不同阶层,却都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性格上的执着与不肯屈服为她们的爱情埋下了悲剧基调,在她们身上,展现出了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争取人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0.
安娜和康妮是西方文学史上两个颇具争议的女性形象。她们对幸福爱情的大胆追求,反映了在女权主义运动冲击下渐趋开放的时代特征。但是,她们两人最后的结局却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位作者不同的妇女观:安娜的惨死体现了托尔斯泰比较保守的妇女观;康妮的结局体现了劳伦斯相对自由、开放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1.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这个国际性的节日是怎样产生的呢?这里面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安娜于1864年诞生在美国西维吉尼亚州格雷佛登城。她的母亲是位教师,母亲以爱心诱导学生向上。一次,当向学生讲授应当如何孝敬父母时,希望他们当中有人能想出办法来纪念母亲的爱。 她的这番话深深印在女儿安娜的心上。在母亲的  相似文献   

12.
安娜和杜十娘,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安娜与杜十娘形象、性格做比较,揭示了她们异中有同、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虽然身处不同阶层,却都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性格上的执着与不肯屈服为她们的爱情埋下了悲剧基调,在她们身上,展现出了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争取人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3.
边昭彬 《理论界》2009,(9):143-144
弗朗西丝卡和安娜是两个处于不同时空女性,当被婚姻之外的爱情唤醒时,面对自己的生活,她们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可无论如何选择,她们本质的命运却是相似的,因为在她们选择的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力量在支配着她们的意识.本文试图在比较中得出造成二人悲剧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14.
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使美国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戏剧。奥尼尔塑造的悲剧女主角都极具个性,她们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安娜.克里斯蒂》剧中的安娜.克里斯蒂和《奇异的插曲》剧中的尼娜.利兹是两位反叛性女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女性的代表人物。梳理两位悲剧女性艰难的探索自我实现与最终接受传统社会对她们的身份定位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奥尼尔超越了传统的妇女观,他实际上是和戏剧大师易卜生一样,对女人充满了同情和关心。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麦克林》杂志最近刊登了有关婚姻与性生活关系的长篇调查报告,指出夫妻生活中性关系淡漠现象的惊人普遍。 一位名叫安娜的多伦多女子和她丈夫都是四十几岁的中年人,他们结婚已经20多年。在最初的11年时间里,安娜和丈夫之间的性生活很频繁。但当她有了孩子后,性生活逐渐淡漠。到后来,几乎成了一个月几次甚至一年几次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一位不起眼的老妇人安娜·S,从5000美元投资,发展到2000万美元的财富,并把大部分钱捐给了一所从未听说过她的大学。 追循她投资的轨迹,你将发现这位老妇所做的一切,几乎你都能做到。下面是安娜·S获得巨大成功的几个要诀: 起步早:安娜51岁时投资5000美元,101岁时去世,股票的运作需要许多年才能获得这样的“奇迹”,所以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17.
在十九世纪浩如烟海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里,有两位令人瞩目的悲剧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和德·瑞那夫人。她们是俄国的“艺术之神”列夫·托尔斯泰和法国的“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分别在他们的文学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和《红与黑》里,根据真实的悲剧素材,结合自己对没落的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新旧交替对的腐朽社会所作的精僻入微的洞悉而塑造出来的。下面,我想从她们的出身、婚姻  相似文献   

18.
<正>《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巨著自诞生之日起,评论界就以不同视角的观照,赋予它种种见仁见智的“定性”。尤其是对托尔斯泰以如椽之笔活画出的安娜·卡列尼娜这个悲剧形象的理解与认识,更是成了争论的焦点之一,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这自然是由于形象的复杂性和性格内蕴的多层次决定了读者欣赏和论者分析的多视角。然而有意思的是,安那的悲剧形象在世界知识妇女层赢得了广泛的同情与热爱,这充分显示出妇女尤其是知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当我们站在今天的高度,带着全新的观念去研读这个包蕴着丰富内涵的不朽形象时,依然可以透视许多超越时空的本质问题,对人生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9.
《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是毛主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关于国际形势和国內形势的一篇很重要的谈话谰菸颐堑奶寤?结合当前形势,学习这篇谈话,要着重领会下面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安娜、蘩漪形象悲剧意识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翠兰 《学术研究》2003,(12):132-134
安娜与蘩漪这两个独具特色的知识女性形象,渴望追求爱情,却因缺乏独立自我,无法摆脱所处的生存困境而走向悲剧结局。本文比较她们在婚恋、结局方面相似的特征,探索其形象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