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汉族的祭祖活动,最隆重最普遍的要算是一年一次的春社日或清明节的上坟祭扫。具体日期,因各地各家族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在春社日祭祀者居多。不论何日祭祖,都存在着社、祖同祭现象。本文就这一习俗作些探讨。民间对这次活动十分重视。祭祖之日,在家男子不分老幼,能动者皆前往坟地参加茶把活动。有些地方和家族参加这一活动的人,只限男性成员和未婚女子,已婚妇女不得参加。有的则无此限,就是女儿女婿亦可参加。在人们的观念中,作为家族成员参加这天的祭祖活动是应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也是向祖先行孝的具体行动,因此常年在外…  相似文献   

2.
贵阳市布依族这一族群社会中,宗族(宗法)观念促使产生了许多习俗传统,这些习俗传统则由一定程序的仪式来建构,而建构传统习俗仪式程序的内容,便是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歌种.布依族节日节庆、喜宴场合中的走素访友的拦门仪式、酒宴仪式、送客仪式、男女青年对歌择偶的传统习俗与拦路(酒歌、敬酒歌、送客歌)、情歌、叙事歌、便形成建构关系;祭礼仪式、丧葬仪与祭祀歌、丧葬歌形成建构关系.传统习俗文化中的仪式程序(形式)和不同类型的歌唱(内容)便构建成贵阳市布依族民间歌唱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青海热贡多日宁社区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分析藏族山神祭祀仪式的文化内涵,并解读原始藏文祭祀文献的内容,挖掘藏族山神祭祀仪式背后的文化象征体系和社会关联。  相似文献   

4.
习俗与法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可以互补和并存,偷盗在法律是不允许的,在习俗中有时却被允许.中秋节和元宵节的偷盗习俗,在民间比较普遍,不仅汉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都有此类节日的偷盗习俗,所偷之物多为瓜果、菜蔬.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讲,"月圆佳节偷盗瓜果"这一习俗蕴含着"祈子祈福"的文化意涵,其中,"月亮"、"瓜果"、"偷盗"都有其特别的文化象征意义.就其社会功能而言,这一习俗折射出祈子祈福的社会心理寄托,属于一种心理压力的释放仪式,有利于"互动仪式链"的生成与延续.  相似文献   

5.
韦正春 《天府新论》2020,(2):127-134
“后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土地神祗,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先秦时期,后土指的是人名、官名、神名,其形象尚未成型,在多数情况下以社祭出现,从以冢土、石、树等立“社”以及其不同职能来看,后土形象是模糊的,没有构成完整性和系统性。汉末至唐,后土与社分开祭祀,出于政治需要以及宗教的推动,后土神祗有性别之分,其塑像始有定形。唐宋之际,后土成为阴神,祭祀的意义无疑被放大,成为丧葬仪式中所祭祀的对象;宋徽宗对后土封号祭祀以及道教对后土改良,使得后土成为与玉皇大帝相匹配的神祗。考察后土形象演变历程与祭祀仪式的生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祭祀后土的社会意义以及对民间社祭信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徽人小柯:歙县大谷运村特色民俗活动有不少,我知道的有社公祭、土地祭。每年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俗称春社、秋社。明嘉靖五年(1526)规定,里社祭祀要备办猪羊祭品,依式书写祭文,由里约正副“率领一里人户致祭”。举祭仪式,须冠带礼生若干人,“五行五献”,“并读抑强扶弱之词”。祭毕举行会饮。村(族)社祭,轮推社首若干人,以族(祠)田、社田之租举行祭祀,或将社属支丁分成若干“分”轮值举祭,负担所费。届时全族(村)男丁齐集社屋焚香燃烛拜祭,  相似文献   

7.
祭祀,是在人类有了较为系统的神灵观念以后才产生的原始信仰活动。在我国先民的心目中,祭祀是一种神圣而严肃的仪式,所以古人对于祭祀特别注重。《礼记·祭统》:“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五礼是指吉、凶、军、宾、嘉,其中吉礼为祭祀的典礼,冠于五礼之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祭祀的种种习俗对我国汉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通过对一些汉字的分析解读,来探讨古代的一些祭祀习俗。一、从汉字看上古时期的人祭习俗商代的奴隶主贵族经常祭祀上帝、祖先和鬼神,以求得福佑。祭祀时除了宰杀若干牛羊以外,还要以奴隶为祭品。这种把人…  相似文献   

8.
上博简<孔子诗论>之<甘棠>评论与周代祭祀制度有关,也体现了孔子的祭祀现.其"及其人,敬爱其树"、"甘棠之爱"语中,甘棠即是社树,与周代社祭有关;"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甚贵其人,必敬其位"则指有关周代宗庙制、宗庙祭祀制;"甘棠之保","其保厚矣"是指一种祭祀活动--"报祭".这些都反映或表现出了孔子的祭祀观.  相似文献   

9.
<正> 青海角仓地区藏族《婚礼歌》是流传在当地的民间习俗歌,它是由许多短歌连缀而成的,一首短歌往往又是一道礼节仪式。它是角仓藏族人民的口头创作,也是当地传统婚礼习俗的忠实记录,不但具有民俗价值,而且具有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闽南民间舞蹈的多源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湘江 《东南学术》2005,(3):144-153
闽南民间舞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多源性特征.闽南最有代表性的"拍胸舞"源自古闽越族祭祀舞蹈;"嗦啰嗹舞"与中原文化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闽南民间舞蹈源于传统宗教习俗,并保留有域外文化遗响.  相似文献   

11.
尤明慧 《天府新论》2015,(2):118-123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祖"文化意指祖先及其所确立的亲属制度与信仰系统,及相关文化伦理、世界观、祭祀仪式,倾向于强调天地、礼仪、象征和宇宙观。"祖"文化通过土地、姓氏、宗庙、祠堂等一系列公共象征符号及围绕符号展开的祭祀、庆典等仪式活动,形成了特定群体的在地化知识体系和地方感,同时也建立了宇宙、天地与人的互动关系,促成的是自然、社会和个人的相互混融,是超自然关系和超社会力量的集中表征,体现着人类的自我超越性。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在是否容忍信徒祭祀祖先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但对民间祭祖活动中的一些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仪式则一致反对,对民间祭祖习俗予以批判。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他们无法从根本上禁止中国民间社会中的祭祖习俗,即使是对中国教徒也做不到。因此,他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对民间祭祖习俗进行文化批判的同时,对民间祭祖习俗采取某种程度的适应与改造。  相似文献   

13.
悲喜剧"喜-悲-喜"的结构与古代宗教祭祀仪式"吉-凶-吉"的结构为同构关系,而古典悲剧"喜-悲"结构则与宗教祭祀仪式"吉-凶"结构相对应.古典悲剧以"死亡"作结,悲喜剧以"再生"作结,二者结局判然有别,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14.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隐性祭祀仪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余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为研究对象,分析隐含在许三观卖血故事背后的类似于祭祀仪式的现象。并且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入手.对这种潜性祭祀仪式进行文本分析,进而对我国早已有之的祭祀文学传统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梳理。  相似文献   

15.
段莹  刘靓 《社会科学论坛》2008,(14):164-167
本文以余华的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为研究对象,分析隐含在许三观卖血故事背后的类似于祭祀仪式的现象.并且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入手,对这种潜性祭祀仪式进行文本分析,进而对我国早已有之的祭祀文学传统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梳理.  相似文献   

16.
尽管伴随着传统宗教整体式微的现代化变迁,西藏民间社会盛行的转经习俗仍然保持着较强的传承能力,尤其在圣地拉萨体现得较为鲜明与典型。神权时代"政教合一"体制的强大惯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内部传承和承载着日常化展演仪式的转经空间,成为转经习俗发生横向与纵向传承的重要机制,其中既具有民俗传承的普通共性,也呈现出西藏社会宗教生存与发展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山北高卢,罗马人的宗教思想以各种方式渗透传递给当地居民,使他们深受熏染,逐渐改变了长期沿袭的传统宗教习俗,向融入罗马社会迈进了一步。本文通过对崇拜对象、神职人员、祭祀仪式、宗教场所等层面的细微变化进行分析,透视山北高卢宗教领域罗马化的表现及其特征,探寻罗马帝国时期山北高卢居民宗教信仰潜移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客观上能发挥凝聚民心、教化民众的作用.而如今一些祭祀行为却与现代生活方式及维护城市环境相脱离.本课题就城市中公众祭祀问题进行调研,并设想在城市中设立特定的市民公共祭祀场所,给固有的民间习俗以应有的存在空间,还祭祀活动以庄重敬诚的本质、顺情达礼的意义,还城市以文明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热贡“六月会”祭神仪式的民俗功能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贡"六月会"祭神仪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包容了宗教、神话、艺术、生产、生活、习俗等诸多文化内容,是我们解读民族生活历史的形象资料。用相应的学术理论和方法分析这一传统的民俗事项,就是为了发掘传统风俗中文化的遗存和传承。在这里,我们对热贡"六月会"作为民间传统祭神仪式在当代语境下的民俗功能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寻找更好的继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由于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和自身的文化传统,白马藏族实行族内婚并有入赘婚习俗。白马藏族称入赘婚为"抱儿子"。通过对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汉族以"抱儿子"入赘白马藏族这一现象的考察,笔者认为,通过入赘汉族融入到了白马藏族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融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