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狄马加是一位优秀的彝族诗人,他用汉语写作并言说彝族的文化传统。他的创作受到聂鲁达诗歌的影响。本文以《马楚.比楚高峰》和《吉狄马加的诗》文本为例,对两人诗歌的意象、主题、世界性、民族性、文化语境等进行比较,从而分析聂鲁达对吉狄马加创作的影响和两者诗歌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吉狄马加是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既含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意蕴,又具有开阔的超越本民族文化的人间情怀。作为一个受过双重文化影响的诗人,他对诗歌有着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从进入诗坛起,他就是一个独立于各种诗潮之外的“个性化”的诗歌创作者,通过与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后朦胧诗”的对比,不难发现这种“个性化”写作所具有的诗学特色和所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吉狄马加、阿库乌雾以及吉木狼格三位当代彝族诗人的写作成熟而颇具代表性,在三位表现殊异的作品里,各不相同的“思考”隐约形成一个谱系,这一谱系不仅是诗人对创作方向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彝族诗人新诗创作的进入角度。在今天的诗歌写作里如何处理现代生活,如何在毫无着落的、繁复无趣的日常经验中找到坚实与归属感,是所有诗人共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吉狄马加的诗歌写作既触及现代社会创痛性的经验,又携带着诗人-毕摩的治愈性的声音能量;这首长诗的写作具有民族志诗学与生态伦理的双重含义,其民族志诗学链接了古老的民族神话与史诗传统,同时又深深植根于当代"革命性"的生态精神及生态伦理之中。  相似文献   

5.
杜甫陇右诗在主题趣味和艺术风貌上展示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诗人的现实经历与处境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盛唐晚期独特的审美文化风尚息息相关。杜诗里诗学精神的变化也对中晚唐乃至宋代的诗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冰心与林徽因的诗歌都映射出诗人丰富情绪体验中对心灵清静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实现后诗人清静、和谐的内心世界,尽管这种相似中又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也与她们个体的选择密不可分。这两个主题在两人诗歌中不断地交替出现,潜在地构筑起她们立体的情感形象。  相似文献   

7.
向林  李华 《学术探索》2014,(5):110-1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商品化大潮席卷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产业化,诗歌领域也未能幸免,诗人亦不再是传统意识上诗人了,诗人的信念与责任开始动摇,批量生产的诗作多为了追名逐利,平庸肤浅的"诗"败坏了诗的品位。诗歌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当下这个信息技术化、传播迅捷化、诗人群青年化的大时代背景对于诗歌的发展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当代新诗的发展是危机与机遇并存,困境与希望相依,对其现状与发展无须过度悲观。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的精神影响在新诗之中仍然内在有力,深入骨髓。诗骚以降的介入情结和史传传统,使新世纪诗歌的“及物”意识逐渐觉醒与强化;“悲悯”情怀与新世纪大悲大喜的事件洗礼遇合,造成新世纪诗歌写作伦理的大面积复苏;受古典文化中存在型诗人的艺术态度和人格建构启迪,新世纪诗歌确立了一种清洁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9.
意象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英语抒情诗歌中经常为诗人所使用。意象的使用成为诗人抒发情感、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手法。文章通过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两首诗歌的分析,揭示了意象所表达的意蕴以及和诗歌内容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同时还提示读者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要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深层内涵,需要首先领悟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0.
殷夫早期的诗歌记录了诗人的矛盾、痛苦、幻灭与兴奋,成为职业革命者后,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成为其诗歌主旋律。这时期他的诗歌情感激越刚劲,节奏明快有力,语言铿锵富有鼓动性,被称为“红色鼓动诗”。本文通过分析他的红色鼓动诗,发掘其诗在形式、格律以及语言方面与同时代的革命诗人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古典情怀的现代重构--论戴望舒诗歌向传统回归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望舒诗歌现代性品格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的纵向继承.本文从东方式爱情主题、传统的还乡意识、传统的文人心态、古典意象和圆圈式抒情结构等方面,论述戴诗向传统回归的倾向;并说明这一倾向与诗人自身遭遇及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是诗人面对中国新诗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一个诗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冯强 《北方论丛》2017,(6):39-44
进入新世纪,对文学传统的回归已逐渐成为当代诗歌和诗学的一个共识.可以预见,相对于激烈批判传统的现代性话语,百年新诗会逐渐转移至并不排斥传统、甚至重述传统价值的当代性话语之中,这不仅是当下和现在价值的一个机遇,还是诗学界在充分学习欧美诗学批判、分析思维之后,努力摆脱现代性话语中总是落后于欧美学界之困境的一个机遇.伴随着中国传统内部儒道佛之更新的,是新诗诗学的语言转向和身体转向,前者为新诗学提供了语言准备,后者为新诗学提供了身体基础.文章以老诗人任洪渊为例,阐明语言主体和身体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气化主体,并以此气化主体回应诗学的当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余秀华是新近爆红的诗人,她的诗歌理应纳入一个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之中。从互文与弃妇诗传统、意象选择与陌生化以及疼痛与戏仿三个方面分别将她的诗歌放在《诗经》、海子,以及与之同时而稍早的“梨花体”诗歌系统中,看她的诗对《诗经》以及当代诗人作品的继承、发扬和疏离,并由此衡量其诗歌创作的谱系、特色和得失。  相似文献   

14.
唐宋诗歌题材不但具有社会学意义,更具有美学意义。研究它能够显示唐宋诗重要题材的产生、发展、演进的源流及其文化轨迹,揭示唐宋诗题材之间的异同与联系,重现在唐宋文化背景下诗人对诗歌题材所进行的文化选择的心理脉络。通过对唐宋各类诗歌的开掘,能更深入地揭示唐宋诗的本质特征,为唐宋诗的研究提供新的开拓与转换视角,使整个唐宋诗研究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更高、更新和更富于概括性的层次。特别有利于说明唐宋诗以最宽广的渠道通向社会生活的主潮,同时还有利于说明文化选择方式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背靠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生存境遇,从民族性和世界性两个维度上发明了具有山地抒情特质的秩序观。这一内在观念构成了吉狄马加诗歌的整体视界和精神表征。在这种思维格局之下,灵魂和肉体既被特有的民族心态分别赋予了不同方向的诗意含量,又在人类普适的价值体系内共同构筑起一条上行下达的世界之轴。吉狄马加以深广而精密的眼光,重新打量了进入他诗行中的"物"的形象,力图在对它们纯正而真诚的赞美和想象中诠释出他的诗学理念,并籍此抒发他对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相似文献   

16.
诗人张枣去世以来,诗歌界对其人其诗一直有密切关注.参照新近访知的信息和发现的文献,简要地描述了张枣的家世与生平,部分呈现了诗人的形象与写作履历.在此基础上,就张枣诗歌的风格、主题、观念、写作语境等提出自己的理解,表达了对其一些诗歌细节和诗篇的观察与困惑,也论及其诗歌翻译与翻译观.  相似文献   

17.
雪莱的诗歌,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上社会、自然、人生.雪莱的政治诗歌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而他的关于自然的诗歌,又使他成为英国浪漫之歌中最响亮的一个音符.在以人为主题的诗歌中,他赞颂了纯洁的爱情,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奥秘.雪莱诗的这三个主题,使他成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18.
明清之际,女性诗人创作主题与生活高度贴合,日常生活皆可援引入诗成为创作主题,其中以"疾病"或"病况"为题的作品日渐增多,这不仅与儒家传统伦理对身体生理隐私不予描写的界限相背离,并引发了与诗歌"公共属性"之间的矛盾对比,并因主题另类而成为当代汉学研究的重点.而融"病"入"情"的诗词作品,则不但体现了女性诗人的性别特征,又显现出女性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观,提升了她们对生命的顿悟,拓展了女性诗词生命的空间范畴.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个重要元素,从意象及其审美特性入手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代藏族诗人的诗歌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具有相同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这可以说是当代藏族诗歌的一个共同特点。从分析诗歌意象入手,并由此深入当代藏族诗歌,我们不难从一个侧面了解当代藏族诗歌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考察哲学如何回应"祛魅"的现代世界,是理解现当代哲学的重要视角。"世界的祛魅"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点和必然趋势,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基本面貌,支配着现代人的生存品性和生存处境。究竟如何理解并面对"祛魅"的现代世界?我们是否能够承受这样一个世界?这无论对于现当代西方哲学还是当代中国哲学,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核心课题,现当代哲学的主题、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对此课题的回应中得以充分显现,它对于我们理解现当代哲学的精神品格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