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结合藏、汉文献以及实地调查,系统考述了青海"环海八族"之一阿柔部落的历史发展及其迁徙等,并对该部落发展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 青海的藏族主要居住在黄河河曲及河曲以上两岸、环湖周围以及玉树、果洛地区。解放前,青海藏族绝大多数从事畜牧业生产,千百年来沿续着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部落是其最基本的社会基层组织。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这里长期以来处于近乎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中,生产力十分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极为缓慢。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现有资料的运用,力图从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以及社会成员的从属关系等方面对青海藏族游牧部落解放前的社会形态加以探讨和分析,恳诚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3.
<正>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体,藏语称“部落”为“tsho—khag”,其最初的雏形是由一伙人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集体。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部落随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而逐渐消亡。青海的藏族部落制度由于受制于地理、历史和历代中央王朝的羁縻政策的需要等原因,其体制一直延续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这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有必要加以探讨和研究。这对于我们了解历代中央政府对青海藏区的行政管理与施政,对青海藏区的发展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青海藏族地区解放前的社会基层组织是“封建部落制”,这种基层组织在当时是数以千计、遍布各个牧业区的.它的形成受制于自然条件、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研究和探讨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青海藏区的历史面貌.明确新中国成立后,青海是在怎样的社会基础上起  相似文献   

5.
拓跋鲜卑“七分国人”是拓跋邻以自己兄弟的数目为前提对部落进行的一次整合,这次部落结构调整削弱了各部落的独立性,增强了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凝聚力,是其能够维持稳定发展并最终建立国家政权的重要原因。北魏前期的“八部”或“八国”即针对“七分国人”后形成的八族后裔而言,并非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划。八部大夫和八部帅的设立是八部尊崇地位在国家政权体制中的体现,“八部制”甚至是西魏北周府兵制的核心“八柱国”的原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回顾藏族部落交换与买卖形成、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就藏族部落交换与买卖关系进行了剖析,旨在使人们对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社会的交换和买卖制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之后 ,藏族女作家梅卓以凝重而幽邃的情怀、唯美而灵异的风格在文化寻根和美学创造领域构筑了一道醒目而奇绝的风景 ,她的长篇小说《太阳部落》和《月亮营地》传递了青海藏族部落历史行进的足音。一对历史的追思自始至终是文化寻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梅卓创作的《太阳部落》和《月亮营地》这两部小说涵盖了从民国初年到解放前 4 0多年中 ,在反动政府的多重压迫和欺凌下 ,藏族部落从最初的沉沦麻木到逐渐觉醒、从自相残杀到最终团结一致、为保卫家园而战的艰难历程 ,展现了藏族部落面临内忧外患的生存困境 :在部落内部 …  相似文献   

8.
从史诗《格萨尔》看古代藏族部落的议事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事会是藏族各级部落的权力机关,史诗《格萨尔》是藏族史前部落社会的活化石,以其为佐证,探究古代藏族部落议事会的组织形式、内容、特点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藏族部落的政治组织及议事制度。  相似文献   

9.
<正> 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与发展,都经过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正如列宁所述:“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本文就西藏部落的历史演进过程,力图找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以就教于读者。 一、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指出:“正如几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一样,几个胞族就古典形式来说则组成一个部落”。摩尔根认为:部落是“一种组织完备的社会”,它处在人类“野蛮时代”,“每一部落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各自的族名,独特的方言,最高管理机  相似文献   

10.
<正> 西纳家族、西纳喇嘛以及西纳活佛,在青海藏族部落和宗教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研讨他们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窥见青海藏族部落及宗教演变情况之一斑。故我们依据藏文史籍的记载,将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西纳活佛的历史简述如下,以求教于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 一、西纳家族的来源 据藏文史籍《安多政教史》记载:“西纳家族属吐蕃四大族姓之一的冬氏。冬氏家  相似文献   

11.
梅卓是当代著名的藏族女性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太阳部落》和《月亮营地》抒写了特定时代青海藏区藏族部落的生存困境,展现了作家对民族文化的追思与反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女性意识。梅卓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藏域风情,但也显现出了一定的创作困境。  相似文献   

12.
《格萨尔》史诗是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从原始部落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产物。史诗所描述的藏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意象象征系统和象征符号,它是藏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反映了藏族这个雪域部落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文章以最具有象征意味的"数字"为例,对史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以期引起学界以多种视角、多元方法研究《格萨尔》史诗。  相似文献   

13.
<正> 本刊1992年第6期登载拙文“解放前青海地区藏族部落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浅析”,该文从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的角度,剖析了解放前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社会的形态,得出了其社会形态为奴隶制残余的封建游牧部落社会这样一个结论。所谓封建即表明这种社会形态以封建制为主,奴隶制残余的存在则说明其社会形态不是单纯的封建制社会,而部落的含义则是指这种沿续至解放前  相似文献   

14.
<正> 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处黄河源头。解放前,在这一地区居住着51个藏族部落,分上中下三部,总称“三果洛”。 由于历史和地理诸方面的原因,它虽然不象藏区其他部落组织那样严整,但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部落是“民族共同体中的一种历史类型,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进入  相似文献   

15.
<正> 回溯藏民族历史,没有人会忽略使藏族社会发生历史性转折的巨大因素——佛族及佛教文化。早在吐蕃王朝时期,佛教及佛教文化潮涌般冲击而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佛教如油浸纸,渗透到了藏族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之广之深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在青海,这股强大潮流不仅波及到整个藏区,也波及到了土族、蒙古族等聚居区。使青海藏族、土族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佛教文化相互交融,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尤为突出的是绘画、雕塑这类艺术,它们直接与佛教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服务于寺院、宣扬佛教的艺术手段。这种融  相似文献   

16.
研究契丹部落组织的发展变化,对研究契丹早期历史有重要意义。一、契丹为古八部中一部论及契丹部落,必先研究古八部。以往学者都以古八部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日连、匹絜、黎、吐六于。而以契丹为包括八部之族称。个人却同意陈述先生意见认为最初契丹还不是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在甘青川藏族牧区,随着藏传佛教寺院的重建、部落习惯法的恢复运用,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度被废除的藏区旧的社会基层组织--部落组织正在不断地复兴蔓延,并逐渐成为基层社会的控制力量.西仓十二部落即为此类藏族部落代表,本文通过对西仓藏族旧头人、老年人的深度访谈和调查,解析了1949年以前的藏族部落组织与部落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青海藏族聚居区与其他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性予以宏观上的阐述之基础上,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以及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战略等层面,就青海藏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微观上的分析,并概括出其诸种特点。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高度统一和发展的时期,在此时期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成功地处理了民族问题,同时通过立法手段,使民族政策制度化、法律化,保证了统治政策的贯彻、实施。清政府在以法律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主要以蒙古、藏族这两个民族为重点。统治者清楚地认识到,蒙古族、藏族是历史传统悠久、人口众多、居地辽阔、力量较强的民族,控制了这两个民族,就基本上解决了清代的民族问题。 清朝,青海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有蒙、藏、回、土、撒拉等许多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人口较多,居住较广。历史上,藏族人民长期在此游牧、居住。至明朝及清初,蒙古的一些部落相继进入青海,游牧居住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随着清政府对青海地区管辖的深入,统治者根据青海蒙藏民族特点,提出四条原则,进行了民族立法。这四条原则是:(1)、保证国家法制的统一。《大清律》规定:“隶理藩院者,仍照原定蒙古例”办案。后来《理藩院则例》又规定:“如蒙古例所未备者,准照刑例办  相似文献   

20.
从藏族的古代传说和文献资料,特别是本世纪初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献看,藏族的氏族部落组织起源很早。藏族在原始社会时期同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氏族部落阶段,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氏族部落崇拜的神衹和宗教、部落形态下的文化生活,以及部落间的交往和战争,构成了藏族远古史的主要内容。藏文古籍中关于藏族起源于四大姓氏或六大姓氏以及由六大姓氏繁衍出各个支系分布于青藏高原各地的记载,反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