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和2014两期面板数据,分析了新农保政策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替代效果。基于内生性考虑的倍差法研究发现,参加新农保使得农村家庭的土地流转收入显著增加,来自子女的转移性收入显著减少;基于政策异质性考虑的分位数回归进一步发现,转移性收入越低的家庭,参保对子女养老的替代效应就越小,且参保缩小了家庭间在转移性收入方面的差距;新农保对土地养老的替代效应在低收入家庭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农村现行土地政策进行了思考 ,对以“家庭联产承包到户”为主要模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对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演变和家庭承包体制与现代农业、与农村社会保障及影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因素进行了表述 ,以图摸索出今后农村土地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三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弊端及农村土地自发变革经验教训的分析,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的法律地位、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产权关系、以土地家庭为基础的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土地占有的现状”四不变基础上,实行“农民土地承包权物权化、农户住宅产权化、农村社会保障前置化”的“三化”模式,是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4.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退出,关键就是引导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退出方式和经济补偿模式.基于当前的国家政策和我国农村现实要求,对现有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进行细化,纳入经济补偿条件,分析以承包地换现金补偿、以承包地换村集体经济股权、以承包地换社会保障三种经济补偿模式下,农户家庭特征对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同时以中部地区安徽省、江西省调研数据作为对照研究样本,分析不同区域在不同经济补偿模式下,退出意愿影响因素的差异.我国土地承包地退出制度改革应构建土地退出经济补偿机制、积极探索良性有序退出模式,严格落实和完善有愿有偿退出程序,建立健全土地退出政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明亮  王苹 《天府新论》2015,(6):120-126
通过对川西平原H村自1990年代以来的土地征用情况的深度调研,本文以征地中村民、村干部、乡镇政府、用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主体的行为模式对征地案例进行了归类分析:利益契合模式、村民维权模式、以租代征模式、村民体现国家情怀的情况,并发现:在不同的模式中,最大化地获取利益是村民在土地征用中表现出的根本行为逻辑,村民基于朴实的国家情怀和现实的需要选择与国家合作,将征地看作有利于个人及家庭发展的机会,而非失去主要生产资料的陷井。  相似文献   

6.
家庭农场的本质是扩大的农户家庭经营模式,它既具有传统农户家庭经营的所有优势,又克服了农户家庭经营存在的弊端;既可以激发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与推广,又有利于农村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实现规模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家庭农场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家庭农场的发展在土地、人才、资金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必须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构建土地保障新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创新金融支撑体系,以促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家庭农场首先需要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其所需土地应满足三个基本要件:集中成片、长期稳定、规模适度。在农地权利交易市场上,家庭农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的路径一般是先获得众多农户流转和退出的分散的、零碎的承包地,然后进行地块归并与权利整合。传统的高度兼业化的分散型小农经营模式在向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模式转变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瓶颈和障碍,为此,需要构建农地权利市场化配置下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的实现机制的理论框架,具体包括利益共享机制、权利均衡机制、冲突解决机制和配套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8.
周卉 《河南社会科学》2014,(11):117-119
正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现状(一)家庭养老时期。家户型的生产方式使家庭养老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养老保障模式。儒家"孝悌"的伦理思想又从文化层面强化了家庭养老模式,加上家国同构的制度理念,使政府避开了应担的养老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到土地后有了固定的粮食来源和经济收入,家庭逐渐有了物质剩余,大大提高了农村家庭的养老能力。政府开始在农村建立五保户供养和优抚制度,对老弱孤寡残幼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家庭承包经营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举世公认的。但是,由于运行中的偏差和本身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示它与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一些矛盾。这样,就在客观上提出我国农用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必须进一步完善与再转换的新课题。中央提出的,“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的思想,为我们研究土地经营模式的再转换以及目标模式的构想提供了一条路子。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发展演变的研究日渐升温。为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 ,本文从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政策、土地管理政策等几个方面 ,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政策发展变化进行了介绍、分析与探讨 ,希望对未来土地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调整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创新与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宏观环境的变化,土地家庭承包制的缺陷也开始显现.所以,在国家政策法律支持下进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创新发展,采取不同的模式加速土地的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8,(1):56-65
本文尝试构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理论框架,重点探讨经营收益、风险偏好对农户微观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劳动力受限是农户选择土地流转最直接的原因。农业劳动力的缺失会直接导致土地流出。(2)经营收益之差是农户选择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非农收益与农业收益差越大,农户越倾向将家庭劳动力配置向非农部门倾斜,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产生土地流转行为。(3)不同于固定租金式的传统土地流转,在土地托管模式下,农户在保留经营收益权的同时承担了一定风险,风险偏好程度越高的农户越有可能选择土地托管模式。  相似文献   

13.
家庭农场的规模化土地是通过众多土地流转合同构建起来的"契约式合并",存在着地权的不稳定性、收益分配的复杂性、生产经营的低可持续性等问题。应通过农民土地退出这一桥梁和纽带,逐步扩大家庭农场享有完全支配权和控制权的承包地规模,进而实现由土地租赁型家庭农场向土地产权型家庭农场的转变。然而,这一转变过程可能面临土地退出对价补偿水平以及补偿方式的确定、家庭农场主支付土地退出对价补偿的资金来源、退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科学界定土地退出对价补偿标准,设计多元化的退地对价补偿方式;拓展家庭农场筹资渠道,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完善退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退地方式,降低农民退地风险。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是今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制度条件。“三权分置”背景下,土地经营权流转将成为未来农地流转的基础模式,即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以实现土地的“成方连片”,农户对承包权的保有以实现财产性收益。从法理上,以“经营权流转”为基础的流转方式能够适应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股份合作社、土地信托等典型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也能够化解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土地流转与农民失地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5.
土地产权、土地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产权权能不足的弊端开始显露出来,从而抑制了农村金融发展,导致农民在农村和城市中的双重贫困.在土地所有权改革存在意识形态刚性束缚的情况下,大力提高土地使用权权能,可以改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缓解农村金融贫乏.含有土地抵押信贷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型告诉我们,土地使用权权能的增强,可以通过土地金融机制带来农业资本投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当前我国农村可以选择的土地金融模式按照金融化程度依次包括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融资租赁和土地证券化.在土地使用权权能提高后,这些土地金融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在进入后现代社会的美国家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迁的背景下,女性主义提出的后现代家庭模式与美国主流家庭意识形态、功能主义建构的现代家庭模式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价值争论。本文分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女性主义在家庭多样性研究基础上对后现代家庭的建构,讨论了女性主义视野中家庭的重新思考,家庭研究方法的特征以及女性主义后现代家庭主张的意识形态特征,试图为全球化时代中国家庭变迁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业规模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的产物。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农业规模经营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通过由家庭联产承包制启动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扬弃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统一经营、极端平均主义分配僵化模式的基础上,农户家庭成了土地经营的基层单位。在“均田承包”土地的基础上,随着农户的分化,地块面积也在缩小。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因其技术、制度及组织路径的便利性正成为我国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一个探索热点,因而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通过探讨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分析土地集体所有制下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宋士云 《江汉论坛》2007,(9):129-133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即土地保障 国家救助模式→集体保障 国家救助模式→土地保障 国家、社区扶助 现代社会保障试点模式.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不管是哪一种模式,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始终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这可视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而国家对农村制度供给责任和其"暴力潜能"不足,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改善制度环境,强化政府职能、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强制度规范化建设,才能真正促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近几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通过调整土地使用权来改变劳动力和土地组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既维持了农村双层经营形式,又达到了土地集中的目的,不仅能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而且能使土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它对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发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烟台市几年来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情况,我们认为实行这一经营方式,并不是把分户经营的土地,机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简单地相加,而是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在干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