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人格是指能够导致情感和动机水平上一致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这里借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从横向的宝玉和袭人的关系--本我层面、宝玉和宝钗的关系--自我层面、宝玉和黛玉的关系--超我层面,以及宝玉的人格的每一层面在与三人关系中的不同转化,从纵向的宝玉和晴雯的关系--由本我、自我到超我层面的逐步深化,即从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的立体网状的人际关系中,可以看出贾宝玉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并提出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的观点。《西游记》作为吴承恩的一个白日梦,四个主人公正好分别承载了他人格结构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代表“超我”,孙悟空则在这三者之间游走不定。 相似文献
3.
西王母是上古文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位女神形象,其形象的演进有着很强的典范意义。迄于东汉的文学中的西王母形象的演变,呈现出这样的规律:由原始到文明、由简单到复杂、由随意到初步定型、由可怕到可敬、由高不可攀的狰狞神怪到可亲可昵的慈悲美妇、由功能单一的凶神到无所不能拯济苍生的救世主。该形象从普通神灵逐渐升格为主宰女神,其中的关键,是贯穿两汉的从上至下的对于长生久视与延年益寿的精神渴求与现实需要以及相关的宗教因素。 相似文献
4.
明清"宝卷流民间宗教"的兴起与传播,汲取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西王母形象与信仰,创造了作为至上神的西王母和影响更大的无生老母。与以往神话、仙化、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西王母不同的是,民间教派宝卷与信仰中的西王母神格和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西王母的这种新的形象与信仰也随着民间宗教及其信仰载体宝卷的流传,扩布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5.
6.
现代广告中男性形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中男性形象的模式化倾向已引起广泛关注。传统广告中男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男性的社会角色定位;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广告具有性别教育功能;时代和社会要求广告中的男性形象应突破某些传统成见,体现出男性社会角色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从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下审视我国廉政文化建设,是推进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思路。传承和发扬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总结我党廉政文化建设经验,并以大众化形式将廉政文化推向整个社会,是廉政文化非正式制度建设的重要维度;从国情出发建立我国反腐败正式制度体系,借鉴外国确立正式制度有效反腐的成功经验,是我国廉政文化正式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将非正式制度的"软约束"和正式制度的"强约束"相结合,在整个社会促成"不愿贪""不敢贪"和"不能贪"的廉政文化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信任理论视野下的警察形象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从传统行政管理到现代公共治理的转变过程中,公众与警方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成为塑造良好警察形象的社会基础。转型期警察形象的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公众信任问题。基于社会学领域信任理论研究的广袤视野和深厚内涵,警察形象建设应有合适定位,并只有当合作型信任关系逐渐形成的时候,公众信任和警察形象建设才能达到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9.
10.
李凤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
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孚罗洛这个悲剧形象 ,认为其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残缺的本我、扭曲的自我与虚幻的超我并存阶段 ;二是本我回归 ,自我完善 ,超我破灭 ,三重人格激烈冲突阶段 ;三是本我恶性膨胀 ,自我毁灭阶段。克洛德不仅仅是宗教势力的代表 ,也是宗教的受害者。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在于提示了宗教扼杀人性的罪恶 相似文献
11.
《青海社会科学》2017,(4)
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三个独立概念,当前学界存在着对这三个概念辨析不清、甚至混淆误用的现象。狭义的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和执政形象是广义上的国家形象理论中占据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三者在形成过程、与认知对象和主体传播能力的高度相关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共性,但在依托基础、保证机制和稳定程度上又很不相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理论建构的突破点,在进行执政形象建设时,党的自身建设是基础和前提,并且需要把党的执政形象建设与中国国家形象融合在一起,以之带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的国家形象理论研究,对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分析,提出希克厉、凯瑟琳、林敦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13.
黄秀国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51-52,5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故事情节离奇,"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方式具有强大的张力,是其代表作。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心理分析的视角,通过分析"本我"与"超我"的关系解释了艾丽丝、劳拉姐妹之间匪夷所思的感情波折和彼此的对位象征关系。劳拉是艾丽丝"本我"的实现,一个艾丽丝最渴望成为的人,同时也是艾丽丝的"超我"极力压制、排斥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孙彧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0)
良好的大学形象有助于增强大学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吸引力,有助于增强大学的内在发展动力和外部竞争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大学的形象传播研究在理论上以组织形象和组织传播研究为基础,在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到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大学形象传播的社会生态以及大学形象传播的媒介生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传媒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着自身的体制变革。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审视,传媒体制的变迁历程经历了二元化改革探索期、市场化改革发展期和双轨制改革深化期三个阶段。新时期我国传媒体制变迁的路径选择和体制变革包含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路径模式,只是在改革进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促使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动力因素则为明晰产权的欲求、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变迁主体的意愿。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所引发的生活的艺术化形态。但它要求的不是艺术的内蕴,而是艺术的形式,因此,导致了文学作品的物质化、平面化和猎奇化倾向。这样的文学作品缺乏对日常生活的穿越和提升,缺乏对文学内部机制的深刻把握,也缺乏对文学超越品格的追求。文学形象是内视形象,是人们确立自己心灵存在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王飞翔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4):147-154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劳动模范作为中国独有的身份与形象,不间断地出现在银幕上,成为中国电影中的典型形象之一.自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模范形象在银幕中的呈现并不是单质的、统一的,而是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期特征,这既与不同时期的时代母题和政治要求有关,又关乎创作者的心态.具体来讲,"十七年"时期电影中的劳动模范形象是一种集体奋进意识和"竞赛精神"的典型代表;新时期伊始,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银幕中的劳动模范在日常生活中凸显出社交受阻、身份位移等现象;如今,劳动模范形象经历了概念拓展与价值升维,不仅创作手法多元,形象也趋于主流化,并以一种"情感真实"的面貌与观众建立起交流与对话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由实体形象、虚拟形象和公众认知形象共同组成,这三者之间往往并不一致,有时甚至发生重大的错位。由承载文化内涵的各种媒介符号构建的国家虚拟形象对公众认知形象的建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媒介符号、传播方式的变革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带来重大影响,从13世纪到21世纪,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文字媒介、视听媒介以及新媒介的变迁中经历了由崇拜到贬抑、由单一到多元、由政府主导到民间参与等多方面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对人性成长及人生意义的认识具有类同性.从学科研究的特点看,"境界"与"人格"分属哲学和心理学概念,但二者关涉的基本内涵却是相通的.通过比较,可以找出两种学说背后的不同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及人格追求,亦可以实现自我理论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关于国内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诺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回应和体制转轨的现实诉求,国内学者尝试构建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体系.并沿四大主线展开:一是系统比较及认知深化;二是原典溯源及寻求依据;三是理论批判及回应诘同;四是理论建构及指引实践.这一研究从历史唯物主叉出发,系统地剖析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体系的相关命题,但是却忽略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制度变迁中应有的理论地位,也很少谈及制度变迁的社会价值倾向.因此,原有的理论体系应在一个广义的视角下加以拓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