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梳理辨析 ,说明当代文学批评中“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流变过程 ,指出当代批评中有关“新历史主义”的一些误会 ,并着重分析了“新历史小说”这一提法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薛忠文 《齐鲁学刊》2004,(2):158-160
“新历史小说”力求保持历史的原生态,而不再成为教科书的知识补注。“新历史小说”突破了过去单调划一的历史发展模式,对现实社会和当代人性进行总体性观照。“新历史小说”作家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不作简单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3.
历史小说,通常是指以历史生活作为取材领域,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基本内容和描写对象的小说。用郁达夫的话来说,就是“指由我们一般所承认的历史中取出题材来,以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和人物为骨子,而配以历史背景的一类小说而言”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历史观、文学观的变化,有人开始把文本叙述中只有“虚”的历史形态而无“实”的史实依据的虚构性作品也包容进来,并以此与传统的历史小说范畴相区别,称之为“新历史小说’”。为了论述的全面和方便,本文从题材的涵盖角度出发,将这种新历史小说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统称为历史…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新历史小说与以往历史小说的比较,在对大量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个人化、普通化的叙事角度是新历史小说诸种“特征”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认为新历史小说接近历史的方式,更切近文学本体的内在意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一种被称为“新历史小说”的“历史题材”作品,作者只撷取历史人物的一个由头,甚至只取用历史人物的姓名,就不着边际地虚构引申,读来使人感到如天马行空,与历史上的人物原型相差太远。把这类作品称之为“小说”是可以的,但要冠之以“历史小说”(哪怕是所谓“新历...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西方的新历史主义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新历史小说,而且对传统型历史小说写作也构成了强劲影响,这点尤其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武则天题材历史小说写作中:不仅从其与此前同类题材作品比较中可以发现新历史主义历史观、“文化诗学”及商业协商的影响迹象,而且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历史小说艺术审美的多样化探索方面。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小说"的内涵和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以来,“新历史小说”在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概念的同时,其内涵与外延也出现了模糊不清的问题。本文通过评论界对“新历史小说”概念界定存在的误区的分析,认为“新历史小说”应具备三个特点:第一,以民间的历史观念评判历史,大胆挑战政治视角对历史理解的垄断。第二,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念书写历史,大胆挑战客观历史真实;第三,以虚构的手段还原历史,表达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眼睛在这里格外明亮─—新历史小说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眼睛在这里格外明亮─—新历史小说略论欧阳明时至今日,在新写实小说多少有些落潮的背景上,新历史小说由潜而显,蔚为壮观,著名或因此而著名的作家有余华、格非、乔良、周梅森,叶兆言、李晓、苏童等,可以列出一大串明星作家名单。因此,对新历史小说的关注与归...  相似文献   

9.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流派。革命历史小说产生于新中国建国之初艰苦创业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1]《苦菜花》(冯德英)、《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风云初记》(孙犁)等一批红色经典小说就是这一创作模式中比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品。新历史小说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后…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新历史小说”曾作为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给疲软的中国文坛带来过激动人心的刺激效果。今天,“新历史小说”差不多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难以再有大的作为,但它无疑给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留下了一笔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思想遗产。认真清理与甄别这一基于当代中国现实的文学现象,仍然是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而本文试图完成的工作,即是一种对于批评的批评。一80年代后期,历史题材小说已成为重要的创作现象,也许不该排除寻根文学对重大政治事件的摒弃和对历史性题材倾向的直接影响,它同时勃兴于先锋小说…  相似文献   

11.
张倩 《江西社会科学》2023,(11):109-115
在中国历史小说的坐标上,现代历史小说具有一套完整且独立的体系。目前学界对现代历史小说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小说文本内容或形式方面,很少有学者将现代历史小说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现代历史小说是由作家创作、作品以及阅读传播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运用新历史主义方法对现代历史小说家这一创作主体进行解读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角度分析,现代历史小说家的历史典籍阅读过程具有自身独特的逻辑肌理。他们首先与历史典籍产生了文化互通的“共鸣”,并进一步识读出历史典籍包含的异质元素即“惊叹”阅读。在“共鸣”与“惊叹”交集的基础上,现代历史小说家最终以“症候阅读”的方式洞穿历史表述的连续性,从而获得重新书写历史的权力。  相似文献   

12.
英雄缘何不近色豪杰怎得总无情──论小说类型对中国古代历史小说妇女观的规定性刘书成纵观古代历史小说的演进,始终未能脱出“英雄不近色”的既定模式。《三国演义》、《水浒传》作为历史小说的开端和顶峰,奠定了“英雄不近色”的道德基调。刘备关于“兄弟如手足,妻子...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一翼 ,女性新历史小说以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内在依据 ,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 ,通过描述女性想象中的历史、女性家族中的历史以及女性传记中的历史 ,将既往被排斥在历史阐释之外的并始终被传统的历史所遮蔽压抑的女性生存经历与遭际命运写进历史 ,从而说明了真正的历史“应该”和“怎样” ,为我们构筑了一道奇异的“历史风景线”。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与新历史小说有一些共同点,但在是保留一定史实还是完全虚构、是把历史凡 俗化还是进一步在“审丑”中走向鄙俗化,以及面对历史虚无所采取的姿态等方面存在着较 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力图为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提供某种适宜的尺度 。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现代历史小说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意识与观念发展的结果,“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小说”的定义与区分,影响到鲁迅和创造社作家郁达夫对历史小说的理解,他们分别创作出“新编体”历史小说和纯主观的“历史的小说”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的发生开创了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虚”和“实”是历史小说创作中必然面临的两个问题,而正是“文”与“史”的结合造成了古代历史小说在创作中的矛盾,由此出发,古代历史小说分化为了“信史”和“贵幻”两种发展方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创作理论和小说文本,它们都是历史小说创作者本身历史观念的具体呈现。通俗性、娱乐性和道德教化是两个流派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7.
重新审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创作,阐释“革命历史小说”这个称谓具有题材的规定性和意识形态的规定性,深入研究其概念、叙事范式和创作主体对正确评价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创作有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的文坛蕴藏着众多变革的潮流,它相继促发了“先锋文学”和“新写实小说”的浩大声势,一个令人注意的现象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历史小说。这批历史小说不再构筑光辉灿烂的历史故事,对历史的反思也失去了峻切深沉的色彩,它们专注于叙述那些古旧和并不古旧的家庭往事,并以崭新的目光重新审视革命斗争的历史,民俗、宗教、世态、人情从历史帷幕的破裂处源源涌出,迅速占据了历史前台,英雄人物与庸常小人之间的界限被悄悄弥合甚至互相混同,历史上辉煌的光圈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叙述者不断进出历史,在与历史的超距离对话中,这批…  相似文献   

19.
历史小说的繁盛,在海峡两岸都是一个相当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近年来由于影视媒介的加入,使其影响得以迅速扩展。被台湾诗人痘弦称为“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小说第一人”的台湾著名作家高阳,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历史小说,无疑在这方面最受瞩目、影响也最大。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创作转型后的代表性作品,它的发表在当代文坛上产生了强烈的轰动。《许三观卖血记》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优秀之作,与新历史小说在题材、内在精神本质与创作目的上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呈现出崭新的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