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晓林 《学术研究》2004,(12):135-135
吕叔湘先生认为:"在古代汉语里,谁跟孰是最重要的指人的疑问代词;中古以后谁字独占优势.这个代词的最简单同时也是一直通用的形式就是谁,但是从汉代到唐代曾经有过阿谁这个形式.宋元时期,阿谁变成兀谁.元以后这个形式没有了."①关于"阿谁"的使用年代,本文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写分析了<红楼梦>中的几个特色"把"字句.通过对兼语、"把"字合用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种合用可分为三类:兼语在前,"把"字结构随后;"把"字结构在前,兼语随后;兼语省略的连用形式.同时讨论了"把个"句,不完全"把"字句和主语空省现象.我们认为"个"不是单纯表示"一个"的意思,"把个"句所表达的都是一种出乎情理之外或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帖木真(亦作铁木真)被金丞相完颜襄封为札兀惕忽里(亦作察兀惕忽里、札兀忽里、察兀忽鲁),究竟应如何解读,一直倍受中外学者的关注,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札忽惕”一词之“札”,“实”即“乣”字.“乣”字应读如“札”或“查”.帖木真被金封为札兀惕忽里,不是“百夫长”或“百户长”,而是金朝已正式承认帖木真为蒙古部的部长和统率蒙古军的统领.  相似文献   

4.
从卜辞之间相互关系看,阜辟是宫殿南门的附属礼制建筑。先秦时期宫殿南门的附属礼制建筑——门阙、象魏、观,一物而三名。五帝时期,曾以画象形式宣传法令、刑罚,故先秦时期,象是法、法令的代名词。西周以来的文献中,辟乃法、法令。象、辟均指法、法令。象魏之魏源于巍。巍、嵬、隗音义相同。从《说文》看,阢与崔嵬本义相同,阢字从阜从兀,阜、兀含义相同,若把阢字之兀替换成阜,其隶书形体乃、两字,《康熙字典》解释为"两阜间"。象魏、门阙,本为一物,是南门处东、西两个带台阶的上圆下方楼阁,此楼阁的典型特征是两侧之台阶,与甲骨文阜之本义相同,甲骨文阜辟即后世之象魏。它对中国早期法制及中华礼制文明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八合识再探     
"八合识",蒙古语,意为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对于八合识的研究,可从畏兀字和八思巴字等文献资料入手,就八合识一词的出处进行全方位探讨;亦可从多元文化相互影响渗透的角度,揭示八合识一词发展演进的轨迹.可以肯定,在八合识一词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它有助于把握蒙古族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6.
根据明人的有关记载,在明代后期的土默特万户中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兀爱营”的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是安兔台吉。种种迹象表明,“兀爱营”与清代的土默特右翼旗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下面仅就有关“兀爱营”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关于兀爱营的名称。和;田清说:“黄台吉在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他父亲俺答死后承袭顺义王位,移至归化城方面,因而分割他的东部领地,建立了各营,其中之一叫作兀爱营。”在蒙文史籍中,没有关于兀爱营的记载。即使在明人的著述中,关于兀爱营的记载也是凤毛麟角,极为罕见。看采“兀爱营”在当时就是一个流传并不广泛的名称。  相似文献   

7.
郭剑英 《学术研究》2007,(6):156-156
唐·杜牧《阿房宫赋》是古今脍炙人口的名篇,说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中"阿房"二字,一般读ēpán,但也有不少人读ēfán,之外还有读āfán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古蒙古语读音规则的影响,蒙元时期具有"马夫"之意的兀剌赤常被转写为哈刺赤而著入元代及后世载籍中.哈剌赤一词的释解也随之众说纷纭.其实,汉字音写的哈剌赤与兀剌赤实即同一词之不同转写.  相似文献   

9.
刘进 《殷都学刊》2009,30(1):118-125
概述近年来近代汉语中"被"字句的研究情况,针对"被"字句研究中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做了初步的讨论:语义色彩问题、不表示被动关系问题、"被"字后的多VP结构、"被"字后动词带宾语、主语问题.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鹿采市保存有一通元代"重修鹿泉神应庙碑".此碑之碑阴题记从未见于著录,本文即主要对此碑碑阴题记进行考释,并依据其"口书省委官口本县驿唐兀氏文舜卿"一语.对西夏遗民在河北的活动踪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贾生海 《阴山学刊》2002,15(1):38-42
"所"字短语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句法结构形式,并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形.学术界对"所"字短语的分析存在歧见与纷争."所"字短语的词性属类、"所"字短语的结构类型、内部结构层次及切分是理解"所"字短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引注语的来源,我们将讨论下列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即引注语这种语言形式是怎样产生的?是谁创作的?引注语这种语言形式是怎样产生的呢?过去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引注语是从谚语发展来的.黄华节在《歇后语》一文中说:"……歇后语其实是谚语中一个特殊发展的形式.我们知道谚语有种种的格式.其中最普通的是'比喻式'.……歇后语就是比喻法的特殊发展."他认为"比喻式"谚语中有一种"于喻意之后,接住注明喻意"的"自注格谚语",象"豆腐刀,两面光",如果把这种"自注格谚语"中间的"顿读的语气"延长,譬如把"豆腐刀,两面光"说成"豆腐刀——两面光",那么它就变成"歇后语".所以,他断定"歇后语是自注格谚语的特殊  相似文献   

13.
论卜辞■祭     
本文认为卜辞的即字,乃一种祭祀之名,并对的主要仪节、卜辞形式以及祭祀规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崔建华  孟楠 《西域研究》2008,195(2):98-103
公元840年,兴盛了近一个世纪的回鹘汗国因天灾与内乱并行,在黠戛斯的攻击下灭亡了.回鹘残部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占领高昌及北庭等地区并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高昌回鹘政权延续了四个多世纪,到了蒙元时期,汉文史籍称其为畏兀儿人.9~13世纪是畏兀儿文化的关键发展时期,更是畏兀儿文化的重要涵化时期,由于多元文化的交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畏兀儿文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讨论了拉康哲学中份量很重的大写他者理论.作者首先讨论了拉康关于主体在存在论上不可避免的疯狂性分裂本质.在此基础上,拉康将现代哲学语境中的主体际关系直指为否定性的大写他者,大写的他者对"我"的关系是一种存在论上的强暴关系,一种杀戮关系.其次,拉康的"无意识是大写他者的话语"和"主体-他者辩证法"等重要观点也得到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胡杨 《家庭科技》2021,(5):40-41
一直以来,在公交、地铁上给老人让座已成为敬老传统习惯,而大连76岁的"硬核老人"刘增盛偏要与这个"习俗"对抗,他身上挂的LED显示牌上写着"勿需让座"4个字.他想传递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互相平等、相互理解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正王红梅、杨富学等合著《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于2017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3万字,以回鹘文文献为依据,分专题论述了回鹘文佛教文献、藏传佛教对畏兀儿的影响、畏兀儿北斗信仰、回鹘政权与佛教的关系、莫高窟北区石窟以及河西回鹘佛教等。该书充分运用了回鹘文文献、汉文史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及  相似文献   

18.
内迁畏兀儿人的主体即普通民众的情况,与此有很大不同。他们是以聚族而居的聚落形式,定居于关内各地的。内地普通畏兀儿民众,绝大多数是受海都、都哇等西北叛王发动的战争的波及而迁居内地的。朝廷在安置畏兀儿人时,赋予了其浓重的军事色彩。各个聚落,除永昌和大都外,在形成之初,大多带有军事镇戍或屯田驻扎的性质,这与他们探马赤军的身份有关。各聚落的畏兀儿人,不属于国家编户,即"皇帝民户",而属于亦都护领有的投下封户。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享有的权力,实际上高于当时的国家编户。  相似文献   

19.
《大扎撒》十三世纪蒙古法典.1206年前后,成吉思汗以自己的意旨颁布了一些规范部族成员及属下行为的法规,类似“诏书”、“训戒”形式,具有法令性质,是用畏兀儿字书写的,命其次子察合台监督实施.十三世纪末,各汗国相继成为独立的国家后,各自订立法典,《大礼撒》遂失去效力.据十五世纪埃及籍阿拉伯学者马克里济所记录的阿卜嘎济阿哈默德在巴格达回教学院所见到的《札撒》条文约四十条.《青册》成吉思汗时代的一本判例汇编.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命失吉忽秃忽为断事官,对他说“如今有盗贼、诈伪的事,你惩罚着.可杀的杀,可罚的罚.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王静如在《西夏国名考》中对西夏国名称和“于弥、嵬名兀祖、庞泥定”等问题进行了考证,引起苏联学者聂历山的质疑,他在本文中指出,王静如所译“白弥大夏国”的“弥”字,实为“河之上游”的意思,并依据大量翔实可靠的西夏文及汉文材料,特别是西夏宫廷颂歌,对于弥、白河、黑水及西夏国南北疆域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西夏国名、嵬名兀祖”及西夏地理等基本问题,盖源出此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