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直觉、灵感或顿悟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觉、灵感或顿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非逻辑、非理性的直觉、灵感或顿悟的创造性功能。在创造性活动中,直觉思维有助于选择研究目标、提出科学假说、科学发现。直觉需要利用逻辑的优点弥补其不足,只有将逻辑和直觉互补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揭示创造性的思维认识过程。灵感或顿悟的显现有赖于长久持续的实践活动,产生创造性的灵感或顿悟思维,可采用“两面神思维”方法、相似性思维方法和理想化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惠能的哲学思想是“直显佛性论”,其中包括真如本体论、二心相向认识论、顿悟方法论三个方面,并说明惠能哲学思想的客观唯心论的性质和佛学人生观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坛经>有着一个完整的禅学体系,大体上可以分析为自性论、自度论、无念论、顿悟论、境界论等环节或要素.这些环节或要素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和心性修行上一脉相通的内在脉络.<坛经>从自性是佛出发,强调众生须自悟自度,并教以无念法门,经由顿悟而最后回归本源自性,此即<坛经>禅学体系逻辑上的圆圈,也是心性修行上体用一如的圆满表现.  相似文献   

4.
作为东西方有代表性的宗教,禅宗和基督教对自我意识各有不同的看法。慧能的禅学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分别体现了这一点。前者主张顿悟、“人佛不二”和超度,后者则强调“信仰的跳跃”、“人与神的本质差异”和拯救。这两种自我意识既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又相互平衡、相互解构。为了适应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形势,应当建立一种超越东西方各自局限性的新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5.
顿悟与潜现是写作思维中两个相互依存的阶段。顿悟是写作规律中由“物”到“意”思维过程中的智慧结晶 ,是苦思冥想中突然获得创造性的“意”及思路。潜现是顿悟的后继阶段 ,它使文情逐渐清晰 ,形象昭然可见 ,从而完成由“意”到“文”的写作思维过程。两者在写作中虽体现出先后阶段 ,但就写作思维的整体性而言 ,两者常相互交织、渗透 ,并彼此促进 ,各有其不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成松柳 《云梦学刊》2004,25(4):73-75
由于禅宗哲学“本心是佛”、“直觉顿悟”和“以心传心”的独特思维的影响,造成了盛唐诗人艺术思维的变化:由理性认识到直觉体验,由再现到表现。这种重直觉体验、重传神写意的艺术思维使得盛唐山水诗呈现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是盛唐山水诗取得了极高艺术成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崔正森 《晋阳学刊》2002,(3):99-101
无相戒,是“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惠能独创的一种止恶行善的戒律。法海本《坛经》开头曰:“惠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何谓无相戒呢?戒,梵语为“尸罗”,意谓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其中,好的行为、习惯等称为善戒;坏的行为、习惯等称为恶戒。但是,一般限定戒指净戒、善戒,特指为出家、在家信徒所制定的戒规,具有防非止恶作用。以戒为实践佛道的基础,故它与定学、慧学合称三学;又与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合称五分法身。再就大乘佛教而言,它又是六波罗蜜(布施、忍辱、精进、禅定…  相似文献   

8.
哲学与佛学关系密切,佛学的哲学化也并非近现代才出现的现象,早在魏晋玄学时期,佛学受哲学的影响,就出现以僧肇为代表的佛学玄学化或哲学本体论化倾向;而石头承继僧肇的思想,发挥惠能禅学的对法思想,推动了新形态的佛教哲学化,即方法论化,并使禅学思想与修行更好的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朱正国 《船山学刊》2017,(3):97-103
哲学与佛学关系密切,佛学的哲学化也并非近现代才出现的现象,早在魏晋玄学时期,佛学受哲学的影响,就出现以僧肇为代表的佛学玄学化或哲学本体论化倾向;而石头承继僧肇的思想,发挥惠能禅学的对法思想,推动了新形态的佛教哲学化,即方法论化,并使禅学思想与修行更好的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漫论本土佛学思维性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思维学角度观照,佛学思维的本质是人化思维,即:思维主体在与思维对象交通际会之时,超越对象的实在的本质属性,以主体的本质力量和个性特征直接规定对象,使对象显现出的现象、本质深深烙上主体的印记。无论是僧肇的“不真空”、“物不迁”,还是慧远的“神不灭”、道生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无论是吉藏的“三种二谛”,还是玄奘的“万法唯识”,禅宗的“顿悟成佛”,本土佛学思维摆脱对象的规定性束缚,冲破物我界定,圆融时间空间,腾挪跳跃,自由运化。佛学的内容,是人的极度的不自由,佛学的思维方式,却是极度的自由。这是人类牺牲生命内容的自由去换取思维形式的自由。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观照本土佛学思维的生成和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生存哲学的角度审视源起于印度的“佛”即佛典和佛教中国化了的“禅”即禅学,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自我建构式的、自我解脱式的体悟,它们都以自己别具一格的思省内衡的特征,追寻着人的漫漫生存之路。如果区分两者的不同,则在于佛典更倾向于“实性生存”,注重于在现实世俗的各种痛苦关系的化解中,缘衍出一条实有的心性挣脱的路,它的前方微露出些许涅寂静的光亮;禅学更倾向于“虚性生存”,虽面对现实的痛苦却提倡游离其外,禅修出一条虚灵的心性直指的路,它的前方是一颗非文字、非语言的以“自心”即本心真性映照的佛果。…  相似文献   

12.
晚明士夫祥学作为禅学的世俗化形态对于晚明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但是至今很少有人对这种禅学形态加以认真的探讨,因而对它的较之于宗门禅学的特点也就一向缺乏明晰而深入的认识。考察晚明士夫禅学,袁宏道的禅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个案,因为袁宏道作为晚明文人居士的突出代表,其禅学思想强烈地表现出晚明士夫禅学的普遍特征。他把祥学思维贯彻到以性情自适为主要方式的自身存在之中①,他的禅学是佛理的彻底存在化和宗教的完全世俗化的产物,是最为典型的士夫祥学。然而袁宏道禅学并非表现为一个凝固不变的形态,潜动于其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3.
黄檗希运是临济禅的先驱,其禅学思想属于惠能———洪州一系。虽然希运重视《楞伽经》中的如来藏思想,但其思想系统并非属于《楞伽经》的真常唯心论。他从般若实相学立场去会通《楞伽》如来藏思想,体现出一种以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学思路。  相似文献   

14.
向世陵 《东岳论丛》2005,26(1):161-167
汉唐儒家“罕言性命”导致长期的颓势,与善恶判断直接联系的性三品说解决不了“天何不平乎”的问题,宗密围绕“本源”对佛、儒优劣的评判暴露了儒家的窘境。从李翱到欧阳修,《乐记》、《中庸》的资源受到重视,“人生而静”和“天命之谓性”开始结合,先天本性无善恶为学者所接受,并由此展开了儒家的“复性”之路。性无善恶的思考开始于佛教,从惠能到延寿,明确提出了“性无善恶,能生善恶”之说,使理论的重心从千年来着眼于善恶判断的人性论,向性体与善恶相状相互作用的本体论转化。欧阳修奋起反佛,彰显礼义以作为“胜佛之本”;契嵩批驳欧阳修的辟佛论而大倡儒佛和合,但在性无善恶的问题上,二人实际上又走到了一起。以佛家为先导的性无善恶的主张,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哲学以性为本观创建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佛茶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茶道不像中国传统茶道,既承认苦,又争取乐那样“中庸”,而更为强调“苦寂”或“苦寂”中的“顿悟”。浙江,从古至今就是我国产茶胜地,有发展佛茶文化和开发旅游的积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坛经》是我国佛教思想史上第一部由中国僧人惠能撰述的佛教典籍。惠能在《坛经》中将传统佛教的真如佛变为心性佛,将传统佛教的佛度师度变为注重自性自度,将传统佛教强调修禅静坐变为注重道由心悟,将传统佛教强调经教变为注重不立文字,将传统佛教强调出世间求解脱变为注重世间求解脱等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塑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六祖坛经》中的无念为宗、定慧不二、明心见性的禅宗思想展示了六祖惠能净心、开慧、顿悟的禅学修证观。它与现代和谐社会理论中人自我心灵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观点会通。如果在宣传和谐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中,能切入六祖惠能思想,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净化社会环境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透彻的分析力,科学的预见和敏捷的反应等等特征的思维表现。“创造性思维”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是认识主体聪明才智的综合反映。 就人的意识本能来说,每个正常人的思维都具有“创造性”。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思维创造性仅仅作为“潜能”存在着,而有些人的思维创造性则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例如:哥白尼以“太阳中心说”的研究显示了自己的思维创造性。而马克思的创造性思维在其“唯物史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作者的《佛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系列研究之一,文章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探讨了古代诗学中个性化的审美理论。中国古典诗学中虽然没有体验这样一个范畴概念,却多有关于审美主客体融合体验的描述。严羽的“妙悟说”就属于一种个性化的审美理论。禅宗所讲的“顿悟”,是指个体的直接体验.不是靠理性思维或因定传授模式所能达到的。禅宗主张求佛不应向外觅求,而是对自身佛性的体验与发现,实际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体验、以禅喻诗正是借禅悟的个体化特征来喻诗歌的个性化创造特征,以打破旧的诗学范式。诗的审美体验与禅宗的宗教体验有相通之处,一是随机性,二是超语言性。宋代的诗论家即往往受禅学的濡染启示,借用禅学的一些观念构建其诗论。  相似文献   

20.
朱熹理学与禅学思想从哲学上来看,在多方面表现出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性”。本体论上朱熹的“理”与禅学所说的“性”或“自性”、辩证法观点上朱熹的“心统性情”说与禅学推崇的“一心二门”论、认识论或工夫论方面朱熹的“正心诚意”与禅学提倡的“明心见性”都有诸多方面的家族相似性。与禅学思想互鉴,可以更好地理解、把握朱熹理学的思想实质。从思想史发展的逻辑角度看,朱熹理学思想是儒家思想和禅学等思想各自发展、融通合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