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然价值理论对于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形成新的更为进步、适合人类的发展的自然观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它在指导人们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行为活动中,有增强行为主体道德义律、规范主体行为、增强自觉性和环境意识的重要功能。自然价值理论起源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又很快与其他后现代文化合流,并迅速成为激进环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
基于SOR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利他主义和集体行动属性,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抽样调查法获取福州市鼓山风景区游客的数据,运用Amos210和SPSS230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教育感知对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人际信任正向调节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游客的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就越强。研究结论认为景区管理方可以通过优化解说方式、完善教育内容、实施体验性强的教育项目来增强游客教育感知,进而激发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景区通过营造各方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游客人际信任水平,促使游客自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一个“环境的世纪”,人类面临着如何摆脱现实困境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转变的问题。向一种新的价值观过渡,迫切需要认清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危害和误区。从多元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及传统的价值理论,指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理论在学理层面上是不充足的,在实践层面上是有害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是环境危机的根源,为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软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自然内在价值的生态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内在价值范畴,可谓非人类中心范式的理论硬核和核心范畴,甚至直接决定现代环境伦理学能否成立的合法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就自然内在价值范畴的产生背景及其相关流派、概念内涵及其理论体系、逻辑论证及其理论缺陷等维度进行系统梳理,这对于学界高效率地解读环境伦理学的核心旨趣、对于环境伦理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可能具有元理论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价值是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话语之一,而人们关于环境伦理价值的争论也是见仁见智。本文认为,有关自然价值问题的提出是环境伦理学家对传统价值理论不断批判和发展的产物。本文提出自然价值是进化的观点,并为进一步对当代各种环境价值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行分析,阐述了笔者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理论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问题本质而言不是环境问题,而是科学问题、哲学问题、价值问题和伦理问题。我们必须重审人类文化,思考人类文化如何影响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探寻造成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反思生态文明的理论之基。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践道路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必须用正确的理论加以指导,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深刻地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以“什么是人、什么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自然有没有价值以及有什么样的价值”为主要对象进行深人研究,这是回应各种环境研究中的思潮,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8.
自然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之一,也是生态伦理思潮中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对自然价值的不同理解、界定将直接影响到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建构。人类中心论生态伦理学是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并不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但强调人具有比其他非人类存在物更高的内在价值,坚持人的主导性地位,主张以维护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为价值尺度,对人类实践行为加以限制,人对自然负有间接性的义务。非人类中心主义学者以价值问题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价值中心论,主张将价值审视的目光扩展到非人类存在物。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又经历了动物权利论的自然价值观、生物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生态中心论的自然价值观这一演变,逐渐将自然价价值从生命个体拓展到生态整体乃至整个大自然,从而为人类从更高的道德角度去关怀自然、保护环境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价值意识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自然内在价值是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思而得出的一种新兴伦理学范畴。自然价值论的宗旨是通过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把传统人类道德原则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调整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活动,缓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约束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改善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将花园作为自然与城市之间的符号,对花园、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哲学分析,其实质是将美学理论与当前城市与环境的现实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以自然美学、城市美学和环境美学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三种不同文化中城市的实地考察,凸显了当前环境美学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深化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要真正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必须使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树立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并建立与自然资源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和生存方式,制定系统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树立系统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把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方式和确立“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有机结合起来;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仅仅满足于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是不够的,其关键与核心是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生态化;四、脱离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片面强调对“环境民生论”的阐释,既不能准确理解“环境民生论”的完整内涵与价值,也无法真正践行“环境民生论”,故强化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与阐释,是当前我们理解和践行“环境民生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深化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一、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财富和生态财富要真正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必须使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树立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并建立与自然资源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和生存方式,制定系统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这要求我们树立系统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把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方式和确立“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有机结合起来;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仅仅满足于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是不够的,其关键与核心是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生态化;四、脱离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片面强调对“环境民生论”的阐释,既不能准确理解“环境民生论”的完整内涵与价值,也无法真正践行“环境民生论”,故强化对环境权问题的研究与阐释,是当前我们理解和践行“环境民生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环境法革命"作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理论主张,以批判和解构传统法学的概念、价值和理论体系为基本理论取向,并在否定传统法学理论的同时,凸现传统法学含蕴的文化逻辑、预设观念,以此来实现对传统法学范式的超越和重构."环境法革命"理论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既包含积极合理的因素,也存在某些不足和消极影响.正确评价"环境法革命论",充分借鉴其提供的丰富思想资源,不但能促进环境法学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整个中国法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前,西方许多学者将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结合起来构建了社会环境会计进行研究,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对立统一、协调共进的动态过程,而我国鲜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在充分借鉴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和环境会计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就构建我国的社会环境会计进行经济学分析,以推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原有环境管理模式存在3个方面的主体缺失,即在管理上“见物不见人”、主体范围过于狭窄、片面的自然观。由此出发,提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模式——生态化环境管理模式,其基本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以人为本、整体协调。进而从制定主体民主参与的制度规范、提升公民的环境意识、加强科学技术教育3个方面探讨适应这种环境管理模式的主体生成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现有的环境会计理论基础,即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的外部性理论、资源寿命周期理论、物质流转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义与贡献,分析这些理论在新形势下作为环境会计理论基础的局限性。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文章还提出了环境会计新的理论基础——和谐理论,并以和谐理论为指导,设计了环境会计和谐理论的计量模型,创新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理念,以期为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环境形象塑造是中国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关因素及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其形象塑造,运用议程设置和框架理论讨论环境形象塑造的传播过程和相关策略,通过政策法治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增强他律和自律,使人们能够具有法治意识,同时理性和科学地对待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且积极地塑造环境形象。  相似文献   

18.
认识绿色GDP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GDP的概念及其价值、收入和产品三种表现形态。论述了绿色GDP是考虑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的绿色核算体系。指出绿色GDP将环境和生态纳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之中,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实经济情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准确测算绿色GDP测算环境资产价值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以"环境与社会"为切入点,考察了环境社会学的演进过程,阐述了环境建构论的理论主张实质是要在知识社会学里研究环境问题,指出其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大大降低了关于环境问题建构中的自然要素的决定论地位,而突出了社会或文化实践的解释学意义。把人们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转向到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不得不面对的时代性危机,并构成了环境法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社会基础和前提.现代社会法治推行的普遍化,使得法律成为当代社会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手段.在法治社会条件下,环境法处于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核心地位.同时,面对复杂多样、形态各异的环境问题,环境法往往置身于事实、规范和价值的交汇地带.结合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本文试图对环境法的问题立场、学科导向及其实践指向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