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张爱玲以自己早期那梦魇一样的对父亲与母亲的情绪记忆为原型,为我们带来了被去势的父亲和沉默/疯狂的母亲形象.她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挖苦、嘲讽了传统文学中所塑造的"父母"形象,极其冷静而有残酷地撕下了蒙在"父母"形象上的光辉面具,让"父母"猥猥琐琐、毫无遮拦地曝晒在阳光下,充分展现了"父母"身上无可救药的畸形、变态,颠覆了人们心目中惯常认为的高大威严的"父亲"和崇高无私的"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2.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母亲形象总是被赋予浓郁的阴性色调。《沉香屑第二炉香》里的蜜秋儿太太从女儿的婚姻悲剧中寻求心理补偿,《金锁记》更是把母亲的变态推向了极致。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阴性书写自有其原因:独特的家庭背景播下了敌视父母的种子;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教育,使她有机会接触中外文学中的负面母亲形象,《红楼梦》里的王夫人更使她在性格刻画上获得认同。张爱玲以尖刻的笔触刻画出另类母亲形象,极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幽暗处的真实与导致母性扭曲变态的多重原因,给人以震悚的审丑效应。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已初步觉醒。张爱玲作为独具特色的女性主义作家 ,她的女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男性形象的颠覆上。在否定男性形象的同时 ,她又对女性形象进行了独特的反思与批判 ,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自救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是:愚昧无知,天生在智力和能力上低于男性,无法独立,一生只能局限在家庭,做一个谦卑、顺从的妻子或母亲。作为一位女作家,奥斯汀对这样的女性定位极其不满,在小说《劝导》中创造了独立、睿智、在婚姻中不依附丈夫的克劳福德夫人和安妮等女性形象,表达了她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有着冷眼观世的孤高和略带神经质的艺术敏感,因此她能冷静而真实地走进女人生命深处,成为"五四"女性神话的颠覆者和解构者.她冷峻地写出了男权社会女人的生存实态,把女人的故事从天上拉回人间,向世人挖掘展示这样一群不被主流社会正视满心只想着维护自己身心利益的普通人.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坚守传统职业的女结婚员们"、"寻找自我意识的新女性"、"不停挣扎的英雄"等形象,这些女性的生活状态不再有神的虚幻光圈.  相似文献   

6.
散曲虽属古诗别体且以诗为远源,然而却全面颠覆古诗传统,主要表现在:颠覆古诗“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颠覆古诗“言志”载道、不涉鄙事的取材传统;颠覆古诗三纲五常臣忠子孝的价值取向传统;颠覆古诗以“雅言”为尚、不取村言粗语、力避直写情爱艳事的语言传统;颠覆古诗含蓄典雅、意在言外的风格传统。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5,(5):45-51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自2009年问世以来在文坛就饱受争议,褒之者称其是浓缩张爱玲毕生心血的巅峰之作,贬之者称其叙述烦琐,缺乏艺术感染力。通过对文本的研究,笔者认为《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颠覆之作,它颠覆了主流社会的家国情怀,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更颠覆了张爱玲一生的高傲。张爱玲通过对主人公盛九莉生活的环境、求学的受阻,尤其是维多利亚大学师生在港战中遭遇的描写,抒写了自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不幸遭遇,通过对盛九莉缺失的亲情、背叛的爱情、疏离的友情的描写,抒写了自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人公盛九莉没落的家族史、沧桑的成长史和凄凉的心灵史,道出了张爱玲的身世、家庭、童年、亲情、求学、恋爱、友情、再婚、子嗣等方面的残缺,这些遭遇或经历使张爱玲一生都在思恋、哀愁、痛苦中度过。"小团圆"和"大团圆"是一对反义词,"小团圆"不是稍微有点团圆,而是不团圆,作者追忆似水年华,直面真实的自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张爱玲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张爱玲用毕生的执着演绎了一曲乱世悲歌。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天才女作家张爱玲,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一个"大而破"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主要有被扭曲的疯狂变态女性和为谋生而谋爱的女性两种;张爱玲洞察和把握女性生存状态的高超能力,主要缘自于她的家庭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9.
同为以母亲为主题的诗歌,"垮掉派"诗人金斯堡的《祈祷》和当代诗人哈斯的《母亲的乳头》均以反传统的手法塑造了有别于文学传统的另类母亲形象,揭示了迥异于传统的母子关系。两诗的发表相距近半个世纪,然而在创作手法上却表现出诸多共性,因而背后的创作动因和创作策略引人深思,两首诗对两位诗人经典地位建构所起的作用亦值得探讨。基于布鲁姆影响诗学理论,特别是有关修正和修正比的阐述,金斯堡走向强者诗人之路的历程是要突破强大的先辈诗人的巨大影响,而哈斯则要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双重颠覆——基于金斯堡对于先辈诗人的颠覆的再度颠覆。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张爱玲笔下的母亲都有自私、利己性的一面。但由于赛珍珠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宗教精神,使她以爱为良剂,最终赋予了母亲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双重失望,使她根本就不相信母爱的存在。她认为对母爱的提倡说明了“母性”一方面是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角色定位,另一方面,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对男性话语的无可奈何的认同,充分表明了“母爱”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小说独树一帜、不同凡俗。文章从题材、人物、意象、视角、手法、语言等六个方面对其风格进行了阐述 ,认为“苍凉”是她小说风格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小说的人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史上 ,致力于人性探索的作家中 ,张爱玲是其中一个。在四十年代的“孤岛”上海 ,张爱玲的小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的笔触 ,直抵人性深处 ,对人性的假、丑、恶 ,做了酣畅淋漓的挖掘和表现。本文即从这个角度 ,剖析了张爱玲的小说内涵及她对现代文学作文题材的开拓。  相似文献   

13.
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张爱玲受不幸的自身经历、社会环境、战争因素、西方文化的影响,塑造了残忍、自私、冷酷、虚伪、变态的母亲群像,无情地解构了“母爱”的神话,展示了“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让人们感受到生存的艰难、困惑和无奈!  相似文献   

14.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现代性的标志之一。该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反讽叙事的四种类型 :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和模式反讽 ,还分析了她是如何以反讽解构爱的神话、父权神话、女性神话以及意志自由神话的 ,并由此透视她在世俗情趣与虚无底子之间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40年代影剧绽放、20世纪80-90年代电影热潮、近年电视剧升温三个时期三个角度探讨了影视接受视域中的张爱玲,分析了影视接受对传统文本阅读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影视接受视域中的张爱玲丰富了张爱玲作品的接受视域、接受空间和接受群体。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继承中外人学的思想潮流,深入意识底层写"破坏"中的男性形象.通过描写精神空虚的失势遗老,浮华于乱世中的纨绔子弟,颓败灰暗的夹缝人物以及极度压抑心理崩溃的一批典型男性形象,集中体现出该时代男性在大破坏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社会价值的普遍缺失,导致人性中动物性欲求的极度张扬,社会属性的隐退扭曲,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性失衡.  相似文献   

17.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陌生化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文艺理论分析了张爱玲的作品,分析了其中比喻的精彩运用、一些典型人物形象典型生活情节的异化及情节的跌宕起伏这三种陌生化的表现手法,为进一步研究张爱玲的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提供了又一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出发,以独特的视角和失落者的心态,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父亲形象进行解构与嘲讽,同时用"巫女"般的恶毒"诅咒"爱情,把它解构的只剩自私、冷漠、恐惧。她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挖苦、嘲讽了亲情、爱情、友情。张爱玲极其冷静而残酷地撕下了蒙在情感上面温存的面纱,让那些猥琐、畸形、变态毫无保留的晒在阳光下,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无奈和讽刺。  相似文献   

19.
坠网之中的逃脱——解读张爱玲作品的“世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为了逃避虚无的人生体验,世俗生活进入了她的文学世界.但在对世俗生活的感性认同中,她的虚无思想又时时渗透于字里行间.张爱玲坠入了世俗最终却又超越了世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