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黄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想象力是人类异常宝贵的心理能力。一般而言,它显示了人类心理对此下实在的不完满性的超越,也常常成为人生命现实匮乏的补充与慰藉。换个角度说,想象力也可能变成现实追求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当人的想象力发挥作用时,精神世界就会产生诸多感知过的表象或并未感知过的表象,潜在意识也会不自觉地萌动参与。想象的基本特征就是它不必受眼前具体对象的限制,却能在心理上再现或创造出丰富的“心象”(中国古代用语)或“影象”(萨特用语)。康德认为想象力和悟性是人的审美过程中的两种主要能力,人就是因为这两种能力自由而和谐活动引起了… 相似文献
3.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心灵能力或主观能力,具体到电影,则是为电影创造新意义的一种精神能力。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关涉电影理论的两个命题:一是电影如何看,即如何想象;二是电影如何影响观众或观众如何看电影,即如何想象电影。在第一个层面,从明斯特伯格开始,电影与心灵的类比便已出现,想象力作为人类心灵的隐秘机制成为阐释电影媒介之本体与效果的重要维度;在第二个层面,相比文学等其他艺术媒介,电影因与意识的同构性以及影像的具象性常常被批评为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走向抽象性、实验性、先锋性的艺术电影,以及想象力充沛的幻想类电影,是在影像内容与表达形式层面进行变革,以提高观众的想象力参与程度。数字时代愈发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及观影与电影消费的新方式,推动电影受众由观看者变为协作者、产消者,为观众积极发挥想象力,即完成一种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心灵能力或主观能力,具体到电影,则是为电影创造新意义的一种精神能力。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关涉电影理论的两个命题:一是电影如何看,即如何想象;二是电影如何影响观众或观众如何看电影,即如何想象电影。在第一个层面,从明斯特伯格开始,电影与心灵的类比便已出现,想象力作为人类心灵的隐秘机制成为阐释电影媒介之本体与效果的重要维度;在第二个层面,相比文学等其他艺术媒介,电影因与意识的同构性以及影像的具象性常常被批评为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走向抽象性、实验性、先锋性的艺术电影,以及想象力充沛的幻想类电影,是在影像内容与表达形式层面进行变革,以提高观众的想象力参与程度。数字时代愈发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及观影与电影消费的新方式,推动电影受众由观看者变为协作者、产消者,为观众积极发挥想象力,即完成一种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陈太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5):37-43
哈贝马斯早期遵循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等人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这一主题展开对大众文化的讨论,然而两者结论却有重要差别。霍克海默的后现代倾向使得大众文化在其批判下沦为具有宰制意义的神话,哈贝马斯则回归批判的核心,重新赋予大众文化解放意识。对他而言,大众文化的娱乐化、消费化、浅薄化的危机形象只是表面现象,经由理性批判揭示其交往结构的缺失这个深层问题才能发现大众文化的演进逻辑。由此,大众文化可以经过重建程序而获得解放意识并继续发挥其拯救效能。 相似文献
6.
胡和平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46-49
神话是主体对客体的模糊把握。从认识论角度看,神话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一种模糊反映;从表现论的角度看,神话是艺术对世界的浪漫模仿;从本体论分析,神话文本的结构是模糊的,其表现为个案的随意性,结构的抽象性,形式上的二元对立、三项组合、可转换性。 相似文献
7.
胡仲实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婚,再造人类,是两汉时期出现的一则神话。据《路史·后记》卷二引《风俗通义》云:“女娲、伏羲之妹,祷神祗置婚姻,合夫妇也。”然而,这并不是伏羲和女娲神话的原始面目,从有关古籍的一些零星记载的资料来看,两汉以前,它们应当是几个来源不同和性质不同的神话。 相似文献
8.
陈建宪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神话生境是神话存活的必要条件与相关要素,如神话创造者、神话展演过程、神话的时空要素和传承方式等。神话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百姓,而是掌握着族群权力的精英阶层,他们以神话来控制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规范社会的行为。神话展演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时间、空间和参与者。神话传承涉及的因素为传承人、传承媒介和传承语境。书面文本仅仅是神话的“木乃伊”,只有深入地对神话生境进行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神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活着”的秘密。 相似文献
9.
10.
崔珂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32-137
想象力是一种向外无限扩展的力量,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也会把人类引向歧途。卢梭把爱弥尔和让·雅克进行对堪,向我们展示了想象力产生的根源,想象力与忿怒、虚荣等人为情感之间的关系,并获得了关于想象力教育的限度、秩序和方法等许多细微而关键问题的答案。卢梭对想象力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想象力的内涵和本质,对当前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寿静心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5):59-64
母亲,是文学作品中历来歌咏的一个重要艺术形象,博大宽厚、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不知索取,温顺恬静,慈爱祥和,是传统母亲形象的一般特点。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传统母亲形象从天使堕落成恶魔,从恶魔演变成母性女儿、母性姐妹。 相似文献
12.
胥志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8
保罗·利科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解释学家。他虽然并非专门的神话研究者,但在其《恶的象征》、《解释的冲突》等著作中,他仍然对神话做了解释学的分析。这一理论将神话看作象征,以揭示生活意义,构造生活体验。神话的解释学有助于回复这种积极的构造功能,但也要对神话的滥用保持警醒。 相似文献
13.
阎丽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上古神话不仅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历史生活,表现了原始人的朴素世界观,而且还对先民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因此从某种程度说,上古神话有一定的现实性试论现代汉语语法中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原则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涂明谦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19-22
花园神话来源于上古的采集文明,有着母系社会的明显遗存,现存于闽粤各地汉壮族群的花园神话中,有着华夏图腾的古老形态与特征。在中国的南北方诸多族群中都能看到花图腾存在的痕迹,由此可见中华各民族多元而一体的文化观念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5.
16.
黄惠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神话就是巫话──三论神话黄惠焜神话不是作为文学创作出现于历史。神话首先是作为原始宇宙观出现于历史。恩格斯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象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①恩格斯又说:“宗教是在最... 相似文献
17.
李枫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0(6):30-34
古希腊神话在现代英语、流行出版物、天体和植物名以及地名、企业名以及商标标识等四个方面不断渗透,并分析其渗透的原因,以此来论证古希腊神话在现代社会仍然受欢迎、被使用,并且流行。 相似文献
18.
张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43-146
神话是原始意识的统一体,作为原始文明的精神遗产,神话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它引导人们发现自我,了解生命的历程,认识生命的意义;它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它教育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9.
李权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5)
太阳是宇宙的主宰,是永恒的生命所在。远古先民们在原始信仰的土壤里创造了太阳神话,树立了不朽的崇拜偶像——太阳神。本文将围绕“太阳与鸟”、“太阳与水”、“太阳与树”等议题,对太阳神话意象作一探讨。一、太阳与鸟太阳神话中经常将鸟与太阳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普遍的神话意象。无疑,这是鸟图腾崇拜与太阳崇拜的融合。崇拜太阳的民族,也存在圣鸟崇拜,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包容,最终合而为一。下文从原始思维和文化的交融两方面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20.
施荣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西双版纳哈尼族神话的整理出版,无疑是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件大事。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神话(以下简称哈尼族神话),产生在他们祖先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它不仅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神话,而且也不同于红河两岸的哈尼族神话。 丰富的哈尼神话主要是通过“雅悉”(歌手)在火塘边、林荫下不断地讲述与传播,使之流传至今。它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主要包括开天辟地、葫芦传人、兄妹成婚、洪水灾难、射日英雄和神树崇拜等神话故事。它们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反映古老祖先的宇宙观与自然观,以人类以自然的起源为题材。表现的主题是期待不断征服威胁人类正常生活与生产的各种自然力的愿望。通过研究,可以构拟出古代哈尼人的社会面貌和历史文化的源头,揭示出古代哈尼人的心灵与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