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沙战试剑,激战正酣。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战力和地区最有特色战力的蓝军,在一位司令官的指挥下,处处给红军出难题、设障碍。观战红蓝双方杀得死去活来,披挂一身硝烟的他咧嘴一笑:我认为我就适合干这项工作。作为中国最高军事学府的蓝军司令,他的团队打造的专业蓝 相似文献
3.
一场历时九个多月的战斗,终于打完了最主要的一仗,剩下些鸡零狗碎的事情,已经完全构不成威胁了。当然,这场战斗也只是大战役的开始,旷日持久的战斗,才刚刚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4.
黄小峰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3,(4):20-21
与胡建成老师熟识是通过我的大学班主任史玲老师,当时觉得这位油画系一画室教授特别幽默健谈。我虽然不是油画系的学生,但感觉和胡老师特别的亲近,在凝视他家里挂满四壁的画作时,心里只有欣赏和崇拜。直到现在,当我以一位研究者的身份与胡老师对话时,才发现他的艺术经历、艺术理念与绘画世界值得我们深入探寻与思考。他的艺术探索之路可以视之为中国油画家成长的典范,从而成为我们观察与理解中国油画家的极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我移民美国的时候,父亲65岁,母亲63岁。这是他们第一次出国,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远行。两老都是恋家的人,若不是为了照顾孙子减轻儿女负担,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美漂。到了美国,如同囚进了笼子里,不会开车、不会英文的两老很快陷入了迷茫与孤寂中。为了帮助他们走出来,丈夫邀请了华人教堂里的志愿者来陪伴他们。志愿者开车带着父母去看洛杉矶最美的风景,问道:伯父伯母,国内的污染是不是很严重? 相似文献
6.
企业社会责任无疑是美铝在中国构建关系网络、塑造企业品牌的重要策略之一。正是通过不断摸索适合自身发展且符合全球趋势的道路,美铝才能在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7.
8.
Bugayevska Kateryna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3)
18世纪以来西欧国家开始对艺术与工艺进行划分,将艺术归为“审美”,工艺归为“实用”的范畴.这种分类概念移植到不同文化意识中未必能完全符合真理.在中国古代美学理念中“美”和“用”和谐统一,这与斯拉夫人对传统工艺的理解极为相似.东斯拉夫文化拥有悠久的手工艺传统.俄罗斯不同门类的技术大师遗留下来的大量作品是斯拉夫民族精神创作的结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国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罗兹称,中国战机8月19日拦截美国侦察机的行动是“令人深感不安的挑衅”,并表示美国已经向北京方面提出抗议.见过大言不惭的,没见过如此厚颜无耻的.跑到别人家的大门口进行不道德的窥视,人家出来监视一下,就跳起脚来“抗议”,天下哪里有这样的强盗逻辑! 相似文献
10.
汪德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1):51-55
“圆形美”是我国十分古老而又重要的美学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圆形美”的美学思想对我国的艺术创作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追溯这一美学思想的哲学渊源及其对我国艺术创作的影响,并着重通过对文本的剖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古典诗歌抒情话语中所蕴含的“圆形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12.
胡发贵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1-3
中国传统文化对"忍"颇为推崇,主要原因一是政治制度的高压,二是古代农耕社会生存的艰难,三是"物壮则老"的形上思考."忍"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现代人仍可从传统的"忍"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4.
徐可超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2):39-44
在上古,"为"字常有"谋取"之义。以郭店楚简本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语境的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所谓"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说法,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代表公利而不谋求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即"道"的实质。它是针对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在当时一种突出的社会思潮中形成的,老子把它看作虽不具形质却真实存在的永恒规律性。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大音希声,大象亡形"、"不言"等涉及艺术与美的观点,都是《老子》核心思想的延伸;以往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中,基于对老子思想玄虚化的理解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并不符合艺术和美的规律,需要加以清理。 相似文献
15.
16.
肖双荣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7,20(1):115-119
苏格拉底“美是什么”追问本体,要求一个本质定义作为回答,是西方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希庇阿斯“什么是美的”以指示定义的方式指出美的形态,是中国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前者表现为封闭的终极模式,后者表现为开放的生成模式。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一场问答预示了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对话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穷也要美暮春时节,我和77岁的婚纱设计大师陈富美相约在一家日式小馆子见面。她穿了一件藏蓝色的粗布褂子,红色、绿色、黄色的装饰边让我立刻联想到藏族妇女的五彩围裙——帮典。她走了 相似文献
18.
19.
王焱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95-99
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美学现象,学术界形成了“泛化”论和“异化”论两种截然对立的立场。如若从美的本质和美的范围这两个方面来衡量,“异化”论比“泛化”论更显合情合理。之所以说更为合情,是因为“异化”论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体现出比“泛化”论更为执著的人文追求和更为浓厚的人文情怀;之所以更为合理,是因为“异化”论在对美的范围的理解上,比“泛化”论具有更多的学理性。 相似文献
20.
朱雪里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残缺美”是个老话题了,有不少人已经写文章论述过。但对于“残缺美”是否存在、“残缺美”的本质及其范畴是什么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大致相同的看法。因此,笔者不揣孤陋,把对“残缺美”的探索写出来就教于大家。为了探讨“残缺美”的一般规律,本文所说的艺术品的残缺,包括由于主、客观种种复杂原因而使原来完好无损的艺术品产生的残缺和文学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所再现的事物本身具象的残缺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