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秀明先生新著《三元结构的文学》(以下简称《三元》),是近年来对转型期文学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面对世纪之交的转型期文学丰富而复杂的现象,本书一反传统的雅俗二元批评法,而采用精英文学、大众文学和主导意识形态文学的“三元”分析法概括和描述了转型期文学的总体特征,并将一些具体文学现象分别纳入这‘“三元”格局中进行条剖缕析,既有宏观的构架,又有微观的烛照,显示了学术研究中博览约取的雍容气度与以微见著的审美眼光。所谓宏观构架,作者不仅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对现代西方文论学理自觉借鉴的热情,而且』…  相似文献   

2.
“建安文学”具有特定的所指 ,并不包括吴、蜀文学 ;它所特有的历史生成机制 ,也是吴、蜀文学所不具备的。文学史应把曹魏文学与吴、蜀文学分列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律与文学”运动在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虽然并非一帆风顺,却也基本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然而,作为法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法律与文学研究却未像预期那样获得巨大的繁荣,基本上处于法学研究的边缘地带。诚然,基于法学专业知识与实用主义视角的考量,法学学者对法律与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前景有理由担心与焦虑。然而,如果将焦点从“法学”视域转移到“文学”视域,这个跨学科研究将显示出它更丰富和更有前途的一面。鉴于此,本论文重新界定法律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为“涉法文学”研究,并为其在法律与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正名,进而为其未来的研究提供可能性的路径——还原文学性、情感转向、文化共识,意在超越现有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实用主义范式。在真正意义上,这形成了法律与文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4.
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着深厚的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吴地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底蕴.这与刘勰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吴文化圈域内有密切关系.《文心雕龙》的吴地文化烙印突出体现在刘勰对南朝文学的浓厚兴趣.刘勰认为,南朝文学整体特色是“新巧”,这一时期家族文学繁盛.这一评价是历史上较早对吴地文学甚至吴文化作出的理论概括.对于吴文化的代表人物陆机其人其作,刘勰也有较多关注.《文心雕龙》就是对《文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读龙长吟先生的新著《民族文学学论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下称《论纲》),受益匪浅。《论纲》推出了一门新学——“民族文学学”。作为一项开创性工程,或诚如为该著撰“序”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誉宿马学良先生所说的:“开创性工程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本书所涉及的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很高,论述中必然有难以全面周到之处。”但该著那种锐意开拓的精神,纵横种阅的大气和脚踏实地的虔诚,确实令人耳目二新、感奋不已。建立“民族文学学”,笔者以为,这是文学研究史发展至当代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德国大文豪…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制度的角度,对文学评奖这一范畴做出了一种历史性的研究。论文提出,文学评奖作为文学制度的一个面向,它本身也是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产物。一方面“制度”与“文学”的关系,以及“评奖”与“文学”的关系必然会投射于文学评奖之上。同时,作为具有某种独特性的文学评奖的出现是与社会现代化和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特定因素紧密相联,而这些特定因素在相当程度上界定了文学评奖。在这两个方面的制约下相应地形成了文学评奖及评奖策略上的某种特点。  相似文献   

7.
石飞飞 《东方论坛》2011,(5):128-128
门阀士族的相关问题是深入把握两晋历史与文学关系的关键之一。近代以来,从这一视角研究两晋文学的做法逐渐为学术大家重视,出现了《述东晋王导之功业》(详见陈寅恪著、三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55页)、《土族与六朝文学》(陈章灿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东晋南朝的谢氏族文学集团》(丁福林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等佳作。《两晋士族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出版)是孙明君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晋历史与文学之关系研究”的结项成果,该书可谓从门阀士族角度研究两晋士族文学创作的代表性著作,在写作上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2005年以来,“新世纪文学”研究成为文学批评的关键词。新世纪文学的构成中,网络文学的自由书写和网络传播最能表征新世纪文学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观念与规则的新质。新世纪文学研究对这新的文学形态做了重点讨论,其批评特点呈现为“亚流派”研究。需要建构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批评话语对网络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民国文学教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诞生,因“民国文学”概念的提出而逐步走向深化.目前学界对民国文学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大学文化”“学科教育”“教育文化”与“教育体制”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文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尽管民国文学教育研究在“实体内容”和“制度形式”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但是由于民国教育体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质性,加之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的壁垒障碍,如何采用新的研究范式来处理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中心”和“边界”问题、“文学”与“史学”问题,成为民国文学教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明代文学与文化》是吴志达先生以79岁高龄奉献给学术界的一部新著①。这部关于明代文学史的著述立足于文化,从深层的社会层面论述了明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对各个时期文学观念的变迁、文学题材的选择、审美情趣的嬗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观照。在"绪论"中,吴先生说:  相似文献   

11.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铃木修次先生所著《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一书,是一部中日比较文学专著。该书的要义可概括如次。 作者认为,就中日两国的文学主流而论:中国文学是经世济时的文学,是现实主义的文学;而日本文学则是玩物游情的文学,是超现实主义文学。中国文学重“风骨”,贵“言志”,文势卓拔高迈,泼墨雄浑畅扬,以主旨鲜明、文理通达为高;而日本文学则  相似文献   

12.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学观始终贯穿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民族风格、民旗气派的中国戏曲自然也受到传统文学观的影响。在它那鲜明的思想倾向特征中,浸润着民族的精魂;在它那浓郁的抒情氛围中,显示着民族的神韵;在它那温柔敦厚圆满和谐的审美情趣中,闪耀着时代的色彩。中国戏曲这株艺苑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令历代无数观众为之倾倒。中国传统文学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的“兴观群怨”与“事父”“事君”文学功能说是历代正统文学家所信奉的金科玉律。文学要“劝善惩恶”,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要“有补于世”。  相似文献   

13.
“文学起源于劳动”这一命题是一个大概念,并不能具体而准确地说明文学发生的真正原因。文学应起源于繁重劳作之后的娱乐,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都可以很容易找到渗透于其间的娱乐性能和功用。因此,只有强调文学的“寓教于乐”的性能,阐发文学的审美和艺术特质,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升文学的社会和教化的作用,使文学真正成为文学。  相似文献   

14.
文学教育是关于文学和利用文学的教育,是“硬教育”与“软教育”的统一。我国文学教育依然存在着理论上的缺席,观念陈旧、责任淡泊、对象错位等问题。面对消费时代文学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形成新的文学教育理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美学研究的重要突破──读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徐宗文一、新的贡献——创构了“中国文学美学’的新学科吴功正的《中国文学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版)在学术研究上的最大贡献是初步创构了“中国文学美学”的新学科,一方面为大美学研究体系填补了空白,另一方面又为文...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是文艺活动中的主体,在此视域下的幼儿园文学活动应以幼儿“期待视阈”为基础,实施过程应为师生间的对话,文学作品的解读应在“第一文本”基础上进行拓展。幼儿园文学活动应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化、多元化方式以及增加复述与诵读趣味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7.
游夏文学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肇端于孔子所云“文学子游子夏”。对于游夏文学的涵义,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分析子游子夏的特长以及孔子教育的特点人手,指出孔子所谓文学既是对子游子夏为学趣向的一种概括,更是对他们从政能力的一种评价,包括了礼乐典章知识和礼乐教化实践两方面内容。游复文学在孔子逝世后有较大发展,推动这一发展的是子夏。由于子夏在传播儒学典籍方面的杰出成就和深远影响,他的文学观念便作为传统文学观念制约着后人对文学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包括:与礼乐教化相联系的泛文学观.为政教服务的文学功用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文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18.
《高兴》:“左翼”之外的“底层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大主题,《高兴》再一次提出了这一严峻的问题。在“左翼”式的“底层文学”标准参照下,《高兴》独特的典型形象、思想资源以及人物关系值得研究界重视。就此而言,贾平凹提供了“底层文学”一种新的方式,即在“美学”与“道德”之间,在不伤害“文学”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探索对大时代的讲述。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角度进行文学语篇研究有多种标签,如认知批评、认知文学理论、认知文学批评等。本文采用的是“文学的认知研究”这一术语。文章首先试图回答“什么是认知”以及“什么是文学”的认知研究这两个问题,然后探讨了文学认知研究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20.
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提高到了“德行”与“事功”之“弟”的地位。首先,是从经学的附庸走向自身独立;其次,是其传有限之生命于无穷的价值为人们所认识。不过,魏晋南北朝虽是文学自觉的时代,然自觉了的文学事实上还是难以与德行和事功取得完全同等地位的,而当文学彻底地回归自我时,却往往因其过分“贫血”而难以自立。文学的极致尽管如此,然其自有独特的价值在,而此绝非德行、事功及经、史、子之功能所能代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