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针对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问题,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依据环境承载力理论,围绕生态环境压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承载力3个维度,通过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定量分析模型与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区域生态安全空间分布格局及主要制约要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总体呈现三级分布态势,城际差异明显且稳定,没有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没有出现显著的同化现象,区域生态安全提升潜力较大;河北省西北部与东南部生态安全态势构成鲜明对比,形成了发展与保护的博弈;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问题本质上是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在京津冀地区的体现;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红利,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是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洞庭湖区农业经营的生态特征的分析,在既要发展农业经济又要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下,洞庭湖区农业经营可供选择的路径应该是:科学实施“水进人退”战略,发展理性农业;充分利用湖区所拥有的人文、生物资源发展旅游农业;以及适时利用湖水的周期性变化特性,发展水体农业。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与空间差异、完善区域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提升路径,借助生命周期理论,构建区域物流生命力指标体系。通过Lotka-Volterra模型分别计算出长江三角洲41个城市2011—2021年区域物流生命力指数,探讨区域物流生命力及其构成指数的空间格局特征与规律;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反映区域物流生命力时空演化格局,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未来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发现:2011—2021年长江三角洲41个城市区域物流生命力呈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分异特征;41个城市区域物流生命周期趋于成熟,各类型区域物流呈现明显的时序差异性,初级型区域逐步减少,发育型与和成熟型区域不断增加;区域物流整体能力有序提升,但空间关联性逐步呈现离散态势,由一家独大转为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云南高原湖区综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淡水湖泊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在所处流域范围及下游地区有着重要的生态地位及社会经济地位。本文分析云南高原淡水湖泊对湖区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提出维护湖区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湖泊资源。在分析湖区生态系统中“水”、“土地”生态因子在维系湖区生态平衡中的作用之后 ,提出湖区综合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人口分县普查数据及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区县人口普查公报相关数据,分析研究区域内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时间和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表明:过去20年间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呈现“东高西低”分布,逐渐形成“城市各区低—周围各县高”的圈层分布模式,并具有低起点、加速增长的特点,老龄人口抚养比呈现出与老龄化系数变化相似的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抚养压力日趋加重。建议构建合理有效的区域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核心市区和周边区县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考察了长江经济带2010—2017年11个省市工业环境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分布,再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环境效率总体较高,区域之间有差异,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根据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下游地区内部差距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效率集中在下游和上游地区,低效率集中在中游地区,呈现由“外围”向“中心”延伸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方面、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地区因素对工业环境效率影响作用不大。产业结构、外资水平对工业环境效率起到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命题。基于2010—2021年黄河流域地市层面数据,采用时空极差熵值法测度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地区差异看,下游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上中下游呈“低—中—高”状态。从空间格局看,全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散、东北—西南方向集聚态势,方向性有所增强。人力资本、绿色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而人口密度以及产业结构具有抑制作用,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性。上述发现为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统计内涵深入考察,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格局和趋势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平均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省域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总体呈“东—中—西”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正相关性,外围省份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东西部地区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弱,多数省份近10年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以扩展效应为主的时空依赖;发生空间跃迁的省份集中于北部、东北以及南部地区,与稳定状态的HH—HH地区与LL—LL地区呈现围绕之势,自东向西呈现由高到低的状态,空间跃迁呈现“稳定—活跃—稳定”的特征。因此,由于中部和西部主要地区呈现稳定状态,要注重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中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具有集群特征,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开放发展理念,发展开放型经济,带动“洼地”变为“高地”。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在利用"自下而上"法对黄河流域旅游业碳排放量估算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重力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黄河流域10年间的旅游业绿色生产率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以11.3%的增长率上升;2)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为进步型;3)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2008年间呈现出东西高中间低特征,在2011—2012年间呈现出中间高东西低的格局,2015—2016年除山东处于上升状态外,其他省份均呈现负增长;4)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重心总体上先偏东北再向东南方向移动,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东部地区,呈现先扩散后趋于集聚态势;5)旅游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对各省区旅游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中国建设下,探究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与“低碳化”协同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自下而上法、空间自相关、空间错位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中国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均呈现出“东部高,西北和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地区非均衡性显著;在空间集聚上,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HH集聚以及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LL集聚特征;在空间错位上,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正向空间错位现象,广东省空间错位指数均值绝对值最高,呈现负向高错位特点;湖北省均值绝对值最低,空间错位演变较为复杂;在空间溢出效应上,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邻近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指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成渝城市群2011—2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测度,深入剖析了成渝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静态格局和动态演进趋势,并使用障碍度模型测算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成渝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有逐年收窄的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自然断点分组中,高水平和较高水平城市数量少,较低水平和低水平城市数量较多,但随着时间发展较高水平、较低水平城市数量逐渐增加,结构趋近于“橄榄型”;分项指标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子维度呈现不同的分布形态和演进趋势,主要准则层障碍因子为创新、开放和共享。  相似文献   

12.
海岛综合承载力是海岛开发和建设的基础,也是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我国12个主要海岛县(区、市)为研究对象,在DPSIR模型基础上构建海岛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2010—2019年海岛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进而对时空分布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影响海岛综合承载力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及提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各海岛县综合承载力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承载系统处于较好的发展路径之上。在时间上,除长海县和南澳县外,大部分海岛县综合承载力保持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呈由2010年低水平“南北高、中间低”向2019年较低水平“中间高、南北低”变化分布趋势。提高生态调节能力、调动区外因素以及发展生态旅游是提高海岛综合承载力的三种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5年、2010年和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别测度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能够为促进区域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总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除水域生态系统外,其它生态系统均有所下降,各生态系统的单项生态服务价值也有所减少.2)2005—2018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的旅游城镇化响应水平可分为三个阶段:2005—2009年间为初步发展阶段,此时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有所下降;2010—2014年间为平稳响应阶段,旅游城镇化响应水平较为稳定;2015—2018年间为稳步上升阶段,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明显增加,旅游业与城市化能够共同发展.3)研究期间,随着时间推移,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在长株潭城市群和长沙市出现轻度失调状况.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讨京津冀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选取京津冀174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空间方法分析2006—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京津冀县域经济规模和结构差异呈现显著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县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明显,县域人均GDP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率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和典型的“核心-边缘”格局;区域经济空间发展轴格局初步形成,各功能区形成符合各自功能定位的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发展基础、区域经济政策和地理区位条件是影响京津冀县域经济格局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依据京津冀区域战略功能定位,优化经济结构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成渝城市群作为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提升其城市韧性水平对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关于“城市群城市韧性”的研究,在研究深度上仍停留在韧性评价、时空特征分析上,对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的分析较少;从研究区域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群,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缺乏对西部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针对性研究;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已有研究主要涉及经济、生态、社会、基础设施、制度等维度,对“人”这一承灾体在城市韧性中的影响和作用不够重视,作为城市的承灾体——人的因素没有被纳入城市韧性研究中。人既是致灾因子,也是承灾体,人口要素对城市韧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文章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基建—人口”五维评估框架选取26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2010—2019年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和识别。研究结果显示:从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来看,成渝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呈逐渐上升态势且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但城市韧性整体水平较低,较低韧性和低韧性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在空间上呈现出“西...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测度城市群各市域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SDA-GIS模型分析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与局部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呈现稳步上升状态,而全局Moran’s I 指数均为负值,表明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不明显;从空间关联格局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据此提出以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型”集约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解决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两极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江汉平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及城市化快速扩张的典型地区,研究其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及空间集聚格局可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及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运用“隐患―状态―免疫”模型,构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型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江汉平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时空差异特征及空间集聚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汉平原耕地资源生态安全整体水平较低,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228,处于不安全状态,历年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趋势,耕地生态系统呈不稳定状态;江汉平原各市县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空间集聚现象不显著,呈从集聚向离散化扩展的变化趋势,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空间格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非农用地扩张引起的耕地资源大量流失,是导致目前江汉平原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洞庭平原垸田经济的历史地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洞庭平原经济发展史上,垸田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垸田的兴起与发展,对本区的生态、水利、水土、粮食生产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缺乏综合性研究.为了更好地整治与开发洞庭湖,对湖区开发历史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考察了洞庭平原垸田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了湖区地理空间分布的变化与泥沙淤积、湖泊水面消长之间的关系,在探讨开发得失的基础上,对当前洞庭平原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障碍因子,以安徽省为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法测度其生态安全水平及时空演化趋势,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对其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徽省生态安全水平总体较低,呈现以合肥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极化现象明显。经济与城镇化发展驱动力不足和生态安全响应机制不健全是其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收费公路行业内部债务治理与外部减税降费均要求收费公路运营降本增效。为了探析收费公路运营效率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使用SBM模型测度了2014—2020年29个省份收费公路运营效率,进而采用泰尔指数和Moran's I指数分析了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认为:收费公路运营存在着效率较低且在时间维度上没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收费公路运营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差异,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平均达到81.578%; 收费公路运营效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特征,运营效率较高的省份对相邻省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各省针对相邻省份或最近省份的运营效率现状,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探索产业升级或者物流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相邻省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对本省收费公路运营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建立起收费公路跨区域合作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