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我国古代能活到70岁,就是高寿了。然而许多古人,在70岁的时候,还能建功立业,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春秋时晋平公问音乐家师旷说:“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师旷说:“怎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不高兴地说:“哪有为人臣的同他的君主开  相似文献   

2.
《新天地》2015,(3):2
从秦始皇到现代人,从广西巴马到江苏如皋,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和研究的目标。为什么有的地方的人能活到90岁不生病,100岁不显老,而有些地方的人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发,年仅30-50岁就突发急病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十几年的严谨研究,终于发现了神奇而科学的“长寿元素”。探寻中国长寿之乡的秘密我国有很多“长寿之乡”:广西的巴马、广东的三水、浙江的南岙村、新疆的和田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各族的“天梯”神话里,说到古人可以凭借“天梯”自由上下天地之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天梯没有了,人们就上不了天了,这就是“绝地天通”神话。为什么会有“天地相通”的说法?为什么又会有“绝地天通”的说法?从“绝地天通”神话里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 一、为什么会有“天地相通”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一代豪杰曹操,在《短歌行》中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千古感慨.在古人抒发人生短暂愁苦、求贤若渴、老骥伏枥、暮年壮怀激烈情怀的同时,也引发现代人对生命长度的探问:人究竟能活多久?生命的意义又何在? 今天,我们用“人均预期寿命”这个指标来测度和比较人类的寿命长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5.
1.“怒发”能“冲冠”吗? 成语“怒发冲冠”,指人生气时,头发竖起并把帽子顶起来了。形容气愤到了极点。那么,“怒发”真能“冲冠”吗?原来,头发生在头皮上,每根头发  相似文献   

6.
《老友》2014,(9)
正从秦始皇到现代人,从广西巴马到江苏如皋,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和研究的目标。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能活到90岁不生病、1OO岁不显老,而有些地方的人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发,年仅30~50岁就突发急病呢?国内著名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十几年的严谨研究.终于发现了神奇而科学的"长寿元素"。探寻中国长寿之乡的秘密  相似文献   

7.
幽默二则     
《老友》2014,(10)
正智驳相术东方朔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幽默大师。有一天,汉武帝对身边大臣与近侍们说:"相书上说,一个人的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寿命也就越长。人中一寸,就能活一百岁,不知这是真的吗?"东方朔听了,忍不住笑出声来。汉武帝生气地说:"你是在嘲笑我吗?"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八百岁,如果真的如皇上所说,他的人中岂不是八寸长,那么他的脸岂不是有一丈多长吗?"  相似文献   

8.
老年是人生最漫长最重要的阶段,我们应该充分学会发挥它的能量,学会“经营”它。一个人假设能活到80岁,那么,从60岁到80岁这20年,占人生的1/4,未必不能干出一番成绩来。学者季羡林就  相似文献   

9.
《今日南国》2014,(11):58-59
流言1:空心菜里有蚂蟥? 来源:人群中流传着“空心菜里有蚂蟥”这一说法,进而有人联想到可能被寄生——人们对于食用空心菜的恐惧迅速蔓延开来.空心菜里真的会有蚂蟥吗?如果有,误食蚂蟥,会被其寄生吗? 真相:对于蚂蟥会寄生在人体内的说法,其实也是有一定偏差的,毕竟蚂蟥并非寄生虫.但由于其头尾均有吸盘可以吸附在人体内,并吸食人的血液,蚂蟥进入人体一般是通过人体内部与外界连接的腔道进入,那么误食就成为了蚂蟥进入人体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信仰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我也要求学生这样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一点办不到,甚至个别学生一遍也不读.有一次,一位学生“面刺寡人之过”了,他说:“‘因时而化’懂吗?会用吗?”他侃侃而谈:“现在是八十年代,是知识爆炸的年代,还抱着古人的信条不放,这和‘循表夜涉’、‘刻舟求剑’、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人”我们最应当具备的品格是什么?也就是说,现代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更有意义?对这一人人都关注却又都说不清楚的疑问,孙正聿教授最近出版的一本“小书”——《超越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给我们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多湖辉先生在其所著《天才的智慧》一书中,出了一道饶有兴味的智力测验题:“我时常疯疯癫癫地弄出很多错误。有人说,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请问您,错误在什么地方呢?” 初看此题的读者常如堕五里雾中,抓不着头绪,待看了该题的答案,才茅塞顿开。多湖辉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在这一问上,‘错误’二字出现过三次。也就是说,有三个‘错误’。还有一个错误在哪里呢?这一问上本来就有三个‘错误’,而硬说成有四处错误,这不也是一个错误吗!妙哉!天才的智慧不能不令人赞叹。 然而赞叹之余,细细思忖,却又产生了几分疑惑:在这一问上(即这道题中)究竟有几处错误呢?按照多湖辉先生的答案,似乎找到了四处错误:“错误”二字出现了三次,这是三个“错误”;明明题中只有三处“错误”,却偏偏说“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这又是一个错误。然而,若果真如此,即确实这一问上有四处错误,那么,“这一问上就有四处错误”这一说法又何错之有呢?而既然这一说法并无错误,那第四处错误又到哪里去找呢?  相似文献   

13.
最近网上在热炒一个话题——首饰有辐射,很多人害怕辐射就再不敢戴首饰了。但同时也有"3年人养玉、10年玉养人"的说法。那么佩戴首饰到底对身体有利还是有弊呢?网上流行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相似文献   

14.
《老友》2015,(1):35
从秦始皇到现代人,从广西巴马到江苏如皋,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和研究的目标。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能活到90岁不生病、100岁不显老,而有些地方的人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发,年仅30~50岁就突发急病呢?国内著名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十几年的严谨研究,终于发现了神奇而科学的"长寿元素"。探寻中国长寿之乡的秘密我国有很多"长寿之乡":广西的巴马、广东的三水、浙江的南岙、新疆的和田……这些闻名全国、享誉世界的长寿之乡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里很多百岁老  相似文献   

15.
一、写作时间辨 鲁彦的《听潮》写于何年,现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是一九三一年夏天,作者同他的妻子去厦门鼓浪屿时所写。”①;另一种则认为“是鲁彦在一九二九年写的。”②。那么,究竟那一种说法是准确的呢?我们认为后一说才是可信的。因为这是鲁彦夫人覃英同志回忆所讲,并且曾前后两次加以肯定③。 二《听潮》侧重在听吗? 有些赏析的文章,认为《听潮》一文神韵全在“听”字上,甚至说作者描绘海潮,“不是观察入微,而是听潮入神”。其实,作者的写大海,是既有“观察入微”,又有  相似文献   

16.
《老友》2014,(4)
正强效预防多种慢性疾病,抗击衰老、创造长寿奇迹!探寻中国长寿之乡的秘密从秦始皇到现代人,从广西巴马到江苏如皋,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和研究的目标。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能活到90岁不生病,100岁不显老,而有些地方的人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高发,年仅30~50岁就突发急病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十几年的严谨研究,终于发现了神奇而科学的"长寿元素"。我国有很多"长寿之乡":广西的巴马、广东的三水、浙江的南岙村、新疆的和田县……这些闻名全  相似文献   

17.
陷阱与机会     
一位富翁在非洲狩猎,经过三个昼夜的周旋,一匹狼成了他的猎物。在向导准备剥下狼皮时,富翁制止了他,问:“你认为这匹狼还能活吗?”向导点点头。富翁打开随身携带的通讯设备,让停泊在营地的直升机立即起飞,他想救活这匹狼。  相似文献   

18.
“六书”一说被当成汉字的造字原则,已经讨论了近两千年了。目前大学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教材中,“六书”还都占不小的篇幅,有的中小学老师也喜欢把“六书”讲得很起劲。关于“转注”、“假借”的“用字”、“造字”之别,也还有人热心讨论。总之,“六书”这个说法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似乎是难以动摇的了。 “六书”真的是为造字而立的汉字创制原则吗?它对现代汉字的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意义吗?本文企图给一个否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佟强 《社区》2003,(10):24-24
我是北京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第一批社区专职工作者,进入社区两个月来,感慨颇多。我原来在地方人大工作,因两地分居调动到北京后正好赶上机会,就加入到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队伍中来了。社区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岗位,我对居民而言也是陌生的新面孔。 首先是年龄上的差异。以前居委会成员大多数是老大妈,北京人称“小脚征缉队”,而我只有31岁,说实话,在平日老年人居多的社区里,我还真显得特年轻,我刚去时就有居民当面问我,“我们是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可你们年轻人喜欢和老年人打交道吗?人老了,腿脚不灵便,反应也慢点,各方面和年轻人都有些差距”。当我坦诚地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居民马上开心地说:“那我们就放心了”。是呀,古人尚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何况我们这些现代社会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再说人由年轻到年老,这也是自然规律。今天的大妈,不就是20年、30年后的我吗?  相似文献   

20.
旧戏舞台上武生出场时,往往先朝后退几步,鼓足气力,“哇呀呀”大喊一声,然后“登、登、登”冲上台去。这叫做“上场风”。 这“上场风”可谓精通“以退为进”的艺术辩证法,后退的这几步,至关紧要啊!试想:要是不先后退几步,积蓄好力量,上台去有那么一股“登、登、登”的冲劲吗?“哇呀呀”一声能喊得如此响亮、虎虎有生气吗?做不到这两点,“上场风”不免要大打折扣,威势没有了,自然就暗然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