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政策执行是将国家、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由此可以知道公共政策的执行与公共利益是息息相关的。然而公共政策落实的主体是政府的工作人员,这就意味着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种势必会受到两种利益关系的影响。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相互之间的冲突问题,找出其冲突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找到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互惠的路径,避免政府利益对公共政策产生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惠平 《管理科学》2002,15(2):49-53
从正确认识公共利益出发,分析了政府利益及利益团体对实现公共利益的影响;然后结合公共政策的本质,提出坚持公共利益取向,就是坚持利益原则;最后结论是制定公共政策必须提倡公共精神,致力于追求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存在公民参与渠道不畅通、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政府部门自利性问题等。为了有效规范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公民参与机制,重视公民的利益表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以公共利益为导向,规避政府部门的自利性行为等途径,确保政府制定出的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目标保持或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4.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公共政策制定需要公正、公平,才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配置,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拥挤收费是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措施之一,文章以此为例着重揭示了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联系,用利益博弈的方法,分析各方的利益得失。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确保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其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彰显,而政策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执行。  相似文献   

6.
<正>县级政府在我国政府层级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而这种地位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县级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一、县级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角色定位1.公共政策精神的解读者公共政策是"公共组织为公共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7.
容易在政治过程中被有意或无意混淆的概念包括:公共利益、集团利益、政府利益、政府成员利益,以及一系列的亚层次概念,如政府政治利益、政府经济利益等。与公共利益不同,政府利益关注的是政府自身的组织生存和发展利益。由于现代政治具有民选和授权的特征,政府的自身利益更有机会转化为公共利益,但即便如此,政府利益和公共利益仍然是两种不同的利益。同时,政府利益往往与政府成员利益  相似文献   

8.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公共政策,履行职能,实现公共利益。由于公共政策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所以其连续性如何就显得十分重要,关系到公共利益能否实现。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连续性不足,并产生了一些问题,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苗幸 《决策与信息》2010,(3):109-109
服务型政府建设背景决定了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的价值导向是整合公共利益.本文将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下,分析我国公共政策价值导向的内容,影响因素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马驰 《经营管理者》2011,(23):73+62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资源进行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性是其本质属性,彰显着民主、公平、参与及责任的公共精神。作为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它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的实现。但是转型期制度设计不完善使得我国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共性流失严重,产生了明显的社会负面影响,需要在政府利益、政策制定体系、公民参与、行政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索,防止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共性流失。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正处于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运用合理的决策模型去制定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并结合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的特点及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模型的选择思路。实践证明,探索一个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能更好地承担导向、协调与稳定社会职能的政策制定模型是关键,只有符合中国化的决策模型才能解决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政府是国家权力和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因此政府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其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为社会公众谋取利益。但是,我国当前一些政府行为在某些方面偏离了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政府自身利益的出现,造成了政府的公正性和超越性的降低,使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扭曲,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追究其根本原因是由政府利益的双重属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杨俊 《领导科学》2007,(8):36-37
公共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共政策指的是政府等决策部门对公众利益进行分配和对公众行为进行规制所采取的措施;广义的公共政策指的是政府及立法机构制定的对公众利益进行分配和对公众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当政府对公共利益进行分配的过程中违背了公平、公正等原则时,就会出现公共政策的伦理缺失问题。本文运用了社会主导伦理价值理念对公共政策伦理缺失现象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在公共政策产生与发展中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提出提高政策主体伦理水平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广泛的公民参与是民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研究公民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提高政府公共行政能力和维护公共利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是公共利益的实现.本文从公共利益的实现主体和公共利益实现的最大化的角度分析了两个认识的误区;从社会利益中的不和谐、地方政府公司主义及其政策博弈、政府官僚科层制、政府公共行政权力的扩张、政府的自利特性、对公共利益理解的差异、公共利益实现主体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公共利益实现的障碍;并在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克服措施.  相似文献   

17.
县级政府是中央与基层、城镇与乡村、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何应对复杂的行政生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县级政府需要回应的一个重大问题。公共协商作为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将多方协商作为决策的基本形式,把与公共政策相关的利益群体吸纳到政府决策中来,通过自由平等的信息交流和协商辩论,形成政策共识,维护公共利益。公共协商为我们优化县级政府决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路径,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地方政府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的执行工作不仅关系着各级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而且对于群众自身利益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在结合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提升地方政府政策的执行效力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治对公共利益认知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法治国家下界定公共利益的必要性 (一)对公共利益的认知是公法的要求 政府一直被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因而如何处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是公法学中尤其重要但也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不仅影响到"公共利益"在具体问题中的界定,而且还关系到政府权力的整体定位.  相似文献   

20.
话语是一种关于语言传达和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又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当人们对话语的分析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深入到语义分析的领域时,话语便成了人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权力,即“话语权”。在现代多元民主社会里,人民群众应该充分行使自身的社会话语权,政府应不断倾听社会的声音,使各阶层话语权得到均衡与整合,将国家利益内置于社会公众利益之中。只有以公共利益为为价值取向,政府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公共政策,社会才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