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5年3月出土于陕西扶风县庄白村西周墓葬。通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2.5厘米,重5公斤。[戈冬]簋造型精美纹饰华丽,侈口有盖,腹外鼓下垂,圈足较矮,器身两侧分置两个竖冠立鸟耳,这在有耳簋中实属罕见。器身与器盖均饰卷尾、垂冠的大凤鸟纹,凤鸟羽冠丰满,昂首站立,两两相对,极具时代特征,为西周青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的标尺。  相似文献   

2.
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簋同出八件,大小、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簋甲通高36.1厘米,口径22.7厘米,重11.383千克。簋矮体宽腹,下有方座。颈  相似文献   

3.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出土。 儿鼎甲:通高17.7厘米,口径17.4厘米,腹径22厘米,重2.25千克。儿鼎乙:通高15.3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18.7厘米,重1.8千克。儿鼎丙:通高15厘米,口径14.5厘米,腹径18厘米,重I.85千克。  相似文献   

4.
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氆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虎纹戈甲:通长23.8厘米,内长5.5厘米,内宽3.5厘米,重254克。  相似文献   

5.
i976年宝鸡市竹园沟[弓鱼]国墓地出土。编钟甲:通高28.8厘米,甬长9.8厘米,舞修13.2厘米,铣间16.2厘米,重4.35公斤。编钟乙:通高33厘米,甬长11.1厘米,舞修16厘米,铣间18厘米,重6公斤。编钟丙:通高34厘米,甬长10厘米,舞修18厘米,铣间21厘米,重7.25公斤。  相似文献   

6.
1976年出土于宝鸡市竹园沟十三号墓,通长14.3厘米,刃宽7.8厘米,内长2.6厘米,内宽3.3厘米,重0.45公斤。钺身呈长方形,舌形刃较宽,刃磨损痕迹极清楚。銎的两端出齿作为两肩。长方形直内。钺刃后部饰有对称的两个兽头,本部饰蛇纹,  相似文献   

7.
1976年l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商尊:通高30.4厘米、口短径23.6厘米,重5.85千克。整体造型为简状三段式,侈口,腹部微鼓,四壁铸有四道扉棱,整体雄伟稳重。器身采用通体浮雕的装饰手法,口外壁饰八道蕉叶形龙纹,龙头向下,身尾沿叶边布局,其下饰冠羽分尾小鸟纹,腹部饰展体式外卷角大兽面,圈足则饰曲折角兽面纹。庄严雄奇,华美富丽。器内底铸铭文五行三十字。铭文大意说庚姬(疑是商的妻子)受到了帝司赏赐的诸般物品,商为此作器,用来祭祀谥号为“日丁”的父亲。  相似文献   

8.
1981年出土于宝鸡市纸坊头[弓鱼]国墓地.为西周早期器物。通高238厘米,口径268厘米。该簋侈口,深腹,直壁,高圈足,器身有两两相对的四个耳。劲部饰一周三排圆乳钉纹、腹部装饰一周直棱纹,下腹同样是一周四排圆乳钉纹,乳钉排列井然有序。高圈足饰四组咧口獠牙,拱身卷尾的龙纹。  相似文献   

9.
1974年,宝鸡(弓魚)国墓地出土双耳双环簋两件,分别出土于不同的墓葬。双耳簋甲为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出土,双耳簋乙为茹家庄二号墓出土,均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双耳簋甲:高15.8厘米,口径21.8厘米,腹径23.1厘米,腹深11.6厘米,重4.05千克。双耳簋乙:通高15.6厘米,口径20.5厘米×21厘米,腹径24.3厘米,腹深11.9厘米,残重4.12千克。这两件双耳双环簋虽不出于同一墓葬,但是器形、纹饰、铭文完全相同,均为敛口,折沿较窄,厚方唇,深腹,腹中部圆鼓,腹底平阔,底部有矮圈足,外附四小矮足,矮足上部呈小鼓包。腹上对称两侧各有两组牛首,牛首两尖角盘后,吻部高突,口衔双环,双环相扣,匠意  相似文献   

10.
西周龙纹小铜罍 (西周)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强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通高15.8厘米,口径6.4厘米,腹径7.8N米,腹深9厘米,圈足径5.2厘米,重0.56千克。  相似文献   

11.
正1977年8月,陕西省扶风县云塘村西周窖藏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通高19.8厘米,口径23厘米,口横28.3厘米,腹深6.4厘米,重5.75千克。器呈长方形,腹斜收,体略呈漏斗状,器盖与器身形制、大小、纹饰完全相同,腹两侧有一对环状耳。盖缘四边中间各有一个小牛首,牛首吻部下垂,扣合时以纳底,使器盖与器身不能移动。盖顶与器底外饰窃曲纹,盖缘与底缘饰一周重环纹,腹部饰一周波带纹,圈足饰重鳞纹。整器造型精美,设计精巧,纹饰简洁大方。盖与器同铭,均为十行六十一字,惟有行款稍异。铭文记载伯公父择吉金,盛放稻粱,用召事辟王,以及诸考诸兄,以祈长寿多福之意。瑚亦作胡,是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12.
1975年3月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出土,现藏扶风县博物馆。器物通高48.7厘米,口径12.5厘米,重4.96千克。该壶长体瘦高,有盖,颈长,直口,两侧有贯耳,圆鼓腹,圈足。  相似文献   

13.
正铜旄甲:1976年宝鸡市竹园沟■国墓地十三号墓出土。旄首通长13厘米,銎口径3.5×3.9厘米。鐏长4.9厘米,銎口径3.2厘米。由三部分结合而成,旄首、柲、鐏,木秘两端纳于旄首及蹲銎口径内。旄首作鸭头形,中空,鸭嘴微启,下喙顶端有圆缺孔,中有长条形穿孔。  相似文献   

14.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铜人甲为男相,通高1 7.9厘米,残重0.3千克。立状,光头,圆脸,尖颌,颧骨突出,额头较窄,眉目细长,大鼻头隆起,两耳较大,双臂弯曲至右肩,两手似有所握,呈圆环状。身着袍服,交领垂于胸,长袖至腕部,窄袖口,腰身较细,束宽带,袍服特长,遮及足踝,前腹垂长条形"敝却",衣下缘有方孔。铜人应插在木质座上,出土时置于棺椁之间头向处,臂、手部位残。  相似文献   

15.
西周初期宝鸡地区的青铜器有深入研究的空间。从器形特点而言,青铜禁、方座簋、四耳簋、编钟、剑都是宝鸡青铜器群中颇具特色的器物;从纹饰而言,向外飞射的棱角、尖刺乳钉纹、蜗纹是宝鸡出土青铜器的独特装饰风格;从器形组合而言,鼎、簋组合,觚、爵、斝减少,铭尊、卣组合的出现是宝鸡出土周初的青铜器的特点。宝鸡出土青铜器之所以出现以上特征,是由于其受到多种文化影响。从宝鸡出土族徽铜器可发现商周大部族国,与远方部族国、高度发达青铜文化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交流。  相似文献   

16.
1995年4月14日扶风黄堆60号西周墓出土,现藏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该器直径8.8厘米,厚0.19厘米,钮高0.9厘米,长1.8厘米,重0.096kg。器形似铜镜,基本呈圆形,凹面,背面素面,背中央有一桥形小钮,孔呈长方形,整体造型很像茶杯盖。  相似文献   

17.
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重34.705千克。  相似文献   

18.
■簋铭补释     
■簋盖铭中的"燹夆"二字,可释读为"芬芳","芬芳馨香"大概语带双关,兼指器主举行的祭祀及其德行的芳馨之气。铭中"■"字应是"■"(廩)的形声异体,当读为"稟(禀)受"之"禀";"百生(姓)"的含义是"族人",而非"百官族姓"。  相似文献   

19.
带盘夔足鼎(西周中期) 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出土,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该器带耳通高16厘米,口径12.4厘米,腹深3.8厘米,重0.85公斤。上层为圆鼎,敞口,平折沿,方立耳微外侈,鼎腹浅,腹底呈圜形。腹部饰小饕餮兽面,云雷纹衬地。下层为盘,圆侈口,浅腹,圜底,腹壁有十字镂孔三组。三足为三条立体夔龙,夔龙仰首承盘,卷尾触地,造型极为精巧。  相似文献   

20.
兽面纹高圈足双耳簋 1980年于宝鸡纸坊头箍国墓地出土。通高22.8cm,腹深9.4cm,口径20.5cm,重3.3kg。敞口,卷沿,直壁,腹微下垂,平底,两兽耳有长珥;圈足特高,与器身比为1.5:1。圈足内悬挂小铃。纹饰主要分布在簋的颈部和圈足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