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全面搜寻古代典籍相关记载入手,考察了战国楚墓出土文物"镇墓兽"的真实名称与身份,认为"镇墓兽"即"坟羊",应为"幽都"主宰,即死亡和毁灭之神,其巫术神话衍生物有"夷羊"、"土伯"等,其原型应为麋鹿,其产生年代不会晚于殷商,为上古墓葬中的厌抑之物.  相似文献   

2.
伞在古代是宫廷礼仪。不可或缺的器物 ,是等级的标识 ,也是民间巫师们的重要法器。其深层意蕴是天、太阳、家园的象征 ,也是生殖文化的隐秘显现 ;它在古代和现代都是民俗活动中比较特殊的独具文化意味的用具 ,具有避邪厌胜祈福禳灾等巫术功能。在伞的诸多民俗事象里 ,潜隐着等级、伦理、宗教、民俗、审美等价值观念或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简帛日书所见战国秦汉时期"禹步"之法主要用以出行厌禳、禁避盗贼、驱鬼去病、养生导引、祭祀先农等方面,还没有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巫术形式;"反支日"禁忌以"相反"为主要特征,一月之内当有五个反支日;择吉"太岁"逆时针运行于四仲之间,每年轮回三圈,主要用以选择移徙和修造方位,与纪年"太岁"名同而实异.  相似文献   

4.
在线性思维与进化史观的影响下,宗周文化中的巫术成分往往被遮蔽,从而导致对相关问题之探讨变成无的放矢。《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研究几成聚讼,原因亦在于此;重构宗周哲学语境成为解决问题之关键。宗周文化史当划分为两个阶段:周公制礼作乐,道德与巫术并存,人神关系与人人关系并重,此为第一阶段。孔子反思巫术,以"仁"求"礼"探究人情,专注人人关系,此为第二阶段。《诗小序》建构了"妇德无厌,志不可满,凡有情欲,莫不妬忌"的必然世界,此与上博简《孔子诗论》"民性固然"可构成互文关系。女子与小人难养,当指嫉妒而言。周公时代"巫医"不分,孔子则将疗妬之方法,从巫术思维转移到道德自修与制度约束之上;"礼缘人情",化宗教情感于日常伦理;借此孔子完成了对周公制作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发达,巫术往往被贴上野蛮落后的标签,同时巫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存在必然有着自身的一套逻辑和内在结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特征,在巫术研究中能够发现某种程度上巫术文化也存在着此类特征,从巫术灵物与刑罚用具、巫术咒语与家族伦理和巫术犯罪与善恶观念三个方面尤其能够看到两种文化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6.
一、神秘的恋爱巫术在形形色色的巫术中,有一种称为“恋爱巫术”,而在这种巫术中,又有一种足以施放“爱药”为条件的巫术。我们从文献记载和民族志资料发现,这种恋爱巫术不仪历史悠久,而且世界七的许多民族和部落都曾经存在过,有些民族和部落目前仍在秘密使用。  相似文献   

7.
从《格萨尔》史诗中巫术的类型、仪式、咒语等的分析可看出史诗中的巫术与宗教紧密相关的文化内涵.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主人公格萨尔被塑造成既具有很强法力集帝王与巫师为一身,又具有解民于苦海,莲花生大师转世的传教圣人的形象,藏族人民在他身上寄托了民族的精神和期望。2.史诗中的巫术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反映,是原始的文学艺术。3.巫术体现了藏族人民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愿望。4.史诗的某些故事情节是在巫术观点基础上被创作出来的。说明史诗的创作和传播者深信巫术、否则不会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巫术描写。  相似文献   

8.
浅析宗教和巫术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和巫术有高级和低级之别、理性和感性之异 ;宗教和巫术对现实的超越方式不同 ;宗教比巫术具有更高的文化性 ,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的"原始宗教"、"宗教的初级阶段"其实所指是巫术;巫术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是巫术是人凭借魔法的力量使役神,而宗教则是人对神的迎合和膜拜.鄂伦春人萨满跳神的"助日仪式"是一种典型的巫术以篝火和跳圈舞促进太阳高高升起和放射强大的光明.近现代萨满跳神形式与远古巫术原型的一脉相承性说明了萨满跳神的本质是巫术而不是宗教.  相似文献   

10.
在南朝社会,岁时节日是荆楚民众沟通神鬼的重要时机,有着浓厚信仰的荆楚民众通过主动的姿态去祭祀神灵、禳除恶鬼.荆楚地方巫风盛行,岁时节日中巫术有着丰富的表现.岁时巫术行为依照性质与目的大致可分为辟邪巫术、求福巫术与预知巫术三种形态,当然这三种巫术形态并非界限森严,三者相错杂与融汇.南朝荆楚岁时的鬼神信仰与岁时的巫术手段相互倚重,鬼神信仰依靠巫术手段实际干预民众生活,巫术依靠信仰为自己提供存在的解释与力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根据元明时期文献中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京报"一词最早产生于元代;作为报纸的形态,明代的"京报"已经存在,而且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类是封建政府的官报——邸报,一类是民间报房的私报——小报。明代"京报"具有的双重称谓,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阅读者的"误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明代是否存在"京报"以及"京报"的性质问题,一直是新闻史学界长期关注的话题。此前,作为文献史料,仅限于清人俞正燮《癸巳存稿》中的一则材料。当代新闻史学者对史料的发掘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如方汉奇、姚福申等先生的考察,但也多限于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描述。根据元明时期文献中关于"京报"的若干材料,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认为"...  相似文献   

13.
本论述了明初国内及周边所面临的极为复杂的形势,为了避免故元势力与高丽联手,全力翦除故元势力,明初积极与高丽王朝交往,高丽恭愍王也积极向明。然而,恭愍王被弑后,亲元派上台,与明朝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学校及其制度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条件,明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两类,培养了许多人才,为维护明朝统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明代的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明朝前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认真总结明代教育及其管理方面的得失,对我们当今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明代的俸禄处罚作了考察,认为明代的俸禄处罚运作的已较为规范。而且通过俸禄处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改善了其行政不作为的工作态度,所以这一制度被清朝承袭,并加以完善。但由于明代官俸很低,实施俸禄处罚使得一些官员生活拮据,因此又导致了其趋向贪污和受贿,从而对明王朝的政治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前期明朝向朝鲜索征的“别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学界通常认为,在中朝两国关系发展史上,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宗藩关系最为典型,是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两国之间保持着频繁的往来,朝鲜定期遣使朝贡,明朝对其贡献的方物,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给予丰厚的回赐.而对明朝不时向朝鲜索征贡物的史实,往往给以忽视,或避而不谈.而明前期,明朝向朝鲜索征"处女"、"火者"、"海青鹰子"等就属于"别贡"性质.这种"别贡"给朝鲜带来沉重的负担,给两国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洪武和永乐年间分别通过建立都司、卫所这种军政合一地方行政机构和册封法王等宗教首领来行使对西藏地方的行政管理职能,维持中央王朝的统辖。  相似文献   

18.
对明代经学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清代。清人对明代经学的认识以负面评价为主,其程度也由清初的有针对性的批判、清中期的全面否定、晚清的蔑视而不断加深。第二个阶段为近现代。近现代学者对明代经学的认识既受清人负面评价的深刻影响,也逐渐转向以积极、肯定的态度看待明代经学。无论是将明代经学视作宋学的余波加以否定,还是将其视作清学的滥觞而加以肯定,都不是全面、客观的态度。绵延近三百年的明代经学,有其独立的学术特点和学术价值,今后的明代经学研究应该就明代经学自身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许学夷明诗辨体批评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明代诗歌的价值,明清以来有诸多纷争。许学夷对明诗总体成就的认识及对明代诸名家诗的辨体批评实践,对于我们更为客观地评价明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许学夷认为,明诗总体成就虽无法与前代相比,但这并非等于明人没有创作出直追唐人的好诗。明诗成就最高的两种体裁是歌行与七律。明初高启、杨士奇等人擅长五言古诗,明中后期诗人无法企及;歌行体各个时期均有大家,以李梦阳、高启成就为最高;七律在明中后期较为纯熟,何景明为明朝七律第一,至嘉靖诸子虽气象宏大而实少变化,日益趋于雷同。  相似文献   

20.
明王朝为防备蒙古贵族的卷土重来而有北部边防的建设,北部边防对明代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政治制度而言,首先是督抚制度成为一种国家制度而确定下来,其次是北边督抚与兵部尚书与侍郎之间的互相迁转;以政治风气而言,第一就是宦官专权对北部边防的影响,第二是边军入卫给明代社会所造成的骚扰,第三是京边将领克扣军饷、吃空饷、杀良冒功、谎报战功对明朝边政的败坏,第四是内阁以边防事务互相倾轧,边将行贿、权相受赂,造成腐败污浊的政治氛围。同时,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对于北边防务亦有极大的影响,如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个人素质、边防督抚的个人素质,等等。明代的北部边防影响政治的内容很多,值得学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