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银权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0-22
科举制在晚清废除是其自身弊端和近代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举制的废除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以及中国新兴知识分子的形成,而且究科举精髓被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借鉴,甚至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也在某种程度上与科举制有相似性。此外,科举废除所产生的诸如社会秩序的动荡、传统知识人对国家向心力的丧失,等等。所以,科举废除是利是弊,我们需要从两方面来评价。 相似文献
2.
刘佰合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6):53-57
张之洞于戊戌时期按照“存其大体而斟酌修改之”的思路,设计了一套对科举制度进行体制内变革的方案。清末新政时期,为推广学校和培养新式人才,张之洞先后提出分科减额渐废科举和立停科举的主张,从而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最终停废。在筹议变废科举的过程中,为减缓变废科举的社会震荡和延续中学之命脉,张之洞主张实施一些补救措施,这种趋新之中的守旧意识,正体现了张之洞的文化关怀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刘绍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66
晚清科举制废除以后,束缚新教育发展的枷锁打破了,新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教育开始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但是,废科举在给新教育开路的同时,也使新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时代难题,体现了作为社会改革一个重要方面的教育改革的复杂与艰难。 相似文献
4.
王笑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屠寄,江苏常州人,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辛亥革命前后,屠寄的思想由保守趋于开明、进步,他在创办新式学校、光复常州等方面以及担任武进县民政长期间作出了很大贡献。屠寄既是新式教育的践行者,又是常州光复的功臣。 相似文献
5.
闫晶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1):64-67
科举制作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和传递儒家文化的精神枢纽,它的废除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切断了士阶层的缙绅之路,促使士阶层分化。在西方资本主义物质和文化的打击下,中国的主流文化一时陷入蛮荒状态。道德文化的失范、士人的分化和地方绅军政治的膨胀为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和军阀混战提供了心理依持和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6.
李超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51-54
清朝末年,清政府深受内忧外患。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膨胀,打破了清初的绝对皇帝权威,他们开始对旧有的武举制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武举的存废问题上与清朝中央势力展开三个阶段的争夺:其一,督抚上奏,谨慎处理;其二,危机重重,有效采纳;其三,困境革新,废除武举。最终,清政府在地方督抚的强烈要求下废除了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辛亥革命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信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50-53
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已经成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者。根据《毛泽东早期文稿》和《毛泽东自传》等原始资料对此一时期毛泽东的政治思想进行了重新探讨。毛泽东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不密切,他参与辛亥革命不是一种自觉的革命行动,而只是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的政治冲动;辛亥革命后,他排斥暴力革命,主张用和平手段改造中国。此一时期,是毛泽东由改良向革命转变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8.
左松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4):67-72
清末自强学堂(后为方言学堂)是辛亥革命胚胎地之一,相当数量的学生投身反清活动。晚清学堂师生虽因立场处境不同,代际有所冲突,但因势求变之心类似,行为看似相反,实则相成。比勘新旧史料,张之洞被称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确有实事可证,钱恂更代表自强学堂师长辈中与反清活动有直接联系者。辛亥革命的多歧面相,从清季师生关系走向略可... 相似文献
9.
吕秀莲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67-71
洋务派培养新型人才的实践,是伴随着传统教育的不断解构而兴起的.它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的近代科技人才,促使社会风气发生了转变,近代科技知识得以传播;为当时的中国造就了一批经世致用的实用型人才,缓解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所需人才的燃眉之急,并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许友根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1):132-136
辛亥革命对近代盐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曾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辛亥革命盐城的光复、废灶兴垦的兴衰以及新式教育的兴起等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盐城地方史进行考述,对盐城地方史的研究会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1.
科举法与科举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红霞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7-10
从科举法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出发,认为科举法设计了一套考官之间、考生与考官之间相互监督的制度,具有重视程序建设、相关规定严密而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重视礼在科举制度中的价值,道统与法统相统一、公平性等特点。科举法与科举制度关系十分复杂,它是科举制度的护航者,但在一定情形下也与科举制度的目标相冲突。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民国初年,在蔡元培和他的同事们领导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制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力图清除封建主义的影响,改变价值取向的单一.这一切不仅在指导思想和学校制度层面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而且在实践层面有力地促进了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的发展,使清末以来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初步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3.
李弘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18-27
近30年来,西方学者开始重视地方社会的差异,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着重探讨科举与地方重要家族、地方教育及地方文化发展的关系.考试的观念和制度是中国科举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中国科举考试采用笔试而不用口试,这有利于维护科举的公正性,但也产生了许多弊端.这种注重笔试而不重视辩论的科举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权威性格,造成了中国人注重文献积累和文字书写的治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世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4-69
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首先 ,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深刻影响 ,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其次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造成传统社会的总体危机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再次 ,新文化运动作为继续辛亥革命事业的探索促发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着眼于辛亥革命 ,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这个母体中的孕育过程 ,更深刻地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马烈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17(6):72-74
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摧毁了皇帝制度 ,否定了君主立宪 ,初步建立起三权分立、国会、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等近代民主共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模式和程序。袁世凯死后 ,《临时约法》恢复 ,国会恢复和重选 ,共和民主制度在形式上仍按规定运行 ,故不能认为《临时约法》连同民主共和政体成为光辉的史迹。 2 0世纪上半叶的“制宪救国论”、“人权派”、“民主宪政运动” ,则表明中国资产阶级宪政运动并未因辛亥革命结束而终结 相似文献
16.
方琦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115-118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探索和开创中国道路上具有开拓性意义。它开启了中国道路的最初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对中国道路具有发轫作用,是探索中国道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科举文献是指直接记载科举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的文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或严格意义的科举文献是指独立存在的专门的科举文献,广义的科举文献还包括非独立存在的科举文献.科举文献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自成体系、具国际性、命运多舛.科举文献的价值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其命运也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废为宝的转换.科举文献从一个方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的学科构架,使科举学这一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学得以逐步成为显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书法艺术兴起于魏晋时期。晋设立书博士.文字的书写成为求取功名的必修课,这一方面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客观上使书写者自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使用汉字。杜绝了社会上的用字混乱现象,规范意识深入人心。从唐以后,科举取士与书写规范紧密相连.历朝历代上到皇帝,下到各级官吏,都能手书规范字体,这对社会用字无疑起到了示范作用。我们现在讲汉字规范化,重字形重字音.而对书写的关注则明显不足。所以,应尝试借鉴一些封建时代书法科举等有利的因素,促进汉字书写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李永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4):47-52
辛亥革命不仅具有与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同样的世界意义 ,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苏俄十月革命 ,而且具有重大的思想解放意义 ,促成了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的“自觉”。但辛亥革命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制造社会意识”不成功 ;除“旧”布“新”未能彻底 ;假共和与真共和的争斗。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是共和政体与一般国民疏离 ,未能产生同构效应 ;二是革命党组织的不健全与思想混乱 ,无法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是官僚政客混入革命队伍 ,破坏革命 ;四是革命党没有彻底革命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范松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5):69-72
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年,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时期,应摆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之类的传统学术提法,将其定位为"后辛亥革命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族大众从模糊的民主共和意识中觉醒,在民主与专制的较量中产生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渴望,开始了政治观念的转型;这一时期,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由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