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汉口方言里“倒[tau~(42)]/[tau~0]”的词性、词义及句法功能都比较复杂,且有特色。“倒”可以是动词,助词,介词。 1、“倒”作动词有两项主要的意义。①表示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或引为对调。表示这一意义念[tau~(42)],与普遍话的“倒(tau~(214)]相当。可作句子谓语的主要动词,也可充当结果补语。②表示达到目的或有所结果,相当于普通话的“着[tgau~(35)]或“到[tau~(51)]”。表示这一意义时念轻声,只能充当补语。如: 小偷抓倒了(小偷抓着/到了)  相似文献   

2.
惠安方言单动非重叠谓语句由光杆动词句和非光杆动词句两种句式构成。其主语的构成既可以是多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其对动词有较强的吸纳力;其语义特征比普通话复杂。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惠安方言与普通话在单动非重叠动词谓语句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 二、“妖”字结桷“所”字常常附着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组,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所”字具有代词性,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它仍然是虚词。它可以称代受动词支配的人或事物,也可以称代与动词行为有关的原因、方法、条件等。1、“所”动(宾)式  相似文献   

4.
0.形容词谓语句是指形容词占据谓语中心的句子,它是根据谓语的性质对句子所进行的分类.50年代初,以丁声枪为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在《中国语文》上提出了“形容词谓语句”这一概念并对它进行了分析,然而对形容词充当谓语的研究则可以追溯到《马氏文通》.从《马氏文通》至今,对形容词谓语句的研讨,可以粗略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字(词)的角度来研究形容词谓语句”.这以《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马氏文通》把静字(形容词)充当语词(谓语)的情况放到实字(实词)类加以研究,并着重…  相似文献   

5.
湖南汨罗湘语“干”可充当完成体标记,表示动作消极性完成,后带多量时间成分,协同表达完成及消极义。“干”由消失义过程动词经动相补语阶段虚化而来,其消极义由动词本身的消极结果义滞留所致。“干”的语法化路径与东南部方言消极性完成体相同,它们的演变具有规律性,可为其他方言同类语法成分的来源探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兰州方言“把XV”构式中,“把”具有提宾标记之外的强调功能,而这种强调功能的获得与“把XV”构式的动词采用光杆形式有关,动词韵律分量减少导致“把”的标记作用加强.讨论和分析兰州方言中的这种构式,考察其适用语境、构成成分特点及构式义,并在考察中着重注意各成分与句子重音分布的关系后,笔者认为,“把XV”构式是连接普通话把字句和兰州方言强调“把”后成分的把字句之间的过渡句式.  相似文献   

7.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8.
形容词谓语句是指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的句子。性质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是不自由的,要带有附加成分。犤1犦附加成分有:状语、补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状语由三类成分充当:1.副词包括否定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2.指称代词“这么、那么”;3.介词“对”、“比”构成的介词结构。这些语言片段在充任形容词谓语句中的状语时,无论在语法意义,还是在形式上都存有一定的差异。我们把由这三种成分充当的状语分别简称为副词型状语、指代型状语、介词结构型状语。一、副词型状语1.1否定性副词型状语。能充当形容词谓语句中的状语的否…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汉语方言中,体标记“在”由“在这(那)里”脱变而来,这在丹江方言中也得到了印证。丹江方言句尾体标记“在”是动词结构后“在里”的缩略,不是来源于表存在的动词“在”。动词短语后虚化的“在这(那)里”表示状态的持续,和动词前虚化的“在(这)那里”有相同的来源,都是相应位置的介宾结构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的”是繁峙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助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多方面的。本文选用了许多含义不同的助词“的”的例句,来讨论它的语法功能。“的”表示结构,相当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地”、结构助词“得”。“的”表示动态,相当于普通话的“着”、“着呢”、“了”。“的”表示能愿,相当于普通话的“应该……”、“动词+不+得”中的“得”。“的”表示趋向,相当于普通话的“到”。  相似文献   

11.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湖南辰溪方言中三个表进行、持续的助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辰溪方言中表示动作进行、状态持续的常用助词有动态助词“哒”、“起”和语气动词“在”。本文介绍这三个助词的语法特点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一 语法功能分析及例释 1.1 “哒[ta]”,在辰溪方言中用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正在进行,一般附着于及物动词之后,构成“动词十哒十名词(词组)”格式。例如:  相似文献   

13.
小主语是动词性的主谓谓语句与主谓主语句的同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谓谓语句中有一小类是作谓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由动词性词语充当的,这类由动词性词语充当小主语的句子与由主谓短语充当主语的主谓主语句相似。本文就这两类相似的句子进行分析并试图说明它们的异同。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NP+VP2+VP2”这一格式应视其具体情况分别属于主谓谓语句、主谓主语句和跨主谓谓语句与主谓主语句兼构句三种句型。  相似文献   

14.
运用单点描写、共时比较及历时溯源的方法,分析淮北方言中介词“拜”的用法、特点及来源。其用法:一是通过“拜十名”后动词的复杂结构关系表示处置,二是通过“拜+名”的特殊结构表示埋怨、责怪和无可奈何,三是通过“拜+名+动/形的”结构表示描写。其特点:“拜”字结构后的动词主要为动作动词,整个句式表示人或物对另外的人或物施加影响或处置而产生了某种动态化的结果,“拜”字句的处置用法和它表使令意义的用法关系密切,“拜”字结构后的动词可以是一个光杆动词等等。其来源是:从句式平行和读音的相似上看,淮北话中的介词“拜”和普通话中的介词“把”是历史同源词,“拜”应该是“把”的读音变异或变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被”字短语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的语法意义。“被”字和光杆动词直接结合的形式,是“被”字短语的基式。“被”字短语的扩展式是指那些在动词前后分别或同时出现其他符合要求的成分的语法形式。在动词前出现的成分在语义上虽然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施事、工具、原因甚至是受事,但概括的说来,更主要地是表示“出现什么人、物或事件”。在动词后出现的成分,可以是动词的宾语,也可以是动词的补语。  相似文献   

16.
由各类动词和动词性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动词谓语句(在过去的语法著作中还称为动作句、叙述句、动句等)。汉、维语中的动词谓语句都是最复杂、最活跃、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式,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由于汉、维语动词的语法特点差异很大,所以动词谓语句的差别也很大,除了有一般句式以外,还有特殊的或者说复杂的句式。一、汉语动词谓语句的特点一般地说,动词谓语句中,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从意义上讲,主语跟谓语有各种不同关系,如施事关系,受事关系;或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庄子》里“能”字动词用法拾零 现代汉语里,“能”属能愿动词,或称助动词。它经常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能够”、“可以”等意思。这种用法,在《庄子》里也是常见的。例如: [1]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相似文献   

18.
益阳方言XA式状态形容词比较丰富,能表示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意义。XA式状态形容词中的前字“X”除小部分表示具体的意义外,大部分意义虚化,不表示具体的词汇意义,只表示加强程度;后字“A”是构成XA式状态形容词的主要词根语素。XA式状态形容词有多种加强程度的形式,在句中常作谓语、定语、补语和状语,有的还可作主语和宾语。益阳方言XA式状态形容词有区别于普通话和长沙方言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1 山西方言中保留着一些古音痕迹,这些痕迹多是通过词汇调查得来的,一般字音调查得不到这些语音现象。如“蜂”字,晋中方言普遍读[f(?)(?)]或[fē],无[f]的地区读[xu(?)(?)]或[xu(?),但“马蜂”一词普遍读[ma p’(?)(?)]或[ma p’(?)],不读[ma f(?)(?)或[ma f(?)]。这就反映了晋中方言仍然保留着这类字古读重唇音的痕迹。晋中方言“蜜蜂”的“蜂”仍然读[f(?)(?)]或[f(?)],无[f]地区的方言读[xu(?)(?)]或  相似文献   

20.
惠安方言动宾重叠式主要由“动十名”、“动+动”、“动十量”、“动+代”和“动十形”五种动宾结构重叠而成。根据重叠式里动语的语义差异,重叠式所表示的语义特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动语是动作动词时,重叠式较之基式是量的增多;动语是存现动词时,重叠式较之基式有量的增多,也有量的减少:动语是心理动词时,重叠式较之基式只是量的减少。重叠式里的动语和宾语互为选择,它们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语用上看,重叠式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表达场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