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确定性与真理性,是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用以揭示和描述理性自我在意识话形态发展中所呈现出的意识矛盾运动变化的内在结构。在此,黑格尔较合理地超越了前人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关系问题上所陷入的困境,将此二者统一于合题真理性之中;进而揭示和设定、阐释出认识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继而达到“实体即主体”的主客对立统一之理性视界的人口处、起点。黑格尔关于确定性与真理性矛盾结构的确立和对两者辩证的矛盾关系的揭示和描述,在他对确定性感性与真理性的论述中较为突出,本文就此着重阐释和分析黑格尔的感性确定性与…  相似文献   

2.
理性作为主体能力如何生成及其矛盾运动的步伐的设定,是黑格尔突破前人思想局限的关键所在,它构成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重要任务。为此,黑格尔引导我们经验认识与认识对象矛盾运动,通过从感性确定性、自我意识确定性到理性确定性的意识经验的辩证法矛盾运动,勾勒显现出意识的本性及其运动的三条原理并由此揭示设定出主体能力的生发运行的逻辑,道说人类精神运动的本性与命运。  相似文献   

3.
杨晓 《人文杂志》2008,(1):22-28
本文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对康德的先验哲学的超越.本文从对康德的先验理性的批判入手,展示了黑格尔超越内意识形而上学的现象学思路.遵循笛卡尔为近代意识哲学奠定的自明性原则,康德将现象与物自体的分裂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物自体不可知,知识只关乎现象界,知识的根据归于先验理性(主体自我意识),满足于主观有限的认识.而黑格尔一反意识哲学的清晰性、自明性原则,认为意识经验(现象)得以可能的根据正是理智意识不能清晰、自明地把握的物自体.物自体(绝对、存在--精神)就在现象中,通过现象开显自身.绝对降临意识,使得意识与精神之间有了明暗的实在关系.意识得以可能的根据就是作为其真理性尺度的精神,这种真理性自身是意识之光由之发出的玄暗.绝对精神(物自体)开显、创造、显现现象,这种开显、创造活动就是存在的事情,存在的事情(人类历史)及其事后的觉解就是存在--精神的澄明,就是真理性自身.  相似文献   

4.
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其传统真理观归根到底是认识论视域下的符合论。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存在论的变革,这一存在论变革的核心就在于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全部的哲学问题。思想的客观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思维的真理性就是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人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证明自己思想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诠释摈弃了传统形而上学笼罩在人之上的虚幻的终极理想,从根本上说它是为了实现人类解放、为了人类合乎本性地实现自身发展的理论,是真正关涉人的实际存在、关涉人的实际生命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刘华初 《理论界》2010,(3):101-102
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意识的发展遵循着从自然意识到意识、从自我意识到理想、从客观精神到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中,意识阶段是重要的精神环节,主体和客体、现象和本质、有限和无限、自由和必然都实现了同一。感性确定性是意识辩证运动的起点,自我确定性在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过程展现出来,达到和解的结果是自我确定性向人类群体的方向迈进,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对“感性确定性”的批判是分三个步骤完成的:首先,黑格尔指出了对“感性确定性”的一般理解以及“感性确定性”自身的一些设定.其次,对“感性确定性”的本质在总体上做了定性,但这还停留在外在的和主观的阶段.最后,在感性确定性自身的经验历程中揭示出感性确定性对自身真理性的否定并指出感性确定性的本质和真理是共相.  相似文献   

7.
从形而上学角度思考人类历史形态旨在理解人类历史形态的形上根源.有两种形上根源: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形而上学的根源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人学形而上学的根源.形上根源为思考人类历史形态问题提供了终极理由,并在此理由下给出科学化的历史形态理论;作为哲学之典范,黑格尔与马克思给出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地思考人类历史形态的不同道路.从绝对精神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精神自由的现实性;从感性生活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实践自由的现实性.精神自由和实践自由是自由的双重现实,缺一不可;而中国传统哲学对天道—人事辩证性的论述为此双重性做了印证.  相似文献   

8.
一、黑格尔对前人意识确定性问题的批判黑格尔就前人对待真理问题上的几种态度进行了批判,具体来说,他对在确定性的追求中表现出的自然主义、形式主义,进行了批判。其一,黑格尔对自然主义的批判。黑格尔认为,自然主义是对绝对确定性的遮掩与歪曲。他研究哲学的目的是要促使哲学接近于科学的形式,因此,他对自然主义的批判就成为其哲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在黑格尔看来,哲学首先是对日常生活、自然态度的一种超升。自然主义的态度及其主要特点是,缺乏反思而直接进入研究,而坚信在任何一种形态下、知识里个体都是绝对的形式,自然主义由于固执于这…  相似文献   

9.
尼采的"上帝之死" --虚无主义的演绎及其反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的“上帝之死”将虚无主义推至极限 ,并用重估价值的积极的虚无主义完成了去值的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海德格尔则反拨尼采 ,要在虚无主义的遮蔽和绽放中把握虚无之虚无 ,以求彻底颠覆传统的形而上学。然而 ,在福柯更为虚无化的“人也死了”中 ,海德格尔与尼采一样都面临着更进一步的反拨而难逃虚无主义命运。其实 ,虚无主义既非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所能完成的 ,亦非历史的法则和逻辑 ,它只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其极至的主体性驱使下 ,因对绝对确定性的追求和把握的失落 ,导致绝对确定性通过不断被剥夺的递增的匮乏之痛苦、缺席 ,而宣告不确定性的到来。然而 ,这种所谓的可怕的不确定性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种“形而上学病”的发作 ,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终将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主义文论通过颠覆语言的单义性、确定性,来消解传统美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所确定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从而认定审美和艺术是没有确定的所谓"本质",它们的语言符号形式--文本也是不可能有确定的意义的,因此形成了意义异延论.解构美学的这种观点,彻底摧毁了旧形而上学传统美学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开放了审美和艺术的存在、构成和意义,从而形成了动态、开放的立体构架.但是,由于解构美学是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谈论语言、修辞本身,所以它必然割裂了实践中事物及其意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从而走向了绝对不确定性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在建构中国当代文论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解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动态和开放地建构文论体系,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握文本意义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法,综合中国传统文论,建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实践的文本意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