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海经》近两千年的研究历史,构成了《山海经》研究的学术史,古人以序、跋、评点、注疏、诗文等多种形式就《山海经》所发表的看法,突出地体现出古人的神话观。历代学人对《山海经》神话的看法经过了先秦两汉的发生期、魏晋南北朝与唐宋的发展期,到明清时达到了深入拓展期,通过对这三个时期的古代学人们的《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历时性梳理,得出《山海经》神话批评史的历史嬗变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2.
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的分析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经典之作。对其基本方法作了简要介绍及评析,认为他把神话研究引入科学的轨道,是把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运用于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个尝试。它在打破传统学术研究的历时性思维、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藏族的苯教拥有庞大的神话体系,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对这些神话加以研究后,我们发现苯教神话中存在着一贯性的传统,无疑,这里面所反映出的创作者的精细构思与苦心经营的精神自会引起人们的兴趣,而苯教神话内在的传统结构与思维模式则更具有文化学上的意义。本文试图在比较研究的高视点上,从总体方面探索苯教神话的思维方式及其  相似文献   

4.
道教神话是中国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神仙信仰为内核,其生成具有历时性的阶段特征和共时性的稳定构型.道教神话的创造性表现在对其他神话的继承、改造和渗透上,其强烈的现实生存关怀是其不同于其他神话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5.
数字时代的文学表现出神话复兴的趋势。这种神话并不只是人们所认为的是对现实的脱离,也不只是技术运用的效果,而是以神话方式呈现的新媒介现实。古代神话、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主义”与数字时代文学中的数码神话构成了三个神话时代,它们在神话性与日常性的结合、命运感及死而复生模式方面呈现出相似性。《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尤利西斯》中的布卢姆以及科幻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中的超级电脑“哈尔”,代表了三个神话时代的人类形象及对世界的探索,数字时代的后人类主体构成了奥德修斯3.0。应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去理解数字时代的文学,它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在神鬼情节与大众欲望背后,折射的是数字化社会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的人类再繁衍神话,具有复合性、神圣性、积淀性等基本特征。神话内涵十分丰富,给神话学研究提供了若干新鲜的资料和内容,还给人们以生态学、环境学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藏族许多经典神话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中有一定影响,如"猕猴变人""青稞种子的来历"等,藏族神话批评也产生了很多有分量的著述,这些都影响了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神话批评和研究的看法。该文就藏族神话中在特定时代产生的批评影响,借用文学领域中症候式的分析方法,重新客观解读藏族神话,分析藏族神话批评中的隐藏问题,以此来梳理藏族神话批评中的主观性、时代局限性以及潜藏在无意识中的神话主义。  相似文献   

8.
新疆神话是中国昆仑神话体系的一枝,其类型主要有创世、人类起源、动物神话等等。其主要特点是叙 事简洁、东西文化交融、自成体系等等。因为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祸害无法完全靠人力避 免。因此,人们根据主观投射和互渗律的思维模式,给自然灾害和人为祸害以人为中心,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这样 就产生了抗争自然的神话和抗恶神话。新疆民间神话的这两种类型,同样也反映出新疆各族人民当时的共同心态 和愿望。  相似文献   

9.
<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十三年,几乎贯穿鲁迅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中从主人公的变化、取材范围的变化、主人公与环境关系的变化上都可见出一个很明显的神话消失的过程.这种神话的消解是时代风云变幻使然,与五四思潮神话性的消解具有同步性.与此相应,鲁迅对自我及知识分子的理解变得愈益清醒和成熟,二者合力促成了<故事新编>中神话的消失.  相似文献   

10.
创世神话与自然宇宙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认知自然经历了由轻视神话到重视神话的历程 ,神灵观念是人类追究自然的起点 ,支配神观念的出现是神话由独立形态进入体系形态的前提条件 ,体系神话可归纳为诸神世系神话和创世神话 ,其意义在于用一种新的话语系统去表达人类对宇宙生成模式的看法。神话是哲学的史前时期 ,创世神话所提出的问题正是哲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神话不是一类幻想材料,也不只是听起来好玩的故事.神话是一种关于人与宇宙万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认知和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人类思想的早期时代广泛存在,因而与很多文化门类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就中国的神话研究而言,无论是单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神话,还是执着于神话的历史化问题,都缺乏一种对神话的整体性观照.只有将神话视作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才能真正理解其生生不息的缘由.对于受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主宰已久的今人来说,整体性神话观将提供新的智慧启迪.  相似文献   

12.
“神话重述”作为一个跨国性的文化项目,并没有在中国文化界引起大的影响,这与当今的神话重述立足于市场运作及神话功能的消失有关。从中国神话的重述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和现代对神话的重述包含有极大的意识形态性,而当前对神话的重述则仅仅是一种娱乐性的手段。神话的重述应是人类对世界解释的继续,是人类情感不断丰富和自我认识不断深入的体现,同时也应满足人们的乌托邦想象,并达到对现实的一种意向性对抗。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昆仑山一直是上古时代人们崇拜的圣山。作为“帝之下都”的昆仑山之所以戒备森严,是因为神话创造者借此防止信徒擅闯圣山而引起对昆仑真实性的怀疑。周穆王登昆仑是古史传说(古典神话的一种变异),是战国时代的昆仑信仰者对昆仑山真实性的一个“论证”。而汉武帝命名于阗南山为昆仑是基于信仰和当时的考察事实。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挖掘了被尘封四百多年的一份园林文献──《白鸥庄记》。作者认为这一由明代万历年间大旅行家王士性所亲自规划营造的白鸥庄,对传统的文土园林有两大突破:一是从空间上突破了唐来以来文士园林的壶天模式,二是从时间上突破了以往文士园林同时性模式,而代之以同时性与历时性并重的做法。因此,作者认为应该重视王士性在中国园林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神话历史的提出建立起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其烛照下神话的历史隐喻性质得到彰显神话非但不是历史的对立面,甚至是构成历史书写和政治话语的内在机理;历史的内在神话模式也被提示了出来。在神话历史视野下重新进入中国文化,不难看出作为合法性和权威来源的神话始终在与历史、思想文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建构作用,理应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莫言小说中的民间传说与鬼神故事是中国传统的叙事模式,而马尔克斯借助于印第安神话所传达的拉美叙事,与莫言实质上形成对话。文章从神话叙事的传统模式差异、叙事话语的艺术形式与神话哲学的表达三个层次,从不同的话语结构,深入分析构成两者对话的文本特性,以期将莫言作品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  相似文献   

17.
从日月神话展开,对侗族远古记忆痕迹、原型象征、风俗习惯、信仰与神话遗存意义蕴含的关联及其对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作系统梳理。旨在说明:侗族日月神话信仰习俗所标举的"人本于天"自然观,与作为前理性和超验性神秘体验载体的神话遗存,其所蕴含的具有超前智慧性的生态生存理念,对于探寻解决当今生态存在危机之途,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今社会,中国与西方在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上有很大差异,但在远古时期,这种差异并不明显。文章通过中国与希腊古代神话的比较,说明了中、西古代神话所蕴含的共同之处,即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时条件下,这种民族精神是人们对战胜自然的良好愿望的反映,也是战胜险要,创造未来的毅然决心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神话的流传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神话的独特模式,这种神话模式的形成与传播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一种共生关系。中国神话模式从来就不是一个一贯的独立统一体,也从来没有游离于中国文化体系之外,更没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过,它始终都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而神话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构建,对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神话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渗透、转换,融合,共生共存,对中国神话流传模式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神话资源的景观转化已成为神话资源当代转化中的一种重要实践.从神话婚姻母题视角出发,以大禹治水神话为例,梳理婚姻母题中的女性形象,探究其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有助于把握神话资源景观转化过程中的民众精神需求.以美和情感为旨趣,以艺术性、认同性、互动性为原则的景观化路径,是神话资源赋能、彰显时代价值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