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写作"质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亚非 《求是学刊》2004,31(4):95-97
现在,“身体写作”似乎正在成为大众媒体和文学批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虽然我对所谓的身体写作现象及其相关的理论探讨情况所知有限,但就已经了解到的有限情况来说,就已感到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梳理和思考,难以一概而论,因此在这里想就意识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以为质疑,并就教于方家。首先,什么是我们所要讨论、所要研究并正在关注的“身体写作”?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身体写作”词条,居然立即就有多条相关信息被搜索出来。我尽可能地翻看了一部分,发现说来说去,我国目前说得很热闹的所谓身体写作,基本上只是对从卫慧到木子美等…  相似文献   

2.
我认识一些“名人”和“明星”,他们要为自己的“名”付出很多代价。对他们而言,惶恐无助是常态,寂寞孤独是常态,抑郁失眠也是常态。有时我半夜三更睡得正香,接到名人朋友致电,要求倾吐心事,聊完五块钱的再聊五块钱的,诉不尽的委屈倒不完的苦水。  相似文献   

3.
解构"身体写作"的女权主义颠覆神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应全 《求是学刊》2004,31(4):91-95
不久前,我在网上看见一个年轻女作家写的一篇文章,坚决反对“身体写作”之说,以为那是误解了文学本性的结果。在她看来,“身体写作”显然是指年轻美貌女人的写作,兴趣完全在作家的性别、外貌、年龄上,与作品本身无关,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管作者的性别如何,只看作品的好坏。在我看来,该文作者既误解了文学的本性,也误解了“身体写作”现象本身。我们非常期望世人把质量奉为文学的唯一标准,但遗憾的是文学却很少是纯粹的文本质量问题,文学多半与各种“非文学”因素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身体写作”不是一种不正常的文学现象,而是最正常不过…  相似文献   

4.
王鸿滨 《唐都学刊》2002,18(2):104-106
文章从汉语史的角度 ,分析了复音动词“以为”由“A以为B”到“以A为B”再到“以为AB”发展的轨迹 ,进而得出《春秋左传》中的“以”和“为”合用还未普遍具有动词“认为”义 ,只能看作是“以A为B”的兼语省略式  相似文献   

5.
董春梅 《东西南北》2014,(20):46-47
“这是我唯一能接触外面的地方了,我要是不累,就在窗边站一会,看看外面的世界,我还是希望有好起来的那一天的……”由于患有渐冻症,邢云柱已经很久没有出门了。他左侧颈部的肌肉严重萎缩,不得不靠手支撑着头部。7月末,“冰桶挑战”的活动从北美兴起。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等名人加入,“冰桶挑战”席卷全球。有网友表示遗憾:挑战形式貌似泼水节,慈善活动被日渐娱乐化。  相似文献   

6.
笑话     
沫沫 《东西南北》2010,(6):39-39
恐怖求婚 女:“你打算跟我结婚吗?” 男的沉默. 女:“别以为没人要我,搞火了我马上就在这里找个人嫁了!” 服务员走过来说:“小姐,你把本店的客人都吓跑了。”  相似文献   

7.
最新闻     
《东西南北》2012,(20):4-5
最盲目粉丝 冒牌名人受追捧 为了展现公众对于名人的盲目迷恋程度,21岁的美国大学生布雷特·科恩前不久在纽约时报广场上演了一出“冒充名人恶作剧”。为了令自己拥有“明星气场”,科恩特意雇佣了假冒的贴身保镖和狗仔队记者。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8年春天 ,我在美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 ,一位过去的学生来看我 ,告诉我他准备改专业了 ,要去读企业管理。理由是 ,世界变了 ,“欧洲的专利 ,由美国大公司组织生产 ,部件生产的分工在德国、意大利、墨西哥 ,甚至中国。”他说 ,“多么令人振奋 ,这是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在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相互依存”是一个很时髦的名词 ,对年轻人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仅仅数年之后 ,它又被一个更新的名词取代了。这就是 9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历史的脚步仿佛一下子加快了许多。对许多人来说 ,“全球化”的确使生活的节…  相似文献   

9.
温朝霞 《探求》2006,(4):56-59
晚清杰出的爱国诗人、广东名人黄遵宪诗风独特,其《人境庐诗草》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被誉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对“诗界革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体及其他"南京大屠杀"与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日本研究》2001,(2):69-72
我的朋友摩罗在其思想随笔《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中写道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领袖 ,从而也就有什么样的民族和社会”。他在谈及人民的尊严意识与人道主义倾向时说 ,“他们以自己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历史良知 ,在国家机器与历史要求、民族利益、革命思想之间构成了一种弹性 ,正是这弹性使得新思想、新力量不但未遭毁灭 ,反而勃然发展。“巨人的力量”来自全体人民的人文理想和整个民族的历史良知。《巨人何以成为巨人》的副标题是“读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第一册”。摩罗带给我的反思是 ,“矮子何以成为矮子”、“小人何以成为小人”…  相似文献   

11.
"虚拟社会"与社会学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戚攻 《社会》2001,(2):33-35
当我发表了《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课题》一文后 ,一位同事问道 ,“为什么提‘网络社会’而不是‘信息社会’?”的确 ,作为社会学研究新视野、新课题 ,是以“信息社会”表述更准确 ,还是“网络社会”?或者就用“虚拟社会”来统称?这几个概念 ,哪一个更准确地反映了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对此 ,我试作一点探讨。一、网络的特质当“信息”日益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最主要的资源时(资源生产力) ,现实社会变迁将在三个层面上展开 :一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下人们结成的政治统治关系和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依附关…  相似文献   

12.
王立民 《学术交流》2002,(2):117-119
《诗经·邶风·静女》篇中的“彤管”为何物,历来说法不一。笔者以为“彤管”为石管。第一,“彤”字的本意是红色带有光泽而有毛样纹理的石(玉)。而彤管为红色有光泽和美丽花纹的石(玉)管。第二,古代有赠玉之习俗。第三,从出土文物中有玉管和石管的实物也可证之。第四,从“彤管有炜”句看,只有红色的玉或石经过打磨而发出的光辉才可称得上“盛赤也”。  相似文献   

13.
孙健 《今日辽宁》2014,(11):56-58
“救助贫困母亲”“走进养老院”“城乡手拉手,家庭一帮一”“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9·9爱心助学”……,这是朝阳市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常态的志愿服务内容.在朝阳市众多志愿者队伍中,红十字志愿者队伍是最具影响力、最被市民认可的团队之一.这支队伍,既有坚持志愿服务十余年的下岗职工,也有热衷公益的企业家;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社会名人,也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基层人士;既有教师、医务工作者,也有公司职员、个体经营者.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年龄迥异,却心灵相通,目标一致:我奉献,我快乐!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中“以”和“为”构成的句子,通常称为“以……为”式,这种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有进一步研讨之必要,本文拟对这种句式的各种用法逐一予以训释。有些古汉语著作误将“以为”当作凝固结构,甚至认为是个双音词,这是以现代汉语的习惯随意附会的结果。殊不知“以”和“为”不仅有各自的词性和意义,而且在句中又有各自的语法功能。只不过是将“以宾为宾”变成了“以为宾宾”,或者是把“以宾为宾”省略成“以为宾”而已。例如,“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李将军列传》)“以为广名将”实则是“广为名将”,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到美国一女子怀念在越战中阵亡的丈夫的诗,颇受感动,由此对珍惜夫妻情缘多了一份感悟。这位美国女子写道:记得那一天,我驾驶着你新买的车,而我撞凹了它,我以为你会责怪我,但你没有。/还记得那一次,我拖你去海滩,而你说天会下雨,果然下了,我以为你会说“我告诉过你啦”,但你没有。/你记不记得那一次我在你的新车的毯上吐了满地的草每饼,我以为你会厌恶我,但你没有。/记不记得那一回我忘记告诉你那个舞会是穿礼服的,而你穿牛仔裤到场,我以为你必然责备我,但你没有。/有许多许多事你全部没有做,你容忍我钟爱我保…  相似文献   

16.
《东西南北》2011,(2):64-65
—直以为,从毛阿敏嘴里飘出的应该永远是“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这般悠扬、唯美的旋律,所以很难想象由她说出“我Out了”这句流行语是什么情景。她会在馆子里旁若无人地吃涮羊肉,  相似文献   

17.
蔡崇达 《东西南北》2010,(10):74-74
太多人以为到过厦门就了解了闽南,并简单地认为,闽南就是难懂到有点“异国风情”的闽南语,以及鼓浪屿的华丽别墅。其实,我一直以为鼓浪屿只是闽南的一袭霓裳,泉州才藏着闽南真正的魂灵。  相似文献   

18.
最近仔细阅读了荣新江先生的《敦煌藏经洞的性质及其封闭原因》和方广先生的《敦煌藏 经洞封闭原因之我见》,得到许多启发。正如荣新江先生所说:“藏经洞的封闭问题涉及 到历史 、宗教、美术、语言、文学、考古等各个方面。”在此启迪下,我从心理学、逻辑学等角度 对藏经洞文物作了一些探讨。 我以为,藏经洞文物性质既有荣新江等先生主张的“珍藏”意味,也有方广等先生主张的 “废弃”意味,但其中更多的内涵,似乎应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其理 由简述如下: 当代有许多家庭将孩子使用过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里的教…  相似文献   

19.
谈到鲁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人们就会想起他的著名的“拿来主义”,同时也有人会想起他在“青年必读书”征答中交白卷及在附注中情绪化的议论: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相似文献   

20.
你是我的眼     
杨洋 《东西南北》2012,(15):54-56
陈燕以为导盲犬会为出行带来方便。没想到的是,公交、地铁、超市、商场,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将珍妮拒之门外。“有了它,我的生活更不方便了。”陈燕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