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舆论、集体行为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雪 《探求》2007,46(1):57-61
网络舆论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集体行为。在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网络舆论事件中,网络技术提供了事件发展的最初动力,媒体间的互动协调则强化了特定舆论的力量,使其成为不容忽视的公众舆论并最终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影响。网络舆论的力量既给政府的社会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对现有的社会管理和信息控制模式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辨析"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对"网络舆论"定义进行重新界定,认为网络舆论是社会公众或社会组织机构通过网络对客观社会表达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舆论的全民性与互动性、全球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爆炸性、虚拟性与自行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手机成为舆论的主要载体,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活和政府行政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转型期巨大的舆论压力,政府、媒体和社会应该协同合作,通过加快网络法制化建设的步伐、发挥主流网站的作用、建立社会舆情搜集分析系统、发挥各类舆论领袖的作用等渠道和途径,规范网络舆论,化解因网络舆论而产生的潜在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1):173-175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宣告了微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有麦克风"使得公众舆论空间得到了极大扩展。当高校出现突发事件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会产生独具特色的舆论现象作用,只有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和控制,不断提高相关部门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与技巧,才能消除公众质疑、维持社会秩序。针对微时代高职院校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应注重舆论引导与调控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赵安民  张瑞云 《社科纵横》2012,27(12):10-12
在如今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广泛迅速,舆论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这不得不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深思和警醒.网络舆论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也具有能动的改造和营造作用,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来应对网络舆论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优化舆论环境,为小康社会的建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10):10-12
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表现在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已经内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所蕴含的价值信仰、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无时不在冲击着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规范了人们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了网络舆论能够朝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目标、理论旨趣、价值取向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9):91-95
网络渠道是当前中等收入群体参与舆论输出的主要途径。对安全、民生和发展方面的议题,中等收入群体往往积极参与讨论。然而受情绪驱动的影响,网络舆论并不能总是良性发展。因此,要通过监管体系的建设、疏导体系的构建以及先进技术的使用,实现对中等收入群体网络舆论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11):172-175
建立和保持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是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调查显示理工科大学生有较高的参与网络舆论和网络行为的积极性,但校园网络吸引力不足,校园网络舆论未能发挥其充足的影响力。高校应构建理工科院校完善的校园网络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与引导,规范网络制度建设,增强理工科院校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2012年中国网民用户已突破5亿,新媒体成为人们传递信息、发表言论、生成舆论的重要平台。近两年,"小悦悦事件""、北京特大暴雨事件"等社会热点事件进一步彰显了新媒体对于公共事件网络舆论传播的重要性。新媒体在为受众搭建更广阔舆论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是舆论中的一种,具有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及舆论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但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式,它因媒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场域、范围,有其自身内涵和管理对策。不同之处表现在网络舆论主体间的交互性、匿名性、平等性,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难控性,形成的快捷性、原生性、易变性,影响深远、巨大,但具有非理性、盲目性和弱权威性,而传统媒体舆论更具有理性和权威性,两者趋于合作,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中公民意识的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交流载体和社会联系方式,网络舆论在舆论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在提升了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同时,发布虚假信息、侵权言论以及缺乏理性精神的公民意识缺失问题亦不容忽视.鉴于此,为促进舆论健康发展,应提升公民传媒素养,使之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增强网络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2.
陈相雨 《阅江学刊》2013,(5):95-102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全球风险社会下中国社会结构紧张长期诱发的结果。处在中国社会急剧变迁中的普通网民,不单是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发动主体,更是中国经验最为直接的感知者,因而,从普通网民视角探求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形成的中国逻辑具有合理性。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形成,体现了网民“理性”和“非理性”言论相互交织的特点,在逻辑上具体包括利益表达逻辑、逼迫回应逻辑、群体极化逻辑、抗争动员逻辑以及情感宣泄逻辑等;在治理上,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坚持利益共享、制度表达、公信修复、信息公开、网络盟友、话语引领及真诚沟通等原则,这才是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标本并治之道。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所带来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及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业已成为扩大舆论宣传工作影响的新阵地和新平台。无疑,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然而,网络空间交织着良莠难分的社会思潮、网络信息更是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所以,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网络思潮;同时,要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加强网络谣言治理,如此方能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其中,网络媒体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4.
董烨 《学术交流》2008,(4):190-192
网络舆论可以释放情绪、调和矛盾,起到社会问题"减压阀"的作用;主流舆论的爱憎分明,褒奖了真善美,抨击了假恶丑;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权威话语权的垄断,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但是,它有时鱼目混珠、真假难辨,易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负面效应也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国家、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免遭侵害,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当引导和及时调控:网络媒介从业人员要做到"守土有责",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引导舆论;政府应加大力度,促进网络信息传播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重构网络伦理,建立网络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5.
浅谈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加强舆论引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爱玲 《社科纵横》2002,17(4):75-76
本文论述如何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及其网络媒体的固有特点整合有利资源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高校在重大公共危机应对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舆论观,牢牢把握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此,应加强重大公共危机应对中网络舆论引导着力点问题的研究,做到引导及时、路径通畅、队伍有力,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相似文献   

17.
在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的产生取决于各媒介形态对议题主导权的争夺,而各主体的竞争力与其生态位直接相关,此关联性使生态位理论成为网络舆论分析的合理依据。运用生态位理论分析各媒介种群在话语权的争夺过程中层级关系逐步形成的一般机理,由此建构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的生成机制。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的调控对策主要有:一是调控自媒体的生态位重叠度。二是强化主流网络媒体的优势等级地位。三是发挥媒介种群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权力应该倾听公共舆论,但权力也往往试图控制公共舆论.1930年代的<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作为其时两种类型的公共舆论,就深刻地彰显了公共舆论与权力网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具体地考究了这两份报纸、两个专栏与国共两党的关系亲疏,这种亲疏如何内在地塑造公共舆论的价值立场与话语方式,公共舆论与政治权力发生冲突以及冲突之解决的过程如何细致地体现了舆论与权力的悖论关系,进而讨论中国式公共舆论的独特性格与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9.
论美国智库舆论影响力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智库通过专家知识与舆论权力的高度结合,构成了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和全人类未来的重要舆论力星。本文从跨学科视角,提出"公共政策舆论场"概念和理论框架,分析大众传媒、利益集团、公众舆论在"公共政策舆论场"中所处的不同舆论地位和角色,从而明晰美国智库舆论影响力的形成机制及其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0.
如何利用政务微博及时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化解公众情绪,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及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要提高各级党政干部运用政务微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的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抢抓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