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是中国女权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女权运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探讨了当时的女子教育、经济和婚姻问题。值五四运动78周年之际,发表此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2.
一、历史的展开及现实的迫切性 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农业规模经营”一词,在我看来,大体与6O年代日本的“农业构造改善”一词相当。但作为政策用语,则各有其特定的内涵。 农业中以家庭经营为主,50年代户均耕地面积在1公顷左右,这些,日本和中国十分近似。日本搞农业规模经营,比中国要早,但收到成效,则是近二三十年的事。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早婚原因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婚,系指不到法定婚龄而事实上的同居行为。我国新《婚姻法》明文规定:婚姻年龄男子不得早于22周岁,女子不得早于20周岁。凡男子早于22周岁,女子早于20周岁而结婚的,均属早婚。早婚现象作为中国传统的婚俗,在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由于国家政策法令的干预,大有收敛。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者大量引入西方“市政建设”思想并对中国城市发展进行了思考。在北京政治地位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学界对北京城市发展的讨论包括了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结构以及城市管理等内容,一些观念和结论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社会,夫妇间的性关系很少与婚姻发生冲突,因为性与婚姻具有同样的社会价值,婚姻为了传宗接代,而性作为生殖的工具,也努力实现婚姻之目标,与婚姻相容共处。只有在不育的特例下,性才可能与婚姻分离,但历史上女子由于不育而被休的并不多见,因为无子被出还有其他附带条件,如《唐律》规定,妻子必须在50岁以上无子才可被出,即妻子不到绝育期是不能以无子为由被休的,而很少有男子到了50岁以上还萌发离异念头的,况且纳妾也可补救其无子的缺陷。另外,对妻子来讲,性不仅是生儿育女的工具,也是供丈夫泄欲享乐的手段。由于女性无经济来源和独立人格而依附于丈夫,加上受“女子无性便是德”的因袭规范的束缚,长期以来在性关系上为丈夫所支配、所降服,以至对性反应的被动、顺从和淡漠成了她们的动力定型,即使认为自己是在受罪,  相似文献   

6.
同居作为年轻男女开始住在一起的经验,正在取代着婚姻的神圣誓盟。美国90年代最终走上红地毯去举行婚姻庆典的新娘,有一半已经与男朋友同居过了。在美国“离婚爆炸”年代(70年代)里出生的孩子,今天已到达结婚年龄。他们认为,同居是一种好办法,它既可提供婚姻的...  相似文献   

7.
但凡做了情人的女子,内心都有过"升级"为妻子的想法,除非,她对他另有所图而并非真的爱他。由情人变成妻子的过程,可以想象,那一定是荆棘丛生、刀光剑影的,可是终于入室成功之后,当初的情人,如今的妻子,真的会获得期许中的幸福吗?据有关部门统计,如今中国的离婚率还是处于一个上扬的趋势,而且离婚以后与婚外情人组成的婚姻,离婚率居然是普通婚姻的30倍。当情人变成妻子,拥有一个幸福婚姻的概率似乎更低。人们总是对自己渴慕而尚未得到的东西充满美好的幻想,但是当洗尽铅华之后才发现,其实,一切不过如此。  相似文献   

8.
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人类便开始了爱情的游戏和婚姻的延续,而男大女小则构成了男女婚姻的基调,一曲“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唱红了少男少女那浮躁的心,世人认准了这样一个理:婚姻就该是由“哥哥”和“妹妹”组成。可似乎是一夜之间,都市婚姻女大男小式正在悄然兴起,坐在“船头”的越来越多是“姐姐”而不是“妹妹”了。据天津市婚姻服务中心94年登记结果显示,女方要找对象比自己年豁小的占女子登记数的28%,而男方要找“姐姐”的则占36%。来自南方某婚姻中心的报告称:现时年轻人结婚,“姐姐”和“弟弟”组合成的  相似文献   

9.
杨洁 《浙江学刊》2001,(6):115-119
中国女子接受现代教育的最初形式是女子学校,它首先由西方移植而来,并自沿海向内地扩展.上海作为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国女子学校的最早生长地.教会女学首先出现在上海等通商口岸;中国自办的女子学校也由上海发源;上海还是中国女子走向职业教育的起点.在中国女子教育的早期发展中,上海女子教育观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从上海女子学校的早期发展可知中国现代女子教育的起步得益于西方教会在华教育活动,但其发展经历了从西方化向本土化、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建立在中国社会观念的自身改造之上,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和民众才是女子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0.
新感觉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兴起于我国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它的渊源来自日本。刘呐鸥是最早将这个文学流派介绍进中国的作家,穆时英后来居上,把这个学派的创作推向高峰阶段,新感觉派从题材到技巧都有鲜明的创造性。他们把视野对准现代化的都市,通过意识流、电影蒙太奇的镜头剪接切换,运用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手法,把现代化大都市的声、光\色、影,乃至在大都市快节奏中生活的人们的浮躁心态和各色的欲望,比较传神地渲染和烘托了出来。这是我国原有的各个文学流派都尚未能达到的。因此,新感觉派从某种角度看,它又是一种新颖、独特的都市文学。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历史上,堪称为一个重要的有特色的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11.
正鲁迅对中国文艺的影响,除了文学,最大的莫过于版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不遗余力地推介外国优秀版画作品,支持中国新兴版画创作,在左翼美术运动中树立起一面威风凛凛的旗帜,以艺术的精神鼓舞人心,医治国人的心灵。对鲁迅与中国新兴版画的关系,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形容: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版画的母亲。大力倡导版画,中国古已有之,但所谓新兴版画,特指借鉴于西方美术的现代版画。  相似文献   

12.
余洋 《社会》2000,(10)
●城乡婚姻差别已十分明显。从初婚年龄看 ,从50年代到90年代 ,城市初婚年龄有明显上升 ,而农村只有较小的上升 ;另外 ,从上升的最高岁数看 ,农村很快就稳定在一个年龄段上 ,不再继续上升 ,城市则始终处于上升的趋势中 ,而且90年代有了更加明显的上升 ;从认识途径变化看 ,城市的个人婚姻特征较农村明显 ;从决定方式看 ,农村中父母参与的比例仍然高于城市。可见 ,在农村家族婚姻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产生这些差别的重要因素是生产方式的差别。在相同的生产方式下 ,婚姻制度还受到经济环境条件的限制 (李东山《城乡婚姻比较》 ,载于《社…  相似文献   

13.
祈年 《浙江学刊》2007,1(5):12-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从五十年代起苏联哲学中也出现了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强大思潮,但这并不等于说苏联已经实现了"文艺复兴",培育出了作为主体的个人。实际上,在苏联,人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缺少作为主体的个人是苏联文化和苏联哲学的重要不足,它深刻影响了苏联和今日俄罗斯的社会发展。中国的经验表明,作为主体的个人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培育出来。  相似文献   

14.
芥川龙之介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位置,而且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1921年被鲁迅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二三十年代形成第一次译介高潮,改革开放以后又掀起第二次译介高潮。多次翻译不仅确立了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经典地位,也反映了中国译者和读者期待视野的不断变化和审美层次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手语 《东西南北》2009,(5):12-12
在这个城市里,我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虽然容貌智商皆属中等,可这并不妨碍我有着上等的梦想。我渴望有爱情的婚姻、有亲情的家庭,我想要尘世间的一切温暖。当初,老妈又叹又笑:做人不要太贪心,你表姐也算是个人尖了,过得怎么样呢?提起表姐,我不禁黯然:那么一个千伶百俐的女子,偏偏婆媳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6.
王永红 《探求》2005,(Z1):72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最近一轮现代化就强烈地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记,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之门,创立了独特的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江泽民同志的现代化思想则是在继承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在系统总结世界各种现代化理论和模式的经验教训前提下,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 90年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回顾。文章首先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由来 ,认为它在西方是有根的 ,即西方社会发展已越过现代化的极限 ,产生了哲学意义上的虚无感 ,终而走向解构 ;而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在现象上相似于西方 ,实质上却是无根的 ,这是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建构中心所决定的。因此 ,所谓“后现代主义”话题终于在 90年代中后期演变为“人文精神”话题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当代中国必须解决一系列的政治理论与实践问题,推进政治发展,加速中国政治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限于篇幅,笔者仅简述能够适用于中国政治实际情况的有关政治现代化的诸理论,然后,就中国政治现代化在目前的性质、进展状况及今后的趋势谈点个人的看法。1  1.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于本世纪50年代萌芽、60年代开始、70年代趋于系统化的政治发展论,虽然因其作为文化、种族的西方中心主义而受到猛烈批判,但是,在研究及概括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现象方面,还是一套比较有力的理论工具。为探索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宝芳 《社科纵横》2011,26(5):115-116,122
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婚配呈现出几个典型特征:盛行同类联姻,主要在本阶级内通婚;结婚较晚,初婚年龄较大;很多人终身不结婚,独身率高,出现"过剩女子"现象。这种婚配状况是这一阶级独特的婚姻观念和社会处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婚姻调查是旧中国社会学的社会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婚姻调查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婚俗调查,一类是婚姻问题的调查。前者偏重于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婚姻风俗的发生、发展、演变和功能,探究其根源,因而与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有密切的关系;后者偏重于研究婚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婚姻行为和社会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群众在婚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心理。本文想探讨的是后一类调查的初始。自西方社会学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后,社会学的社会调查在中国也逐渐发展起来。李景汉先生在其《中国社会调查运动》一文(写于1927年5月1日,发表于《社会学界》第一卷,1927年6月出版)中谈到:“中国近来有了社会调查是受了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