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霍建波  黄镇 《社科纵横》2010,25(8):98-100
本文选取苏轼具有代表性的隐逸词来分析其隐逸思想的发展历程,并对苏轼隐逸思想和宋代隐逸文化做了分析。文章阐述了苏轼"以儒治世、以佛静心、以道修身"的思想特点,说明宋代隐逸文化已经内化为人的心理需求,宋代文人更看重人内心的解脱与超越,这是对前代隐逸思想的继承和突破。  相似文献   

2.
李红春  陈炎 《求是学刊》2002,29(5):92-98
在儒、释、道三教发生裂变的中唐时代 ,中唐诗歌在美学面貌上表现得异常丰富、复杂。此时的诗人在较为自觉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 ,逐渐形成了相对明晰的美学流派。在众多的流派之中 ,择其大端可分为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浅切派”、以韩愈和孟郊为代表的“险怪派”、以刘长卿和韦应物为代表的“隐逸派”等三支。从文化资源上看 ,这三种美学倾向显然分别与儒、释、道三教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两宋之际名臣李纲与佛教的关系较少为人关注,其实,李纲有很深的佛教信仰和佛学修为,大乘佛教"真心"思想对其个人生活和文艺观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李纲以"一心"融通三教,主张文道一如,强调发于心性的"养气"说,推重诗文中融通儒释的君子品格,突出心悟、 重视自我等一系列文艺主张,均建立在对"真心"的深刻体察上,其本人可谓大乘佛教心性论影响宋代文人的典型.通过"真心"思想与李纲之间关系的探讨,亦有助于全面考察李纲的哲学和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4.
宋代文学的雅俗变化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乔彬 《求是学刊》2006,33(4):99-104
宋代文学以雅为尚,与“雅儒”精神相关。“雅”的内涵包括语言的雅洁,作品政治内涵的“正”,具有特殊的民族意义。宋代文学在以雅为宗的同时,又呈雅俗结合的变化,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市民文化消费促使了俗文学的发展;其接受效应影响了雅文学作者的创作思想,使之转向了雅俗结合。宋代文人既能接受俗文学,又有意于改造传统雅文学,努力探讨雅俗结合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散文叙述了传统文人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模式,刻画出一个具有传统意义的士大夫式的文人散文形象,体现出儒、道、释三位一体的文人文化人格。其文化人格是由孔孟的“君子”道德人格及道释消解洒脱而获得心灵自由的心理人格结构而成,由此构成了梁实秋散文的审美取向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背后,有一个在文化整体系统中起着核心利主导作用的东西,即中国古代的三种哲学文化———儒、道、释;它们以其培植的民族情感方式,影响了中国文人,并进而影响了古代诗歌的情感表现方式,导致了中国古代诗歌在哲学义理和审美体验上的高度统一这一极为本质的特征,从而使中国古代诗歌带着与生俱来的或儒或道或释的文化特征。因而,可以明确地说,中国古代诗歌就是在这三种哲学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三类不同的审美趣味。是故,以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视角,亦可将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儒、道、释三家———当然,此处仅就文人诗而言。  相似文献   

7.
彭琦 《浙江学刊》2002,(5):93-97
帝王对宗教的态度 ,是政教关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上 ,南宋孝宗是个有名的尊崇佛教的皇帝 ,但对于宋孝宗如何尊崇佛教 ,较少有人作专门地、深入地分析研究 ,致使有关的认识停留在较浅的水平。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孝宗尊崇佛教的言论 ,通过他同佛教徒的交往 ,揭示宋孝宗的内心世界 ,揭示宋孝宗尊崇佛教的特征和实质 ,从一个侧面揭示宋代皇权同儒、释、道三教的关系及形成的格局 ,以推动宋代政教关系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传统雅乐包括诗、乐、舞等,其核心是以郊庙歌辞为中心的庙堂文学,与古代帝王祭祀天地鬼神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变雅"本属于<诗经>学史上与"正雅"相对的重要术语,是正统雅乐的自我更新机制,在庙堂文学创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体现为郑声入雅、清乐入雅、胡音入雅以及三教入雅.郑声入雅体现为民间俗乐进入雅乐表演体系,时间为春秋战国至汉代;清乐入雅时间为汉魏南朝;胡音入雅则从汉代开始,经历北朝,迄于唐代而臻干大盛;正因为吸收了民间俗乐、胡部音乐及道曲、佛曲等音乐文学的要素,促使庙堂雅乐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发生了诸多新变.三教入雅指东汉以来儒、道、释三教对庙堂雅乐的深刻影响.而历代帝王频繁的宗教活动,也是"变雅"经常发生的原因,凡此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庙堂雅乐本身的生命张力.  相似文献   

9.
崔炼农 《唐都学刊》2001,17(4):51-55
宋代社会,三教合一的影响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它直接深入文人文化心理素质层,对文人心胸涵养、思维模式的扩展和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审美主体意识的强化,审美执著的破除,审美域限进一步扩大,美的本质得到深入的发掘,导致审美形式创造的充分自觉及其有效的灵活性把握。同时因心性修养削平情感的高峰,重理节情的体貌,沉稳平淡的意境,标志着审美情趣的翻新。宋代文学在此基础上得以灿烂辉煌,盛极而变。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文学领域,重视文化对文学影响的层次性问题,辩证地历史地把握其过程,作深入细致的动态研究,进而提出创作主体心理结构问题以及文化影响文学的美学中介问题,对当前文学史研究观念的调整、视角的更新、思路的开拓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8,(5):83-86
大慧宗杲是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据《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嘉泰普灯录》等佛教史料,对宗杲及其嗣法弟子竹原宗元、能仁祖元所主张的"看话头"禅法的独特性进行细致分析,探讨"看话禅"的内在生命力,其蕴含的生活智慧,还原宋代儒、释、道三教融摄的学术潮流,归纳"看话头"禅法对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代文学精神与理学最基本的一致和相类就是文道合一和尚理轻情。道代表了宋代士人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和自我人格的确认 ;而推崇理性则是宋人在把握世界方式上对唐人的最大超越 ,它们显示了社会向近代发展、自然科学日益发达形势下文化的成熟和嬗变 ,无疑属于一种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和问题。由于此两点原因 ,宋代的文学精神便呈现出与前代明显不同的风貌与特色  相似文献   

12.
日本平安时代文人将庄子思想理解为相对论与命运观,乐于接受其影响,从而使文学中酿出—种超然物外的情绪。吸收了宋代哲学新知识的日本中世初期禅僧接受庄子思想后,虎关师炼认为,庄子以“自然”为德,以德为道,从而在日本的庄子接受史上拓出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3.
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宝良 《浙江学刊》2002,(2):153-159
明代儒、佛、道三教合流,是以儒家学者为中心,并由众多名僧、方士参与其间,互相交游,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明儒三教合一之论,及其来自佛、道人士的回应,以阐明这种观念对晚明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在明代士人和民间生活层面所烙下的种种印记。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主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建 《学术交流》2003,(7):143-146
对《西游记》主旨的理解应包含这样三层涵义 :一是《西游记》认为现实社会———南赡部洲充满邪杀 ,需要加以改造。二是释、道、儒各有其优劣之处 ,三者应当结合 ,应该以佛为核心 ,以儒为基础 ,以道为辅助。三是在人们向善求道的过程中 ,必须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合 ,神、心、情、性、意相互协调 ,个人修炼和社会督促结合 ,宗教和皇权制度结合才能够取得改造社会的良好效果。作者在《西游记》中描绘了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形式 ,就是以皇权等级为社会制度 ,以佛、道、儒综合的“大道”为思想基础 ,每个人都修身养性 ,从而克服多灾多难的社会弊端———这就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良苦用心和全部意旨。  相似文献   

15.
宋濂的佛教观李道进宋濂是明初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由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就学术思潮而言,是一个儒学心学化,儒、道、释三教合流的时代,因此,他对释氏思想的关注也是相当深切的,自称至壮龄潜心内典,三间大藏,可谓佛书无所不览,研究颇为深切。我们从他留传下来的...  相似文献   

16.
在儒、释、道三教并举、多元思想竞彩纷呈的盛唐文化氛围中,王维诗文中流露出的思想也是纷繁复杂的。但其中依然有一根主线,这就是始于儒之“兼达”,动摇于出入间而终于儒之“兼达”。作于晚年的《与魏居士书》正为我们展示了诗人是怎样将多元思想“为我所用”地融为一体的。《与魏居士书》旨在劝魏居士出仕。但其劝说的理由却并不限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用世精神,而是旁涉释道,并归结于主观的适意与否的范畴。这从全篇的行文可窥见一斑。文章从居士的家世、身世、德操诸方面入手劝导魏居士,并显之于功名利禄:“禄及其室…  相似文献   

17.
祆教是粟特地区的本土宗教,并在汉唐时期随着入华粟特人的东迁而传入中国。祆教传入中国后,在主要以儒、释、道三教以及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中国化:对儒家从孝道、仁爱、诚信、妇德、忠君事主思想的吸取到六经、礼教谙熟,并参加科举,为将为官;对佛教是从生死轮回思想等教义的接纳;在描绘祆教神祇时考虑了道教老子的形象,同时对道教的清静无为、寄情山水也充满向往;对汉地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也有所吸纳。在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祆教中国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国化后祆教逐渐被同化,并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18.
唐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713—756)秉承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力图化解宗教冲突,营造多元、和谐的文化氛围,发挥儒、释、道"三教"的社会功能。为此,他先后对"儒教"的《孝经》、道教的《道德经》和佛教的《金刚经》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这种做法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世亮 《社科纵横》2011,26(5):90-91
颜师古的《玄言新记明老部》在经典诠释方面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他将《老子》八十一章看作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通过精炼的语言提点和勾勒出了《老子》一书的逻辑层次和结构体系,透显出了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玄言新记明老部》受到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合流互补思想氛围的影响,其批判、吸收、融合儒释资源的特色也很明显,在此基础之上体现出了较为清晰的道教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王立教授从事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多年,用力甚勤,且不断进行创新推进式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洋洋40万言,即其力作之一。综观全书,有以下几大特点。一、选题价值大,学术品位高。主题学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理论,它主张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寻找作者对世界态度的同异。而该书则主要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别文学的角度,应用主题学理论来观照中国文人文学。事实上它是一种跨文体、跨时代的通题研究,融汇近些年来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多种较新的理论,综合海内外宏观研究的较新成果,将主题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