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市民社会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文化社会三个阶段,哈贝马斯在市民社会理论第三阶段即文化社会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公共领域理论。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是国家权力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缓冲地带,其核心诉求是通过观念和文化的力量对抗政治权力,用观念启蒙来影响公众和政治权力持有者,不断发扬和扩大民主。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对于规范政治权力、促进后发国家理解现代性问题、启示人类解放的途径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有三个构成要素,即公众、"公共意见"或"公众舆论"、公众媒介和公共场所;有四种类型,即代表型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自由主义模式)、平民公共领域以及公共领域的福利国家大众民主模式.公共领域既是17-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中的历史实在,更是一种理想模式,是哈贝马斯用于进行社会批判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描绘为与政治系统、生活世界和市民社会依次对应的"共振板"、"交往网络"和"围墙内空间"。公共领域发生作用的基本方式是察觉和影响。在一定的宪法和法律框架下,公共领域与政治系统处于静止的(相对的)平衡状态;相反,当宪法和法律出现危机时,公共领域中的权威性结构便被激发、震荡起来,于是事实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张力的平衡被打破,它在同政治系统的斗争中捍卫、扩张自己的权益,并且开始对平时习焉不察的宪法体系进行重新诠释和重构。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描绘为与政治系统、生活世界和市民社会依次对应的共振板、交往网络和围墙内空间。公共领域发生作用的基本方式是察觉和影响。在一定的宪法和法律框架下,公共领域与政治系统处于静止的(相对的)平衡状态;相反,当宪法和法律出现危机时,公共领域中的权威性结构便被激发、震荡起来,于是事实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张力的平衡被打破,它在同政治系统的斗争中捍卫、扩张自己的权益,并且开始对平时习焉不察的宪法体系进行重新诠释和重构。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理想的公共领域就是“市民阶级的公共领域”,或自由主义模式的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哈贝马斯详尽分析了市民阶级公共领域获得政治功能的历史进程,并据此论述了市民阶级公共领域之政治功能所具有的实践意义它保证理性地解决政治问题,而不再诉诸赤裸裸的暴力,以社会交往的理性化促成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的理性化;它赋予市民社会自我调节机制以规范化了的地位,并以自身坚持的公共性原则,成就了一种适合市民社会需要的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从历史学和哲学—社会学两个角度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起源作出了解释。从历史学角度看,哈贝马斯分析了从希腊—罗马公共领域经中世纪代表型公共领域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生成史;从哲学—社会学角度,哈贝马斯力图揭示公共领域的私人主体性之心理基础:市民小家庭对“人性”的心理学经验。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公共领域"一词,并指出了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公共关系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明确表示大众传媒和公共关系的发展挤压甚至侵占了公共领域的空间。哈贝马斯的推论适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现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到了21世纪这样一个网络大领风骚的时代,公共领域不是转型了,而是回归了。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是当今西方知识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及转型进行了研究。抛开哈氏“公共领域”的资本主义语境来探讨中国如何构建自己的公共领域,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剔除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中"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具体内容,把它抽象为普遍适用的"真理",然后类推网络公共领域的涵义、特征和作用,是对哈贝马斯理论的过度依赖和简单套用。深化对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需透过网络回到现实生活中,对其所指对象、内外部边界做出明确的区分。客观认识网络公共领域特征的复杂性,既肯定其优点,也不否认其不足。尤其是应从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参与功能,批判、抗争的方式虽必不可少,但不是也不应成为最主要的形式,合作性参与及其转化形式才代表网络政治参与的趋势和方向,也才能真正充分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和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自由、开放交互等非政治化特征是现代社会亟需却难于实现的;而虚拟现实技术是在信息意义上对实体属性的实现,为现实公共领域提供了虚拟论域平台,人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而充分进行的自由和交流性正是哈氏公共领域的本质特征;在此意义上,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哈氏公共领域的重建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从批判理论中发展出“公共领域”概念,以其公共领域理论为中心,并用生活世界殖民化、市民社会、交往理性等理论回应了传媒批判理论的工具理性批判路向;传媒批判理论主要着力于传媒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消费文化批判,其基础的错位导致与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紧张,而且对传媒行为的研究很乏力;而“公共领域”理论却为传媒批判理论注入了从批判到建设的新内涵,促成了传媒批判理论从破到立的转向,交往理性成为传媒批判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以看作是对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交往行为为何合理?交往行为如何合理?交往行为为何被扭曲?交往行为在现代如何合理实现?依托交往合理性概念,哈贝马斯建构了交往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3.
自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这一概念以来,此一术语已成为中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理论架构。对哈氏这一概念的运用,尽管可超越这一概念所产生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但不能脱离其核心内涵,即公共领域构成的四个"要件":必须以市民社会的形成为其存在条件;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关心普遍利益的公众;必须形成具有批判性的公共舆论;必须具有公共媒介和公共场所。根据这一标准,将"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用于对当代中国网络空间的分析时,可认为网络空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只是一种"准公共领域"。从"准公共领域"迈向"公共领域"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同时也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与市民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性个体主体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民社会受资本逻辑的支配,成为私人利益的战场,从而使得现代性走向了自我悖反;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诞生揭示了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公共领域追寻公共性,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以及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个体之间通过自由沟通以形成理解、或通过商谈以达成妥协的机制或制度化渠道。公共领域可以调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公共领域理论作为分析中国社会和舆论现象的常用工具,引发了我们对理论使用方式的反思。阿伦特理论中对人的主体性的重新确立、反思和批判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极权主义起源、提出解决现代代议制民主困境的方案这三点共同形成了最初孕育公共领域理论的支架。哈贝马斯在阿伦特基础上建立起的公共领域理论则承载了更多现代社会的因素,既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大众民主的可操作性,又力图在制度层面取得突破。不过,在以当代中国的社会脉络和问题导向为中心而大胆使用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理论的同时,既要注重概念背后历史内容的探讨,又要警惕被单一框架的先见束缚住思维。应通过建立有实践内涵的话语空间将个人、社会与国家勾连起来,完成对公共领域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理论的核心是政治公共领域。资产阶级政治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与转型都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与政治形态:催生现代政治的土壤——公众阶层;促进西方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但公共领域理论也因其过于理想化而遭遇难以克服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