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劳动与休闲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的发展,实质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劳动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日益增多的自由时间,从而使人有可能通过休闲,在更高意义上获得发展.在当代中国,人的劳动推动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人们通过劳动与休闲实现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可能.必须重振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重视休闲的人学价值,充分利用自由时间,努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和需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产品、劳动、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异化,形成了自己的资本批判逻辑;鲍德里亚则在《生产之镜》中力图用象征交换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劳动概念及其分析方法,重构一种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在解构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意歪曲,其资本批判理论只有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1):123-130
不是诉诸于抽象的人性来解释人,而是从劳动的维度来揭示人的“斯芬克斯之谜”,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之所以能够避免重蹈在他之前的哲学家们陷入到“对抽象的人的崇拜”的覆辙,实现了人学研究的重大转向,是因为他首先确认了劳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然后科学地揭示了人通过这种能动的实践活动自我生成的历史过程。既然劳动对于人的自我生成具有本体性意蕴,那么,对劳动进行奴役也就意味着奴役了人本身,因此,把劳动从私有财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必然是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通过科学的劳动概念来考察人自身和人类历史的诞生与发展过程,马克思最终揭示了人的自身之谜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之谜,创立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而使人学和历史学首次成为科学。  相似文献   

4.
劳动和休闲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种合规律性范式.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劳动居于基础和本源地位,休闲一直处于隐喻的理论无意识状态.劳动与休闲的关系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劳动也是异化的休闲--劳动与休闲相对立;共产主义社会自由的劳动同时是自主的休闲--劳动与休闲直接同一.  相似文献   

5.
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是英国肯特大学哲学教授、当代英美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对于当下的这场金融危机,塞耶斯指出,美国、英国及其他许多国家都是依靠政府的广泛干预,金融系统才得以免遭崩溃;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都骤然跌落,这些都足以说明,资本主义正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如何批判地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我国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本身或人的内心世界的研究,为我们开展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本文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修正"和"补充",强调了马克思哲学的人学内核,提出了新时期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科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张雪飞 《理论界》2009,(1):28-29
本文探讨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人学形成中的地位;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对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了丰富的人学思想,无论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本质的探讨,还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追问,都是马克思对人的生存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成为人"是休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学所追寻的终极目标。休闲的人学内蕴主要体现在休闲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三个维度。休闲的人学价值主要彰显在:休闲是人类生存过程中身心健康的需要,休闲体现了人的情感的需要,休闲是塑造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需要,休闲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和生命价值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主要包括自由时间思想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它立足于双重现实社会生活基础之上,即劳动生活和休闲生活。自由时间思想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主要特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关键所在。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为人类社会构建了一个探索终极价值理念的意义世界。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休闲思想。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创造性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全面审视和考察人,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王夫之《思问录·内篇》文本为主要依托,阐发其人性论思想。王夫之人性论的逻辑起点.是从肯定天道运行的“继善成性”论出发,进而论及性体诚而实有、性具节文条理、性日生日成.在此基础上承孟子的性善说、融孔子性与习的思想构建其人性论体系。其人性论的逻辑终点则是肯定受大公之理所凝之“我”,“我”的挺立从而能主持天地、崇德广业,以人文化成天下。  相似文献   

12.
关于基因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克隆技术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核心的当代生物技术革命展示了21世纪社会发展走向,也掀起了对人类本质或人性的再次追问和争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层面的揭示对于这场基因工程引起的大讨论具有重大意义.基因所决定的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可能的人","可能的人"必须经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并在此过程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满足了其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需要后,才能转变为"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3.
人体器官移植的物权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留给人们在其框架中探讨人体器官移植问题的余地.供体权利人同意器官移植之后,器官脱离供体之前,拟摘取之器官存有双重法律属性:其一为人格权之保护对象;其二为器官移植合同的标的物.后一属性强于前一属性.器官脱离供体之后到植入受体之前,仅具物的属性.器官植入受体之后,该器官只属于受体人格权的保护对象,不再具有物的属性.作为物而存在的人体器官属于动产、限制流通物、特定物.物权法的总则、所有权、占有三部分的相关条文可以适用于人体器官移植行为.  相似文献   

14.
<传道书>作为圣经智慧文学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出所罗门智慧的解构特点.如果说<箴言>和<雅歌>结合神的启示智慧和外邦人智慧,构造了普世的人生智慧,那么<传道书>则用神的启示智慧解构了人生智慧.<传道书>的主题是,质疑人生智慧和努力的价值,指出世界和历史都处于永恒循环之中,得出悲观、失望的结论.然而,它仍然坚持神的启示智慧高于外邦人的智慧,既认识到外邦人智慧必不可少,又意识到其有限性,从而达到了坚定以色列人的启示智慧和信念之目的,为新约时代彻底解构和完全超越外邦人智慧作了必要准备和铺垫.  相似文献   

15.
人权价值是宪法的目的价值、核心价值,这决定了刑法目的是保护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基本人权。目前,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存在片面理解人权、忽视人权甚至侵犯人权等问题,破解问题之通途在于,建立保护与保障统一,情、理、法融合及以罪过原则为本的人权刑法解释观。目的解释作为这种解释观的根本方法,寓于法理与情理、规范与事实的类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人类行为解读:韦伯与哈贝马斯的社会行动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行为的研究是一个学科或理论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至今为止,人类已经形成多个学科关于人类行为的重要研究成果。关于人类行为的探索也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也是社会学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社会学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和哈贝马斯的社会行动理论之中,本文拟就此展开理论归结和比较分析,探讨二者对人类行为的社会学研究思路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人"之维--对人类新文明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人的存在形态则由“道德人”过渡到“经济人” ;当下正向生态文明转移 ,“生态人”作为新型文明主体承担者 ,正以其特有的精神气质推动着当代人的生存方式的革命变革 ,实现对人的重新塑造 ,从而表征、创造和建设着新文明。  相似文献   

18.
吴丽兵  崔华前 《学术界》2007,1(6):150-153
先秦时期的人性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习论和性"自为"论等,持有这些人性论的先秦思想家虽然思想观点各不相同,却都无一例外地高度关注德教,并从自己的人性论出发,对德教进行了深入阐证.  相似文献   

19.
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需对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展开必要的批判性反思.就其性质而言,与其说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是制定法解释的方法,毋宁说它们是制定法续造的方法或法律类推的方法.就其操作功能而言,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尚需依赖其他实质性或权威性论据的支持,因而并不能称其为相对独立的"解释"方法.必须谨防法律适用者打着"解释"的旗号,错误扩张或限缩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扭曲、破坏法律."公鸡啄眼案"和"非法占用农地案"就反映了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之误用.  相似文献   

20.
学界通常把《荀子·礼论》中"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句解读为从正反两个方面重复表达一个意思,即所欲之物不能超过现存之物。按照这种解读,荀子的主旨是把欲望限制在现有财物的范围之内。这种解读既不符合荀子原句的表述,也不符合荀子哲学的宗旨。实际上,这两句是说人的欲望不必受现有物资的限制,欲望的满足不应耗尽物资供应。在荀子看来,通过礼的有效节制,欲望的增长可以促进物资的生产,物资的供应可以满足欲望。如此,则"物"与"欲"互相扶持而双双增长,即"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