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N+V着+A"内部结构关系很复杂,存在几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已有的研究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程度的关注,但以往对"N+V着+A"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其中组成部分"V着+A"的研究。文章对前人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已经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句法和语用角度分析了"V—N"与"用N V"格式,探讨了它们的差异和区别。现代汉语中类似于"踢—脚"、"切—刀"的"V—N"格式可以转化为"用脚踢(—下)"、"用刀切(—下)"的"用N V"的格式。但是这种转换是单项的,两者存在许多相异之处:格式对句法成分、相关句式都有特定要求;语用上存在着工具义隐现与否、语体风格的差异以及有无焦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系统功能句法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V+to+V"结构中两个动词的关系。本文区分了四类"V+to+V"结构,并就动词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的分析从形式入手,但研究的重点在于语义和功能。本文也探讨了动词词组与过程类型体现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系统功能句法的角度分析英语中“N+to+V”结构中的动词与名词的关系。本文主要区分了四类“N+to+V”结构,并就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从形式入手分析,但研究的重点在于语义和功能,同时也探讨了名词词组以及小句复合体小句间关系等问题,并再次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指导语言学习与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同形异义的情况,这给外国学生学习和运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由美国语言学家海里斯提出的变换在中国被学者广泛应用于汉语语法的分析当中,能够有效地分化歧义结构、揭示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等。因此,可以将变换分析的方法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通过变换让学生掌握同形格式的不同意义或用法。本文以虚词"跟"在"N1+跟+N2+V+(NP)"格式中的用法为例,通过变换,分析"跟"字在这一结构中的三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6.
以"上"和"下"在"V+上/下+N"格式中出现的有关不对称和对称的一个具体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形式不对称、形式对称但意义不对称、形式和意义均对称等现象展开研究,运用"视角"、"凸显"等概念,从语言要素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为"V+上/下+N"格式中"上"、"下"出现的不对称与对称性提出了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行为完成时间是俄语简单句中动词谓语与时间状语之间的一种时间关系。这种时间关系主要通过由静词性组合与动词构成的结构来体现。本文介绍了表示行为完成时间意义的结构“зA +N4+V”、“B +N4+V” ,对结构的组成要素从语义和语法上做了分析 ,并对两个结构的异同之处及不同使用场合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对Wisniewiski的二元处理概念合成理论进行了介绍并运用,分析了"N1+N2"偏正式结构的认知机制,阐释了关系联结和特征映射处理机制是作用于该结构概念重新整合的重要机制。同时,进一步地从概念合成的角度阐释了汉语"N1+N2"偏正结构的相关歧义理解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语法领域语义平面角度,对典型式兼语句"N1+V1+N2+V2"的第一个动词V1从语义类型,即祈使意义、认定意义、情态意义、协同意义、导致意义、交接意义和存在有无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从语义价的角度,对V1的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作为二价动词,V1主要表示及物动作、性质和部分感估意义。作为三价动词,V1是动作动词,连接三个强制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N+N复合词在英汉语言中是一个常见的构词现象,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从单纯的语义学角度转向了认知语义学。文章根据Benczes提出的基于概念隐喻或概念转喻或基于两者而创建的N+N英语复合词,对英汉的N+N复合词作了对比,说明了汉语N+N复合词中的修饰成分或凸显成分同样存在着隐喻或转喻,也说明了人们的认知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句法和语用角度分析了"V—N"与"用N V"格式,探讨了它们的差异和区别。现代汉语中类似于"踢—脚"、"切—刀"的"V—N"格式可以转化为"用脚踢(—下)"、"用刀切(—下)"的"用N V"的格式。但是这种转换是单项的,两者存在许多相异之处:格式对句法成分、相关句式都有特定要求;语用上存在着工具义隐现与否、语体风格的差异以及有无焦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吴语中,完全重叠的动词附带单个形容词作补语可组成"Vv+A"结构。它与"V+Ap"(含"V+AABB"式)同属现代汉语动补结构"动+形"的分支类别,具有显著的韵律标记和韵律支点。比较而言,"Vv+A"与基本式"V+Ap"在语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有标记的韵律结构适用的语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V+你的+N!" 句式是一种具有特殊表义功能的肯定祈使句,语义成分"你的"表层义值虽然虚化但实际蕴涵却很丰富.在该句式中动词"V"必须能形成"你+V+N"的语义结构,"N"在此句式中还隐含着被主观肯定的语义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A+N"结构进行全面的考察,包括原型理论、构式、隐喻、成分意义等。指出",A+N"结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认知的体验基础,以及认知遵循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客观到主观的基本规律,而隐喻则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机制之一。隐喻具有突破语义限制的作用,其产生的结果可使"A+N"的意义固化,从而形成习语和惯用语。  相似文献   

16.
语法和韵律的关系表现之一是韵律对语法的征服,比如"而立"从构词法无法解释,又如"从中"、"按说",介词不能单独出现,必须是悬挂的。韵律对语法的征服可以使非法变成合法,韵律也可以使合法变成非法,比如"V+N",一般是单音节动词+双音节宾语,但是"读报"(√),"阅读报纸"(√),"阅读报"(×)。某种程度上,书面语实际上就是韵律控制下的组词造句法。  相似文献   

17.
在对语料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运用语法化理论从历时的角度对“V+他+数量+(……)”结构中“他”的虚化进行分析,再追溯“V+他+数量+(……)”结构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总结出“V+他+数量+(……)”结构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析了20世纪汉语语法学界关于“N的V”短语研究的主要成果,由“N的V”的结构研究、“N的V”的功能研究、中心语“V”的语法性质研究、几点启示等四部分组成。一百年来,语法学方法的嬗变推动了“N的V”研究的不断深化。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存有较多的分歧,如“N的V”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类型、“N的V”及其中心语“V”的语法性质等。“N的V”的分歧从本质上讲是如何认识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性词语的句法、语义、语用的性质和特点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汉语动词、名词转类的问题。目前,汉语动词的分类存在缺陷,应该根据能否充当谓语把汉语的动词分为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两大类。如果把“N的V”放在非谓语动词这一范畴中进行研究,分歧会逐步减少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V+了+T+的+N”结构,不同意“T+的+N”是一个认知单位的说法.我们分析了由于N的类别不同而造成四种不同类型的歧义切分,并讨论了一些有关句法切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语法界关于"N的V"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认为"N的V"是名词化结构,它是由动态的过程小句中嵌入结构助词"的"形成的,是嵌入"之"的古汉语主谓句的继承。由于"的"的嵌入,使动态的陈述句变成了静态的限制结构,在认知上提高了"N"的显著度,突显了"V"的外延义。整个结构在表达层面由陈述变为了指称,"V"的语法性质也因"N"和"的"的限制而发生了变化。"V"处于由动词向名词转换的过程中。"V"之所以具有动词性和名词性的双重特点,是因为"N的V"是由"N之V"和"X1的X2"在认知上概念整合的结果。同时,"N的V"属于以"V"为核心的向心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