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战国时代郡的嬗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战国时代郡的嬗变陈长琦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在战国时代的深刻变革,奠定了古代中国国家结构的基本模式。尤其是郡县制度的形成,影响十分深远,而郡的嬗变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章。郡的起源,我以为与“邑”字有紧密联系。上古先民在群居生活中形成的居民点,当是“邑”的最...  相似文献   

2.
睡虎地秦简"置吏律"所载的秦"十二郡",最早形成于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从惠文王至昭襄王前期,秦国在东、南两面疆土扩展,先后设置了上、巴、汉中、蜀、河外、河东6郡。关东诸国合纵制秦,秦东进压力加大,被迫与韩魏保持较长的、相对和平的格局,而将经略重点转向关中,征服狄道、义渠,置陇西郡、北地郡。垂沙之战后,齐楚联盟破裂,为秦国东扩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战略时机,至昭襄王四十一年,秦国攻取了楚、韩等国大片土地,先后设置了南、黔中、南阳、河内4郡。至此,秦"十二郡"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3.
郡县制起源理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郡县制的起源,大致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郡、县的起因;二是郡、县起源的 地区和时间;三是郡、县的性质。古往今来,不少学者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种种观点。对这些理论观点加以梳理,对人们认识和把握郡县制度的本质特征颇有助益。在中国历史上,由于郡县制的推行,社会自治和自组织的因素被进一步剔除,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一种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代郡政府行政职能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郡政府在汉代国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国家结构中发挥着地方政府职能,又发挥着行政中介职能。两种职能的发挥,使其有效地治理着地方;又紧密地联结着中央与地方。郡以及郡县制度的完善,为汉代国家管理提供了优化模式,对汉代郡政府行政职能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汉代国家结构及汉代国家治理形式的认识,有助于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汉玄菟郡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在俄罗斯形成统一的国家好多个世纪以前,中国就对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地区行使管辖。就以汉朝来说,玄菟郡即是当时在东北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划之一,历来为中外学者研究所注意。本文试图就与玄菟郡有关的问题分别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蜀、巴的民族关系方铁早在旧石器时代,四川汉源、资阳、铜梁等地就有人类活动.[1]以后,生活在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居民,又创造了丰富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周代,蜀族、巴族分别在这一地区的西部和东部建立了蜀国与巴国。关于蜀族、巴族与被统治民族...  相似文献   

7.
三、冉駹类型的奴隶制 冉駹之名,最初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然仅知其地在筰之东北,蜀之西,白马西南。武汉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冉駹请求内属置吏,以之为汶山郡。当时的汶山郡辖县有五,即绵虒(汶川)、汶江(茂汶南部)、蚕陵(茂汶北部)、广柔(理县)湔氐道(汶川与灌县之间)。大致相当于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岷江上游的理县、汶川、茂汶数县之地。  相似文献   

8.
苍海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苍海郡是汉武帝在东北亚设置的一个边郡,两年乃罢。该郡的辖区应包括东濊、沃沮(东沃沮和北沃沮)所在领域,即今我国延边地区、牡丹江地区东部、朝鲜江原道和威镜道以及俄国滨海地区。武帝设置此郡,一是为了打通汉朝同东北亚地区的通道.开辟东方丝绸之路;二是为削弱卫氏朝鲜在东北亚的影响.减弱来自朝鲜半岛的压力;三是为了隔断匈奴同卫氏朝鲜的联系,以防匈奴同卫氏朝鲜结为联盟。该郡之设置,使我国图们江流域首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辖区,进一步开拓了通往朝鲜半岛的商路,促进了东北亚地区一些古族古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在三国时代。所谓“南中”。约略当于现今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相连一带的广大部分地区。即如现今的云南昆明,也包括其中。而且是“南中”的重要地方之一。诸葛亮进兵“南中”前,那里共有四郡:即永昌(云南保山县)、越嶲(西康西昌县)、牂牁(贵州平越县)、益州(云南晋宁县)。“南中”的战争结束,又从旧郡中分设有云南(云南姚县北)、兴古(贵州盘县西)共为六郡,总称“南中”,仍由庲降都督总摄之械娜思由现焯?四川宜宾)郡,称为“南中”七郡。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居住在西南地区——今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以及广西西部广大地区的诸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夷”。 西南夷诸部族中,较为著名的有夜郎、滇、邛都、巂、昆明、徙、筰都、冉(马龙)、白马等等。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巴蜀“南御滇僰,僰僮,地近邛笮,笮马、旄牛”,就曾涉及西南夷地区的经济地位。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下》中写道:“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上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贾滇、僰僮,西近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巴人的分布与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巴人形成以巴郡、南郡、武陵郡以及邻近的汉中郡、犍为郡、广汉郡为集中的聚居区,同时又因外出为官、军事征调、叛乱外迁等原因,在巴地以外的区域形成分散的居住区,形成巴地巴人集中分布、其他地区零星分布的大体格局。从时间尺度上看,秦代巴人主要分布于巴地,汉代才逐渐形成巴人集中分布与外地零星分布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是与朝廷加强对巴地控制的总体思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勇 《殷都学刊》2005,3(1):10-12,51
甲骨文中的“蜀”,学者多谓此即古代巴蜀之蜀。然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与中原相距遥远,殷商时代考古文化面貌亦与中原相异,不像是甲骨文中与殷商王朝联系颇为紧密的蜀方国。通过对文献和商周甲骨金文的深入研究表明,殷周甲骨金文所见之蜀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与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并非一事。  相似文献   

13.
一公元六○七年,隋罢州置郡,恢复了汉代设置的敦煌郡,属县为敦煌、常乐、玉门。当时的敦煌郡包括酒泉以西、伊吾以东的辽阔地区。唐初分瓜、沙二州,沙州属县为敦煌、寿昌。敦煌县城在今县城西,西有阳关,东有玉门关,是通往西域的交通枢纽。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记玄奘法师过玉门时说:  相似文献   

14.
真番郡考疑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在其地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其中真番郡的地域方位究竟在今何处,学界历来是仁智互见,莫衷一是。有持“在北说”者,有持“在南说”者,本文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将“真番郡”与“古朝鲜”、“高句丽”相比较,梳理真番地区历史变迁的脉络,对南北两说作进一步考释,将武帝所置真番郡比定为今朝鲜半岛黄海南、北道及京畿道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东汉魏晋时期颍汝、南阳地区的私学与游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魏晋时期,颖川、汝南、南阳地区的士人在经学研究和政治活动中崭露头角。 东汉顺帝之前,三郡士人以私学教育和游学等学术活动为主,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士人集团。 至东汉后期,三郡的士人集团积极参与政治斗争,并成为社会的中坚,及至魏晋时期,仍然如 此。三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游学的兴盛促成了士人集团的形成以及士人走向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6.
巴和蜀都在商周时期就已建邦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战国初期,巴占川东,蜀据川西,与中原诸国交往不多,但两国间敌侔争战,成为世仇。①秦惠文王时,秦国趁巴、蜀间战事又起,以援巴为借口,出兵灭掉了巴蜀。从此,巴、蜀便成为秦国版图的一部分,四川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巴蜀地区位于楚国上游,秦有巴蜀以后,使楚西北两面受敌。所谓秦“得其地足以  相似文献   

17.
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地区,在政区设置上表现的是典型的犬牙相入格局,其形成过程是在元明清三代.追溯其原因,主要是唐宋以来,本地区作为政治边缘地区在政区设置上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政区层级上,由繁而简;在基层政区设置的空间过程上,由外而内;在政区的实际控制上,由虚到实.本地区民族关系与政治形势的变化是唐宋以来犬牙相入政区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四川铸行铁钱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货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四川省钱币学会于3月8日至11日在我省峨眉山市召开了“四川铁钱研讨会”。会议围绕四川历代铸造、发行和使用铁钱的情况及其政治、经济背景和影响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四川地区铸行铁钱始于何时。 过去史学界公认四川铁钱始于东汉初期公孙述据蜀称帝时“废铜钱,置铁官”。这次会上,董其详同志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应始于西汉。卓王  相似文献   

19.
西平郡城考     
西平郡城是湟水流域具有完整城市概念和功能的城垣,它的建造标志着西平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完全形成和中央集权对湟水流域的有效控制。西宁地区(湟水流域)作为农耕经济区与游牧经济区的交汇点,对于控制青海高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汉王朝政治家、军事家们十分看重的地区。建置西平郡正是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势力扩张的结果,是先进文化影响落后文化、同化落后文化发展的必然。因此,研究西平郡及其城垣,不断揭开附着在城垣上的历史信息,勾勒当时的社会状况,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20.
湖广土司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湘鄂西土家族地区,明朝洪武年间,曾经实行土司制度,设置过各级土官,史称湖广土司。这一制度,对于土家族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过重大影响。一今湘鄂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域。春秋时,鄂西属巴国地,后来属楚巫郡地。湘西属楚地。白起伐楚,略取“蛮夷”,秦曾在此置黔中郡(《十道志》下)。两汉时,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唐时,这一带属溪州、施州(《元和郡县志》江南道六)。汉唐以来,对这一地区均实行松弛的羁縻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