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与<水浒传>的早期传播有一定关联.现存文献揭示,嘉靖初年的一批著名文人学士是<水浒传>的最早评论者,也是<水浒传>的早期传播者,<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之说有文献依据.明末人张丑所著录的文征明小楷古本<水浒传>可以肯定在万历年间流传过,但是否为文征明手书却难以断定.即使确系文征明手书,也不可能是其20岁至30岁时所书,甚至不可能是其嘉靖二年做翰林待诏之前所书,而只可能是其嘉靖五年致仕后所书.由于其致仕后赋闲家居33年,晚年仍能书写蝇头小楷,故这一时段的任何时期他都可能用小楷书写<水浒传>.这一信息就<水浒传>的早期传播而言,意义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张伟  杨峰 《东岳论丛》2019,40(10):157-163
《红楼梦》的创作明显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水浒传》构成了认识《红楼梦》的重要"前理解"。《红楼梦》研究中若干争议性问题,置于这种互文关系中理解可以得到有效阐释。分析《红楼梦》在人物形象设计、结构安排、主旨寄托等细微处借径《水浒传》,探察其主旨并非专在表现男女爱情,而是一定程度上含蓄表达了对当时朝廷主流话语的逃离,特别是借助青春女子们的人生悲剧寄托了现实社会中曹家所遭受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表达了作者的愤慨。  相似文献   

3.
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的事件描述头绪纷繁,千变万化,但运用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的叙事学理论加以分析则发现:《水浒传》的深层结构遵守着严格的叙事逻辑。这种叙事逻辑是由若干个复合序列所构成的,其中最为典型的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等。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是由表层结构——社会历史层面,深层结构——文化意识层面,潜层结构——人本意识层面所构成的,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纵横交错、渗透融合,彰显着巨大的文化悲剧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复仇的动机和目的角度,归纳分析《水浒传》中众多复仇描写,探究梁山好汉走上反抗复仇道路的原因,进而分析这些复仇描写的自身特点,以增进人们对其思想性、艺术性的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6.
7.
《水浒传》大量的酒文化丰富了小说文本内容,同时借助酒文化展示了社会风貌,彰显了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不断发展,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水浒传》也因为酒文化的存在而产生美,更加艺术,为世人所喜爱。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梁山”叛逆群落的悲剧性内在于“梁山”自身。蕴含于“梁山”首领宋江形象中的忠与叛逆的矛盾冲突与蕴含于“梁山”群体形象中的义与叛逆的矛盾冲突之间的同构互渗,是构成《水浒传》悲剧性质的基本根源。从整体性的高度看,《水浒传》又是统治者与叛逆者共同的悲剧,这是由二者共有的两种悲剧性内涵(悲剧的实体性内涵:社会与历史周期律之间的冲突,悲剧的观念性内涵:人性与奴性的冲突)所决定的。而从作者的观念世界与《水讲传》小说世界的内在联系看,水泊“梁山”既是作者抗上意识的行化,也是作者乌托邦理想的折射,同时也是作者忠义价值观念的投影,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水浒传》的悲剧也就是作者施耐庵观念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10.
<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有机"还是"无机",是学术界长期以来讨论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触摸长篇小说的生命形态,是把握作品人生和审美意蕴的根本.本文在厘清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对<水浒传>的叙事潜隐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而阐明了<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有机"内涵,印叙事结构的形态及其组合性和转换性.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的实际开端是龙虎山推倒"伏魔殿"之"石碑"的"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其实是天假洪太尉之"误"以行其道,亦"替天行道".龙虎山"石碑"后以晁盖青溪村"石碣"、三阮"石碣村"之"石碣"和后来梁山上自天而降之"石碣"、书末宋江的提及,以及最后阮小七的仍 "回还石碣村"等,前后联络照应,三复影射皴染,实为领起并贯穿全书的一大物象.特别是"石碣天文"的描写,与玄女"天言"相应,为全书叙事所祭起的一大纲领.在这个意义上,<水浒传>实可以视为一部托于"石头"意象为叙事总构的一部放大展开的"石碣天文",一部绿林江湖故事的"石碣记".  相似文献   

12.
陈洪绶《水浒叶子》当属《水浒传》乃至中国古代小说图像的典范,但小说与图像之间并非简单的“再现”关系。孙二娘在《水浒叶子》中首先出场,《水浒传》小说正文将其塑造成美丽的“鬼母”,插增诗词却把她描述为不堪入目的“夜叉精”。对于小说正文及其插增诗词对人物反差巨大的造型描述,陈洪绶的图绘并没有单纯摹仿文学语象,而是撷取孙二娘缝制用于盛放度牒的锦袋这一细节,并沿用了自己在观音题材人物像方面的惯习。进一步研究表明,《水浒叶子》的独立叙事仅仅是相对而言,因为在没有榜题提示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图像无法唤醒读者关于《水浒传》的叙事记忆,这种叙事逃逸最终导致《水浒叶子》“仅仅成了故事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近来《水浒传》研究中有一种倾向,一方面认为过去对农民起义评价过高,指出它的许多局限和错误,甚至认为它不但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而且是破坏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却用极高的标准来要求《水浒传》和他所描写的英雄人物。这就形成一个悖论,一方面贬低农民起义,一方面又用超过农民起义可能达到的要求来批判《水浒传》。  相似文献   

14.
数百年来的《水浒传》研究 ,特别是其主题研究 ,不同的角度、语境与释读者 ,从而构成多样的小说主题形态。我们从《水浒》文本的不确定性、主题释义的开放性、接受者前理解的介入性、文化语境的历史变迁 ,探寻出《水浒》主题释读的多重困境。因而 ,决定着小说主题解读方法必然由“非此即彼”的单极思维、“亦此亦彼”的中庸思维向“非此非彼”的多元思维开放  相似文献   

15.
魏世民 《江淮论坛》2003,(2):122-126
目前有关<水浒传>主题的几种主要观点有农民革命史诗说、宣传投降主义反面教材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忠奸斗争说等.这几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然并未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笔者认为<水浒传>的主题应当是<水浒传>通过梁山好汉们轰轰烈烈的斗争故事,极大地宣扬了"尽忠报国"思想,并指出"功成身退"才是粱山好汉们应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苏焘 《阴山学刊》2009,22(1):48-51
《水浒传》七十回前后存在着的有关语句、思想方面的种种矛盾之处,在经历了明清以来的版本变化和阅读传播后,实际上已成为小说内部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与小说其他情节一起,构成了《水浒传》故事的整体符号特征。从此角度来看,小说内局部叙述的矛盾实质上可以看作是故事内在结构发展的必然,并在此叙述矛盾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物性格的自我冲突以及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动态演进。而这种统纳了叙述矛盾的整体性阅读,亦可为尚有版本争议的古典小说审美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7.
"鼓上蚤"时迁在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排行倒数第二,一直以来在世人心目中即为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且因为其身份,往往被视为一个滑稽角色或笑料而已。然而,事实上时迁曾经在关键时刻发挥过重要作用,对于梁山大业是有着突出贡献的,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个"小人物"予以全方位的认识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张扬 《东岳论丛》2011,32(2):59-62
"存疑主义"是胡适在清代朴学的基础上,从赫胥黎自创的Agnosticism这个概念中截取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胡适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考证中一直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尤其是他的《〈水浒传〉考证》、《〈水浒传〉后考》、《百二十回〈忠义水浒传〉序》、《〈红楼梦〉考证》和《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等重要论著,其写作过程和文章结构无不是"存疑主义"这一学术方法的体现。这种方法在胡适对白话小说文字的研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许娇娜 《江淮论坛》2006,(1):164-170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一方面,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过程是审美再创造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建构了作品的意义体系,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价值;第二,其评点又影响了其他读者的阅读方式,强化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通过影响其他读者对《水浒传》的接受间接影响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刘杰超 《学术研究》2004,(12):132-135
金圣叹是从整体的角度点评《水浒传》的: 一是他善于把握全局, 从宏观上感受作品的整体美; 二是他善于在整体性比较中鉴别作品整体价位, 在对水浒人物群体的比较中感受人物的形象美; 三是善于从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的角度, 从研究整个艺术方法体系的角度, 感受作品的艺术方法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