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维吾尔语和田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田方言作为维吾尔语结构、功能及文化上的变体 ,它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上与维吾尔标准语保持了一致。但由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宗教氛围、妇女地位等综合因素 ,和田方言保留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特点。如亲属称谓方面 ,它有称谓数量少、称谓方法较原始、男女和长幼称谓区分严格等称谓特点。  相似文献   

2.
闽南方言是汉语的主要方言之一。它分布的地区比较广,除了台湾省的大部分和福建省南部外。还有广东省的潮汕、海南和雷州半岛的部分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四川的一些地方。海外华侨中也有不少说闽南方言的。闽南方言同普通话以及汉语其他方言一样,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闽南方言又形成了  相似文献   

3.
国内藏语学者一般将藏语分为三大方言:1、“卫藏方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2、“康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的昌都地区;3、“安多方言”,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等省。安多藏语分布地区广,多半是牧区,也有一部分是半农半牧区及农业区。总的讲来,这一方言内部的差别较小,彼此交谈并不产生困难。它同其他藏语方言一样,都是从古代藏语演变发展来的,并在语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罗布方言,是维吾尔语诸方言中有特殊意义的一种方言。使用这种方言的居民,因长期生活在罗布淖尔地区一带,而自称罗布人。早在两千年前汉通西域时,罗布淖尔就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咽喉重地,也是重要的屯田地区之一。今天罗布泊湖西北的楼兰古城,就是当年屯田的遗址。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5.
赤峰汉语方言音系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峰汉语方言形成于清代。赤峰音系,除该地区最南端的八里罕方言岛的语音独具特色(隶属冀鲁官话)外,其内部一致性较强,只有新派和老派的区别,地域差别很小,八里罕话不能代表赤峰方言。赤峰方言的声母有25个(包括零声母),韵母有36个(不包括儿化韵),声调有4个(不包括轻声和变调。阳平44、阳平35、上声213、去声53)。赤峰方言声韵的配合关系和声的调的配合关系跟普通话相比,大同小异,赤峰方言共有1,236个音节。赤峰方言的音变现象大体有:变调、轻声和儿化,以及同化、异化、增音、弱化、合音调、个别字在读轻声时的特殊读音等。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语亲属称谓词浕p浕在维吾尔语方言、土语和突厥语族语言中有不同称谓现象 ,结合有关民俗文化可见其来源和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7.
地名是与民族居住史紧密相关的,地名的含义必须从民族语言中去寻求。新疆南部古地名疏勒、喀什、莎车、和田、库车、焉耆、温宿、哈密用现代维吾尔语无法解释其含义,因之,必须追溯到古代居住于该地的粟特、月氏、乌孙等部族语言与历史中去探求,方能得出合乎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现代维吾尔语中汉语方言借词.的涉及面较广,包括经济、政治、人物、性质、生活饮食、行为动作等方面的新疆汉语方言词。经过长期使用演化,维吾尔语中有汉语借词维语本土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方言与社会     
<正>我国有七大方言,各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方面。就词汇方面的差别来说,有同实异名的,有同名异实的;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或概括反映的侧面重点不同所致。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影响人们认识的诸多因素中,社会对人们认识的影响较大。社会影响了人们的认识,也就影响了语言。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最为活跃,最为敏感,所以。社会对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一个地区的风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同音字、方言字和训读字流行在粤东地区,使用人口在一千万以上的潮汕话,早已被公认是形成较早的属于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它不但保留了较多的古音特点(如无轻唇音,无舌上音,有入声等等),而且还保留了很多古语词。这使得它同普通话在语音上、词汇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因而,不少潮汕人搞起方言文学创作或方言研究,要记录潮汕方言词时,便惊呼潮汕话“有音无  相似文献   

11.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一区,一般与汉族或其他民族错杂居住,最大的聚居区是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又分: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东南部六个方言。凉山彝语即北部方言。在这个方言内,各次方言、土语在语音上有一些差别,在词汇和语法上则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鄂渝陕交界地区是一片方言混杂地带,存在西南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黄孝片(黄孝方言)。通过梳理归纳前人研究中西南官话、中原官话、黄孝方言的区别性音韵特征,测算出鄂渝陕交界地区91个点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和黄孝方言的特征接近率,可以明确该地区西南官话、中原官话、黄孝方言的核心分布区,以及由这三类官话方言互相接触形成的四片混杂分布区。核心分布区圈出了三大类主体型方言:西南部地区的西南官话川黔片,旬阳县西部(以及安康市区)的中原官话关中片,白河县、旬阳县南部呈东西纵列分布的黄孝方言。四片混杂分布区分别为:东部地区的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南鲁片的混杂区,渝北和陕南邻接地带的西南官话川黔片和黄孝方言的混杂区,以及以白河、旬阳南部东西纵列分布带为轴呈南北对称分布的两片西南官话、中原官话、黄孝方言的混杂分布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比分析新疆汉语方言和普通话中的"把"字句,结合现代维吾尔语中的语法现象,提出"维吾尔语"影响论,并进一步结合青海、内蒙古汉语方言中的类似现象佐证阿尔泰语影响论.  相似文献   

14.
黎语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同壮傣语支和侗水语支都有较大的差别。黎语内部也存在着侾、杞、本地、美孚和加茂五个方言。其中,加茂方言与其他方言的差异较大。由于方言的差别,各地使用的数词也略有不同。现将各方言区的数词,按其在语言中的分工和实际用途,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概数词三种类型,作初步的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方言土语的形成要有一定的地理环境,方言土语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条件常常能决定方言土语生存或消亡。湘西苗语方言在湘、鄂、川、黔、桂边区相对形成一整块分布,使用人口100多万,笔者经过几年的方言调查,感到湘西苗语方言下面的东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差异巨大,互相之间根本无法通话。其中西部次方言下面分两个土语———西部土语和东部土语,通行范围跨越湘、鄂、川、黔、桂边区,人口有100多万,但两个土语之间可以互相直接通话;东部次方言下面分三个土语,南部土语通行在泸溪县南部的小章乡,中部土语通行在泸溪县…  相似文献   

16.
壮语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北部方言为大方言区,占整个壮语方言区的三分之二,而南部方言仅占整个壮语方言区的三分之一。两个方言区之间最重要的差别之一是:南部方言有送气的清塞音声母P′、t′、K′,北部方言则没有,而只有与之相对应的不送气音声母P、t、K。这种情形与汉藏语系语言送气音声母的分布情况是相悖的,因为在汉藏语系中,凡是有送气音声母的语言,其送气音的分布一般都遍及所有的方言区(至少也是绝大多数方言区)。例如汉语是具有送气音声母的语言,其七大方言中都存在着送气音声母。又如藏语、苗语等也都是具有送气音声母的语言,尽管它们各自的三大方言(藏语为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苗语为湘西、黔东、川滇三大方言)差别很大,但在送气音声母遍及各自方言区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而壮语则不然,其大部分方言区没有送气音声母,只有少部分方言区有送气音声母。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焦  相似文献   

17.
§0 引言0.1 方言是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由于演变分化而形成的变体。按照方言层次的分析,各个方言还可分成若干个次方言,次方言下面又可分若干土语。我们国内通常把藏语分成三大方言。安多藏语是从古代藏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是现代藏语的地方变体。方言内部尽管有自己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和发展情况,并和其他民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交流,但都是从同一语言发展而来的。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使方言内部土语之间呈现出种种差异;由于语音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就使得差异之中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安多方言分布地区广阔,人口有一百多万,方言内部差别不大,都能相互通话,然而在语音上也存在着明  相似文献   

18.
客方言的词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客方言源于古代的北方话。在不同地域经历了千百年的不同变化之后,今天的客方言同北方话以及同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都已很不相同。单就词汇而言,同普通话比较起来,差别也很明显。据  相似文献   

19.
苗语方言的现状 苗语方言很复杂,主要有黔东、湘西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又分川黔滇、滇东北、贵阳、惠水、麻山、罗泊河和重安江七个次方言。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彼此不能通话。本文重点谈谈各方言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黔东方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叶到本世纪初,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陆续有大批移民在江苏南部的句容、溧水、溧阳、宜兴以及安徽、江西、浙江的比邻地区定居,其中以来自河南光山、罗山者居多。这些河南人的迁入形成了这一地区的特殊语言景观——时断时连、大小不一的方言岛群。1992年11月到1993年11月,笔者4次深入这些地区进行凋查,初步弄清了苏南地区河南方言岛的分布情况,同时对河南人比较集中的句容南部地区的交际语的语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这一地区的河南话可以以磨盘活为代表。当地的河南人也都完全予以认同。磨盘乡位于句容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