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乙醇二-异丙醇混合溶剂中,借醋酸铜催化,由亚硝酸钠与对-烷基酚制备了烷基分别为特丁基、十二烷基和C6-11混合烷基的对-烷基-邻-亚硝基酚,考察了对-特丁基-邻-亚硝基酚(ONP)的萃取性能,二-2-乙基已基磷酸(P204)对ONP有协萃作用,ONP可以在酸条件下(PH-1.0)从铜、镍中高选择性地萃取钴。  相似文献   

2.
利用混合溶剂,油酸和乙醇组成的有机相,水-乙醇溶液和银离子所组成的水相以及油酸钠固相,在溶剂热条件下,在相界面处还原得到纳米银,其粒径小,胶体稳定,平均粒径为25nm。产物经TEM、XRD和SEM表征,并对银纳米粒子的形成提出了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在乙二醇-异丙醇混合溶剂中,借醋酸铜催化,由亚硝酸钠与对-烷基酚制备了烷基分别为特丁基、十二烷基和C(6-11)混合烷基的对-烷基-邻-亚硝基酚.考察了对-特丁基-邻-亚硝基酚(ONP)的萃取性能.二-2-乙基己基磷酸(P204)对ONP有协萃作用.ONP可以在酸性条件下(pH~1.0)从铜、镍中高选择性地萃取钴.  相似文献   

4.
八角茴香油的实验室提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八角茴香油中的主成份是八角茴香脑(约占80%-90%),其精油颜色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低温时为白色结晶,mp为22.5℃-23℃,能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水,一般采用乙醇回流法或索氏提取法从八角茴香粉末中提取精油。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将金藻用生物反应器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并初步优化了乙醚石油醚法从一种金藻中提取油脂的方法。金藻中富含油脂,实验研究得出,用无水乙醚和石油醚混合溶剂在体积比2:-、温度20℃[1]、提纯时间5 h以上的实验条件下萃取海藻中的脂肪质量最高。皂化过程选取甲醇作为溶剂要明显优于以乙醇作为溶剂的结果,实验确定采用KOH-甲醇作为皂化试剂。  相似文献   

6.
选择水、乙醇作为助剂,利用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在气固流化床中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采用FT-IR、TEM等多种手段表征了HMDS对纳米SiO2的改性效果。水和乙醇的引入能有效提高HMDS对纳米SiO2的改性效果及纳米SiO2的疏水程度,改善其在有机相中的分散性。极性小分子助剂在HMDS改性纳米SiO2中的作用机理分析表明:水可以促进HMDS水解,又可以补充纳米SiO2的表面羟基;乙醇一方面与纳米SiO2发生酯化反应,另一部分作为分散HMDS的溶剂。  相似文献   

7.
以乙醇和水作为提取溶剂,用微波炉提取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浓度进行测定,采用单因数测定和正交实验得出金银花中绿原酸最佳提取工艺.测定波长选择324 nm,实验表明,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最佳微波提取条件为:以浓度为80%的乙醇做为提取溶剂,加醇量为金银花4倍量,微波处理时间为60s,水浴提取温度为70℃,提取水的用量为金银花15倍量,提取时间为50min.得出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为8.3379 mg·g-1.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标准加入法检测有机溶剂中的微量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气相色谱标准加入法检测有机溶剂中的微量水,它是将待测溶剂和在一定体积的待测溶剂中加入少量水的溶液,等体积分别进样,经气相色谱分析测定水峰面积,计算待测溶剂的含水量。  相似文献   

9.
使用短波近红外光谱和多变量校正技术快速准确地测定酒中乙醇含量,研究了纯水、乙醇以及乙醇和水混合体系的光谱特征。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主成分回归(PCR)分析了数据。该法分析酒样具有方便、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以莪术粗提物为原料,应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通过对制备分离方法和溶剂系统的筛选,采用溶剂系统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水和正己烷-乙醚-乙醇-水,转速880 r/m in,流速1.5 mL/m in,进样量30 m g,检测波长254 nm,记录仪衰减为200,分离得到姜黄素。通过外标物的对照,1H-NMR进行结构鉴定,HPLC进行纯度分析,确定得到的物质为姜黄素,纯度为94.06%。  相似文献   

11.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盐酸美金刚合成中所用乙醇、乙醚、氯仿、乙酸乙酯的溶剂残留量.实验的色谱柱为HP-INNOWAX(30 m×0.53 mm×1.0μm)毛细管色谱柱,检测器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4种溶剂均达到完全分离,各溶剂线性实验所得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加标回收率为90%~110%,RSD〈2.0%(n=6).该方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石油化工和化工催化领域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利用水热/溶剂热法,通过在室温下水溶液中醋酸铅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的沉淀反应,合成出了单分子前驱体PbDDTC;然后,在没有使用任何表面活性剂或模板的情况下,分别在以水、无水乙醇、乙二醇和乙二胺作为反应介质的不同溶剂中,很好地合成出了粒径为50~100nm的PbS纳米晶。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多种测试手段对所得纳米晶体进行了表征,证实了所得晶体均为PbS纳米级纯相晶体,且溶剂的选择对产品的形貌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香兰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香兰素的含量。研究了pH值、溶剂、缓冲体系、表面活性剂等对吸收光谱和吸光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乙醇为溶荆,在pH值为8.0的NaHCO3-NaOH冲体系中,在不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测定食品中香兰素的含量,线性方程为y=0.1167x+0.2542,线性相关系数R=0.9992,线性范围为0.40-12.00mg/L。平均回收率大于97.0%,RSD小于2.0%,说明该方法结果可靠,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4.
罗汉果是广西特产,罗汉果属植物的果实。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微波萃取系统,进行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实验,确定了微波辐射条件下不同的物理参数(辐射功率、辐射时间、溶剂量等)对提取率的影响,优化的微波辅助提取最适工艺条件是:乙醇浓度40%;微波辐射功率495W;辐射时间6min;提取压力0.1MPa;原料粉碎度100目;固液比1:30。在此条件下,罗汉果皂苷一次提取率可达76%。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结晶法制备甜菊糖中存在的结晶步骤复杂、回收率低、结晶周期长等问题,提出了二次结晶法从甜菊糖 粗品中提取高纯度RA的新工艺。同时研究了提取溶剂、固液比、结晶温度、结晶时间等对结晶效果的影响,优化了现有 结晶工艺,简化了结晶步骤。实验表明,结晶法制备高纯度RA的最佳工艺为:一次结晶提取溶剂为无水甲醇(质量分数 >99%),固液比为1:5g/mL,溶解温度为50℃,结晶时间为2h;二次结晶提取剂为86% -88%的乙醇溶液,固液比1:4 g/ml溶解温度为50℃,结晶时间为16 - 24 h。两次结晶RA总得率为70. 9%,通过本结晶工艺,可制得RA的质量分 数为97. 51%的甜菊糖产品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制的相平衡研究装置,测定了CsCl-C2H5OH-H2O三元体系在35℃下的平衡溶解度密度及折光率数据。在该实验中乙醇的质量分数在0—1.0范围内。同时也测定了不饱和三元体系在不同醇水比例下的密度和折光率值,并对其进行了拟合。实验结果表明,随乙醇质量分数的增加CsCl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降低。并且在乙醇质量百分含量为10.73%-49.59%范围内体系出现了分层现象。用四元参数方程对溶解度进行了拟合。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马蹄粉加工皮渣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建立了影响因素与马蹄皮渣总黄酮得率之间的函数关系。确定马蹄皮渣总黄酮的超声波法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53.2%,料液比1:29,超声波电流0.6 A,超声提取40 min,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2.239%。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工控制阴、阳离子交换器同时再生 ,同时排放废酸、废碱水。废水再经过两组混水器 ,实现自身的中和反应 ;部分废水通过添加絮凝剂处理后 ,其水质与自来水水质类似 ,再作为进入离子交换器的一部分来水使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铜锰复合氧化物,运用XRD、TPR、BET和常压微反评价装置对所合成样品进行了物相结构和催化性能的研究。XRD分析表明,沉淀反应温度在25~90℃时所合成铜锰复合氧化物前驱体均由Cu2+1O/Mn3O4组成,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晶体组成Cu2+1O/Mn3O4比逐渐提高,晶粒逐渐减小,这些前驱体经550℃焙烧后均转化为Cu1.5Mn1.5O4,且晶粒大小基本相同。TPR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催化剂为单一组成的铜锰复合氧化物,当沉淀反应温度<45℃时,随沉淀反应温度提高样品的还原温度升高,当沉淀反应温度从45℃提高到65℃,还原温度变化不大,只略有下降;而当沉淀反应温度>65℃时,还原温度继续升高。BET结果表明,虽然室温下(25℃)所制催化剂前驱体的比表面积较大,但焙烧后却大幅度下降,反而小于45℃以上样品的比表面积;而当沉淀温度在45℃以上时,焙烧前后样品的比表面积相差不大,样品的比表面积均在36.5-39 m2/g,说明当沉淀温度提高到45℃以上时,焙烧后样品的比表面积与沉淀温度关系不大。沉淀温度45℃是Cu-Mn沉淀物织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拐点,在此温度下,沉淀反应体系的反应、传递及沉淀物的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