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方针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李瑞一、从民族团结进步方针的提出到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确立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关系问题。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0%以上,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先进,又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国的民族...  相似文献   

2.
试论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基石,也是民族团结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也是民族团结的根本理论指针;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涵,也是民族团结的根本立足点;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民族团结的根本政治原则。  相似文献   

3.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障,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西北地区多数处于我国边陲,又聚居着多种民族群体,因此民族团结对保证国家安全、建设西北地区各省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坚持民族团结就必须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政治平等、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繁荣,从而减少民族差距,促进民族团结,达到民族和谐,共建社会和谐。只有坚持民族团结,西北地区各省区才能和谐发展,只有民族共同发展,才能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4.
阿沛·阿旺晋美在《求是》1990年第6期发表文章,指出:民族问题历来是关系多民族国家兴衰安危的重大问题,他认为,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而民族区域自治是保障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则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他强调,在实现了政治上的民族平等以后,帮助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经济文化事业,逐步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消除一切不满和摩擦的根源,这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也是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5.
略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中华民族的伟大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团结是政治;民族团结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民族团结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民族团结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科学的思想内涵。邓小平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并将其贯穿于民族团结理论的各个方面。经济上以先富带动后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从而走向共同富裕;政治上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文化上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卫生事业建设;社会上坚持"两个离不开"思想,强调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加强党内团结,树立党中央权威。再探邓小平民族团结理论,对新时代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平等是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和客观前提,是解决和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这一基本原则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民族平等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在建国初期,我国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民族团结的行为。在其后的我国五四年宪法,七五年宪法,七八年宪法都明确地肯定了这一基本原则。我国现行的宪法,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一贯十分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对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有很多深刻的精辟论述,是我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一、维护民族团结坚持和维护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体系的立足点。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邓小平同志,历来非常重视民族团结问题,为维护民族团结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早在1950年7月,在他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讲话中就指出:民族团结问题,是“解决西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①“我们中华人…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海南民族关系的实际,论述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念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在“根本政治基础”上推动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城市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当代城市民族问题的"理论回应"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实践方式".意义殊为重大.城市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体现为"以人为本"、"民族和谐"与"民族团结"的统一整体,其本质属性体现为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政治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通过对湖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情况的调查,指出当前湖北民族地区高素质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提高民族干部整体素质、改善人才政策环境、创新干部培养机制等方面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一)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也是它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始终一贯地坚持民族团结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加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根据我国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的具体实际,提出了解决和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政策。毛泽东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博大精深,笔者仅就一己所见的毛泽东民族理论的基本点,略陈管见。一、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两项基本原则。毛泽东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4.
民族团结是民族和谐的重要内容,是云南实现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由于历史上团结一直是云南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再加之云南逐渐完备的民族法制体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和谐共生的现实基础,目前云南处于民族团结关系发展的最好时期,但由于影响民族团结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客观存在,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立足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用法律和制度协调民族利益、规范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努力推进民族团结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胜利之本。新形势下,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及民族政策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防止敌对势力向学校渗透,与我争夺青年一代的需要;是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多民族的国情,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的举措;是使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的需要。同时,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国家统一、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的大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使命、实践路径等有利于促进“五个认同”,有利于解决民族问题,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民族团结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央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和实践有助于消解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失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六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的民族政策钱国旗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用来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准则和策略,是多民族国家的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所必须优先考虑的重大政治决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动荡、民族迁徙融合、文化多元碰撞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论充分重视和正确解决历史研究中的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论研究中国通史、专门史、地区史都必然要涉及民族问题,研究中国民族史更是要涉及内容广泛的民族问题。如何正确地阐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不仅仅是历史研究的问题,而且往往会成为容易激动人心的、现实的政治问题。在历史研究中,对历电上的民族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就有利于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是新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以“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是新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时效性的调查与研究,目的是要了解其民族团结教育的机构设置、教育途径和手段、教育效果,分析其取得的成就,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这是我们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历史的和现实的、国际的和国内的充分事实已反复证明,新疆的主要危险来自国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因此,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首要问题。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青少年进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