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亚国家很少有全体认可一种宗教的情况,而对其他宗教采取宽容的态度。亚洲不仅应是政治和经济强大的地区,也应该是提出独特的民主伦理,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根据地。儒教是这其中最值得注目的,但存在若干问题。对此可以抽出其中符合现代的部分进行重新编写;慎重的处理儒教和其他道德体系的关系;采用“虽然内容上是儒教道德,但外表上并不以儒教语言作为标志”的方法。“废除霸道,追求王道”,可以普及用儒教道德为和平做贡献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郭辉 《南方论刊》2009,(6):54-55
儒家文化的“纲常、仁政、信义思想和勤俭、重视教育的传统”对东亚经济腾飞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儒教与皇权结构相关”与“儒教基本精神伦理”的分析剥离,可解决韦伯对“儒家文化有碍社会现代化”论述与本文分析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中日伦理价值取向比较──以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为中心刘金才北京大学一般认为,日本是世界上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影响最深的国度。或许是这种缘故,有些西方人把日本称作“儒教之国”,甚至有“几乎一亿日本人都是孔孟之徒”①的说法。我国在最近十...  相似文献   

4.
周月琴 《中州学刊》2006,(1):129-134
我们不应该在全球化背景下遇到新的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时,希望能够通过回到近代的“中体西用”论来解决问题。就中国而言,儒教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学也不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没有断裂,也没有面临失传的危机。真正的危机,乃是这种“传统文化的危机”之文化心理本身。因此,真正的问题是从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哲学范畴的历史内容的梳理与现实阐释开始,来逐步解决包括当代中韩两国在内的东亚儒教圈国家和社会所面临的文化心理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马克斯·韦伯对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研究入手,在对比中分析了韦伯关于中国儒教伦理的研究思想,从中展示了中西方传统伦理的一些相异之处,指出了韦伯的儒教伦理研究两个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刘顺 《阴山学刊》2006,19(2):61-66
孔子与耶稣的对比研究是孔汉思先生儒教与基督教对比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比分析中孔汉思表明了对于孔子和耶稣的态度也即是对于两教在人性论上的态度。这种对比建基于孔氏的世界伦理构想,在这种目的的指引下,孔汉思重点关注两教人性论的相异之处即“人性论的乐观主义”和“人性论的悲观主义”,以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达成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1978-2000年中国的儒教研究:学术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东田 《学术界》2003,(2):248-266
1978 -2 0 0 0年中国的儒教研究经历了二个阶段 :1 978年底任继愈先生提出“儒教是教”说至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的第一阶段 ,2 0世纪 80年代来至 2 0 0 0年为第二阶段。二十年间儒教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分歧亦较大 ,最大的分岐是“儒教是否宗教”以及“儒教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本文就上述两个问题的争论情况作一梳理并就儒教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刘菡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66-168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是一种异质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的典型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导和中心,其他思想形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儒家思想自西汉董仲舒之后成为“儒教”,是一种伦理型的准宗教。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文化重综合、重直觉、重教化、重人文。佛教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适应中国文化的特点,改变自身的某些伦理观念与宗教习惯,形成了中国佛教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9.
伦理之“道”是体现在各种实存的伦理关系之中的“道”,随现实伦理关系的改变而改变。个体之“德”是不断获得与修正伦理之“道”的动态过程,最终转化为自身的德性。二者的相互转换遵循“伦理关系—道—个体—德—伦理关系”的循环路线,群体与个体各自发挥不同的重要作用,共同推动“道”与“德”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0.
四、评孔汉思的“普遍伦理”20世纪90年代 ,国际上一个“走向普遍伦理”和促成“世界伦理宣言”的风潮日渐高涨。早在1991年 ,当代普遍伦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德国著名神学家孔汉思 ,在他的新作《全球责任———寻求新世界伦理》中提出“普遍伦理”或“全球伦理”的问题。孔汉思认为 ,当今世界面临着种种危机 ,只有靠“全球伦理”才能拯救人类 ,“科学技术和哲学都无济于事”①。1993年8月 ,为纪念“世界宗教议会”召开一百周年 ,来自世界各地的120多个宗教团体的代表参加了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在大会上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方尔加 《齐鲁学刊》2005,26(4):10-14
孔子重“复礼”,而礼的核心是等级观念,因此学界多称其政治上保守。但当时有等级观念者非仅儒之一家,不应以此观念定性儒家政治上的进步与保守。从层次上看,儒家赞同的等级观念包含着大量人类文明信息,不但不保守,而且非常先进,对今天的政治生活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杰 《齐鲁学刊》2003,(1):92-95
作为一名思想家 ,戴震在批判、借鉴、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新的伦理价值观。戴震赋予天理、人欲不同于程朱理学的新内涵 ,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欲之中 ,并从自然与必然的层面 ,进一步深化了其理欲思想。戴震的新伦理观是通过对程朱理学主张的“存天理 ,灭人欲”的无情批判而得以阐释的 ,它一方面表现了戴震新伦理观的进步倾向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戴震新伦理观的现实价值和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多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涉及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论与理一分殊说,剖析了佛家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论,探讨了道家的一生万物与以多归一论。指出这些理论当然带看唯心论的成份,却涵有极为深刻的哲学智慧,值得很好地研究。  相似文献   

14.
"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及其伦理层级上的"中国正义论"之间颇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重大差异。一个人的"角色"是由其所居之"位"规定的,因此,可以从儒家《易传》"位"或"定位"观念来切入这个问题:1、"正位"并且"当位"指的是恪守既定的位置及其角色,这是行为正义问题,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对此都有基本的确认;2、"得位"指的是获得一种新的位,即对原有之位置与角色的超越,角色伦理学与生活儒学对此的理解有所不同;3、"设位"指的是对社会角色秩序本身的设置或重置,这是制度正义问题,角色伦理学未触及这个问题,而生活儒学则通过中国正义论的重建来探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对儒学表现出亲和的态度。两者在关于和谐的观念、关于伦理型社会理想、关于反理性主义等方面存在着相似与相契之处,但同时又存在差异。儒学要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谋得新的发展,必须从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王永祥 《河北学刊》2006,26(3):50-53
“和”之为德,乃是常识,但在现今的伦理思想史或伦理学说史中,却较少系统论及,而对于“和”德在伦理规范体系中的地位,就更是未见有人提及。本文对中国古代有关“和”德的思想作了较系统地梳理;同时,依据历代、尤其董仲舒“德莫大于和”及把“和”视作“天德”的思想,提出了“和”为中国古代伦理观的“总念”的观点,并作了相应论述。  相似文献   

17.
论清代儒学的再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志明 《文史哲》2005,(5):46-49
清代儒学家力图从儒家经典中重新挖掘儒学的意蕴,致力于儒学的再整理。针对宋明理学的弊端,顾炎武提出两条挽救儒学的措施,一条是正本清源,另一条是由器求道。戴震提出“道器一体”、“气化即道”、“理在事中”、“理存乎欲”等新观点,重申了儒家关心国事民瘼的民本主义思想,恢复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清代儒学表现出较强的批判意识和学术独立的意识,构成儒学的第四个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8.
叶坦 《河北学刊》2005,25(5):100-110
日本江户时代商人思想家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町人之哲学"、"道德性实践之实学",阐述"商人之道",提倡"正直"、"俭约"的经济伦理,对日本商品经济和社会职业伦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被视为类似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促发资本主义产生的"新教伦理".与此大抵同时,中国清初南方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北方的"颜李学派"都提倡"实学",前者提出"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之说,后者讲求"习行经济"之学,主张"本宜重,末亦不可轻".然而,基于社会结构、制度基础与思想文化差异,中日经济思想对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转型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弥补迄今世界经济思想史大抵无东亚等缺憾.  相似文献   

19.
叶坦 《河北学刊》2005,25(2):140-148
日本江户时代商人思想家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町人之哲学"、"道德性实践之实学",阐述"商人之道",提倡"正直"、"俭约"的经济伦理,对日本商品经济和社会职业伦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贡献,被视为类似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促发资本主义产生的"新教伦理".与此大抵同时,中国清初南方的"三大启蒙思想家"和北方的"颜李学派"都提倡"实学",前者提出"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之说,后者讲求"习行经济"之学,主张"本宜重,末亦不可轻".然而,基于社会结构、制度基础与思想文化差异,中日经济思想对两国近代化的历史转型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弥补迄今世界经济思想史大抵无东亚等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