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市民社会与家庭在存在形态、情感基础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有着显见的差异。与家庭相适应的美德是“身份美德”,与市民社会相适应的美德则是“公民美德”,后者既包括与“公民心”相联系的政治美德,也包括与“公民性”相联系的社会美德。“差序格局”既不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现象,也不是其亘古不变的本质,其所依托的身份美德(即儒家式的“家庭主义”伦理)更不应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伦理基础。要推进超越亲缘性、促进公民性的社会政治建构,尤其要重视以社区和志愿社团为代表的市民社会组织的建设。市民社会组织的建设不能“如其所是”地任由其肆意发展,而应遵循“好社会”的理念予以范导。  相似文献   

2.
公民政治和公民社会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政治、公民社会作为现代化社会建构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问题 ,应该尽快地纳入政治体制改革之中。公民概念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启智概念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对于公民政治、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建设 ,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和现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在中国讨论是已有话题,但是面对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如何建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我们仍然有必要讨论公民社会理论。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是有内在联系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关系进行谈论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新世纪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正确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建设民主政治体制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人们所面对并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社会,是一个业已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现代“全球公民社会”,它是对近代以来以“现代性”为理念支撑的“原子式社会”的反思、重构与超越,旨在实现人类实践经验与精神文化观念的全面共享。“全球公民社会”秉持“世界公民”的生存理念观,着眼于“世界公民人格”的养成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化育,表现为一种普世但非同质的价值理想,同时更是一种必要的制度安排和实践规范——宪章、规则、目标、机制等。全球公民社会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根据,它自身禀赋着多方面独特的功能性特质:一是谋求多极主体实践行为的统一性,建构全球性的协同与合作伦理;二是化解全球自由市场无限扩张与民族国家有限生存之冲突,探寻两者间必要张力生成的可能性空间;三是致力于全球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谋求全球公共秩序与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兴起这一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在对公民社会的基本含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价值取向,并以公民精神的培育为切入点,就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对大学德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一跨学科的研究为我们反思、研究和建构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体系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活风格的定位关系到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俗生活风格曾对古中国的社会文明和超稳态有过积极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的跳跃式发展要求重构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生活风格模式。公民社会生活风格的核心是法治和社会责任,强调社会管理的大众参与和公民以文明、健康准则选择行为。公民社会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各种功能,公民社会生活风格的建构应从将传统臣民改造成现代公民开始  相似文献   

7.
中国转型期为社会留下有限空间,市场经济造就了独立的经济主体,促进公民社会成长。但是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内部主要遇到两个瓶颈:公众人格独立的"历史养分"稀缺和"公共素养"淡化,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公众与公共知识分子联盟,借助公共知识分子的力量,完善公民社会独立性和公共性,在合作中谋求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质是西方文明与中国乡土社会交融的缩影,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在实践中建构起具有本土特性的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当代中国农村在有识之士带领下所进行的探索性尝试,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实践知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在当代的“结构化”与“关系化”转向切合中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可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系统化理论基础。研究发现,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知识的生产受到精英群体的引导、乡土情境的建构、全球化格局的融通三大机制的影响。此外,还应关注农民主体性的发挥与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保障,提升发展的持续性与落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以开放性、自组织性、个性化、互动性为显著特征的新媒体不仅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而且正在对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产生着重要影响。公民社会建构也推动新媒体的繁荣发展。新媒体与中国公民社会之间存在着双向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可能性的最深刻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现实表现在于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的出现;伴随着社会资源占有与控制的多元化,个人独立性相对扩大,个人受组织、身份的限制趋于减弱,寻求自身发展的选择余地不断增加,个人财产权利等各种权利的状况也日益得以彰显和改善。健全的公民社会是现代国家建构的社会基础,要实现国家转型,建构一个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相对均衡的现代国家,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正常发育的公民社会,使社会不会因为政治上的波动而失控。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协商民主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转折开始,又随着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转轨而发展,进一步随着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换而走向成熟。由此推进了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形态实现了三次重要转变,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政策制定为重心的自上而下开展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开端、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自下而上推动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发展,以及21世纪以来以公共治理为重心的政府与社会上下合力推进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成熟。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历史形态的三次演变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展开和中国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为世界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新型职业化社会工作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与原有的职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参与者的广泛性、科层组织发展及其科层化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转型期,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化社会工作,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化社会工作者,对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美国社会受到强烈的震动,但却并未因此走向完全的无序。通过法治手段、社会改革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美国社会逐渐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这表明,有效的社会制度安排,顺应民意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改革,社会民主参与性的强化,对于化解社会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间组织参与化解社会矛盾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市场经济带来了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同时市场经济推动下的社会转型也使整个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因此,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矛盾的化解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而现代治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则是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理论依据。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路径主要有:慈善救助,以基金会为主体的慈善事业能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缓解分配差距,化解社会矛盾;表达诉求,民间组织的发展可以弥补转型期人们诉求表达渠道单一的不足;调解纠纷,除传统人民调解外,其他各类民间组织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解纷功能;提供服务,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在解决一部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5.
性工作在中国大陆一直是备受道德谴责、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灰色行业",并日益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性工作是否应该合法化的争论愈演愈烈。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跳出合法与非法的争论,依据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关于女性性工作者社会管理的创新,需要从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全面了解着手,保障人权与社会控制并举,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市民社会逐步兴起,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逐渐分离。这种分离为中国走向法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公权力制约与私权利保护、法治精神的孕育、良法的产生及市民守法精神的培育自此有了深厚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17.
网络民族主义之所以勃兴,是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其它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紧密关联的;它非但以其崭新形态饱受关注,而且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并且非自觉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力量,它尤其在促进公民意识生成、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和推动市民社会建构等层面上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工作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专业社会工作,另一个是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分别对应着中西方社会的传统特质,即乡土社会与工业文明,这是探讨中国社会工作历史起源问题的两分法.扶贫济困成为政府责任,是社会工作兴起的最基本标志.根据这样的概念界定,可以把本土社会工作的起点前移到宋代,如此就可以进行中西方社会工作历史起源问题的对照、比较,形成一条关于中国社会工作起源和发展的完整线索.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社会影响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1以年来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社会影响的实证分析,可发现:新社会阶层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迁;其主要群体的大多数以参加工商联等形式介入政治,在参加党组织和政府机关方面,呈加深之势;我国民间组织快速发展,新社会阶层参与社会事务显著增加;新社会阶层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民社会建设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一系列改革而展开的。公民个人的自我发展和道德选择、民间组织、公民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制约和抗争,构成了公民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问题。适应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必须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健全包括政府、民间组织和公众参与的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