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古镇旅游其本质上不仅仅是"古建筑旅游",它是古镇民俗文化体验旅游.旅游者通过对古镇居民行为景观、日常生活、习俗惯制、岁时节令等民俗文化的体验,达到对古镇价值的全面理解.从某种意思上来说."原真性"古镇民俗文化是古镇文化遗产的精髓.时当地居民"原真性"民俗文化的关注,可以唤起民俗文化的自觉意识,促进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旅游开发过程中呈现的文化资源产权问题入手,以黄姚古镇旅游开发为分析个案,关注作为文化资源继承者、持有者的当地居民的本土产权意识及其本土化表达,提出文化资源产权不仅有公权与私权的双重属性,而且还具有精神权利与财产权利的双重内涵,最后阐明文化资源产权本土化表达对于中国产权制度安排以及有效解决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主体因产权不清所引发的矛盾具有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4月23日,千年古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芙蓉镇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一场盛大的土家族"舍巴节"展演活动在这里降重举行。芙蓉镇是一个具有两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是中国"十大美丽乡镇"之一。本次"舍巴节"展演活动由永顺县委、县政府和芙蓉镇景点圈管委会共同举办。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武吉海、  相似文献   

4.
从清末民国初年的贫穷落后到现在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我国历史风云变幻,为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重庆龙潭古镇可以看作我国百年历史变迁的缩影.本文通过研究重庆龙潭古镇百年变迁现象,希望能够揭示我国民生变化规律,同时为古镇的发展方向提供对策建议,促进我国类似古镇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选取于2015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我国土司遗产(TUSI SITE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处土司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论述了土司遗产开展旅游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其资源概况和开发与保护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其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面临着来自产权、 产品、体制、 资金、 动力、 分布现状这6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文章针对土司遗产跨省分布的特殊情况,结合遗址的特点和现实发展需要,构建了"遗产资源+政府部门+社区居民+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旅游扶贫+科学保护+互利共赢土司"的遗产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性地将遗产旅游开发和地区扶贫相结合,以真正实现遗产所在地经济、 社会、 文化、 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和遗址原真性与完整性的保护.该研究对于刚刚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土司遗产开展可持续性旅游开发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清末民国初年的贫穷落后到现在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我国历史风云变幻,为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重庆龙潭古镇可以看作我国百年历史变迁的缩影。本文通过研究重庆龙潭古镇百年变迁现象,希望能够揭示我国民生变化规律,同时为古镇的发展方向提供对策建议,促进我国类似古镇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化旅游景点通常被视为是在促进乡愁,在那里,游客们被带回到过去,观看文物或历史古迹。它们往往被展示为传统仪式或艺术表演的静态意象。这种文化的商品化可能不是非常本真的,对民间艺术家来说,他们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往往微不足道。印度社会组织banglanatak dot com发起了"为生活的艺术"(Art for Life)倡议,旨在增加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农村和地方社区的生活选择,一个成功的策略是将艺术家的村庄发展为文化旅游景区。本个案研究讲述了卷轴画家村Naya、Fakiri歌手村Gorbhanga和住着桑塔尔(Santhal)原住民的Tunta村,这些村庄都位于印度东部。在这些村庄中,游客们与艺术形式的实践者即活着的遗产进行互动,享受到一种民间艺术传统的真实经验。艺术家社区已经有能力创新旅游产品和管理旅游服务。节日已成为推进新旅游景点的重要工具,村落也已成为教育旅游目的地。在此过程中,艺术家的平均月收入大幅提高,同时社区的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文化旅游给妇女和年轻人提供了体面的工作机会。本文指出:旅游发展策略可以复兴遗产,增强社区认同感和自豪感,给当地社区带来巨大经济收益,使社区成员拥有并管理旅游业而非成为旅游业的低端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如何打造出符合自身地域、自身文化发展的现代古镇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建设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在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很多古镇开始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并且力图最大化地完善自身古镇特色.本文正是基于此以白坭古镇为例,对岭南民间文化与现代古镇特色的融合来发表己见.通过岭南民间文化与现代古镇的特色相互融合,可以为我国现代古镇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如何打造出符合自身地域、自身文化发展的现代古镇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建设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在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很多古镇开始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并且力图最大化地完善自身古镇特色。本文正是基于此以白坭古镇为例,对岭南民间文化与现代古镇特色的融合来发表己见。通过岭南民间文化与现代古镇的特色相互融合,可以为我国现代古镇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对于历史村落来说,一味地强调保护,以遗产保护作为核心,容易忽视古镇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或者一味地加强商业的发展,而造成"原真"风貌的破坏,但大家都存在一种共识,即关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价值""文化情感价值"和"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于历史村落来说,一味地强调保护,以遗产保护作为核心,容易忽视古镇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或者一味地加强商业的发展,而造成"原真"风貌的破坏,但大家都存在一种共识,即关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价值""文化情感价值"和"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是酉水河流域四大古镇之一,湖北西南部的窗口镇,是土家族摆手舞、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发源地之一,是国家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湖北省政府确立的"湖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湖北旅游名镇"、来凤县打造的"土家文化集成区"、"酉水旅  相似文献   

13.
"地方性"意指地区内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独特的结果,它所蕴含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构成了专属于本地的"小型文化体系"。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性"及"第三空间"理论作为论述框架,对四川平乐古镇核心保护区"地方性"文化遗产的形成机制、生存困境进行逐层阐述与剖析。进而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化实践的趋势,对平乐镇文化遗产活态化发展给出方向性与实操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官渡古镇古建筑众多,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经过多年保护修缮,这些古建筑部分得到合理利用,为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古镇在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上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更科学、更合理的保护利用对策,使文物建筑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村落建筑文化遗产的开发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政府管理者自上而下的建设下,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村落传统建筑遗产在功能上呈现历史性的转变。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澧浦镇琐园村个案为探究对象,对比了该村村落公共建筑从传统的"祠堂"到现代的"文化礼堂"的功能变迁,并在"乡村旅游"和"遗产运动"的大环境下,反思村落建筑遗产的主体性,从而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丽江大研、束河、大理沙溪古镇的"驻客"人群生活实况的描述,以及对"驻客"自我认同困境的分析,探讨"驻客"这一"类中介"旅游人群的特质。试图提出重新审视旅游人类学"东道主-游客"研究范式的必要性,认为从模糊的旅游人群边界设定出发,可以对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广西桂平西山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外游客满意度的核心理念及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佛教文化遗产旅游自身的特点,构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并运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影响桂平西山游客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古镇是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复合体,文化空间作为古镇中最富活力的因素之一,在古镇的保护与复兴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忆的延续和空间的生产是古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文化空间代表了时间维度上的文化积淀与演变,也是物质空间通过记忆媒介对精神层面的客观反映,塑造了地方认同和情感依恋。当下文化空间的构建与古镇的保护和复兴息息相关,也为古镇注入了新的地域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对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新型理念,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来传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在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文以宁安富察氏满族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其满族文化资源的赋存和保护现状,分析其建设满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以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来传承与保护满族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0.
白英 《民族论坛》2012,(13):58-61
<正>三河古镇,坐落在巢湖岸畔,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因环镇而抱的丰乐河、杭埠河与流贯镇内的小南河合而为一得名。盛夏的小镇,河湖环绕,稻花飘香,碧波万里,风光潋滟,一派"‘春秋’古镇,皖中水乡"的美丽风光。走进古镇,泥土混着青草的清香,悠然入鼻,扑面而来,轻轻地抚慰着我们疲惫的心灵,荡涤着都市生活布满身上的尘埃,那种惬意的感觉让人立刻就爱上了这幽静古朴的小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