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炎武初名绛,更名继绅,后仍名练,字忠清,乙酉(1645)清兵破南京,他志在复明,更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又尝自署曰圭年(一说当作书年),或署蒋山傭。江苏崑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五月二十八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戍(1682),正月初九日,终年七十岁。 顾炎武不仅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民族志士,开一代风气的学者,而且是明清之际杰出的诗人。他的事迹详见《清史稿·儒林·顾炎武传》、全祖望《鲒埼亭集·顾亭林先生神道碑》以及吴映奎、张穆、徐嘉诸家所编《年谱》和《诗谱》。  相似文献   

2.
南明作为一个历史阶段来说是有它的特点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抗清复明运动长达四十年之久(至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一六八三年统一台湾为止)。在这一阶段的激烈的民族斗争中涌现了无数的爱国志士。顾亭林就是其中之一。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绛,宇宁人;又名蒋山佣,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他的一生,经历了明朝万历到清朝康熙的七十年这一阶段,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冲击着他,时代迫使这个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面对着汉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不得不有所思考和探索。他在幼年时期,就接受其嗣祖绍芾先生的“当求实学”和嗣母王氏的“无为异国臣子”的教育。在十四岁那年,他就加入旨在“毋蹈匪彝、毋于进丧乃身”的著名爱国社会团体“复社”,奠定了他在学术方面是“经世致用”、在政治方面是“民族气昂”的光辉业绩,其思想基础就是爱国主义,爱他所处的朱明王朝。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经师顾炎武与张尔岐的交往对二人学术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文章考订了顾炎武、张尔岐交往中的两个重要年代,认为:(1)顾、张初识于康熙元年壬寅即1662年;(2)亭林《与友人论学书》很可能作于康熙七年即1668年初春,而张氏回信则在该年夏季之后。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因生平景仰文天祥及其弟子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原籍昆山有亭林湖,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他十四岁时参加当时东南一带的进步社会组织——“复社”。1645年,清兵渡江,南明弘光朝灭亡,鲁王在绍兴监国,要他担任兵部司务,因清兵压境,嗣母王氏绝食死,未及前往,遗命他“毋为异姓臣子”。他在抗清活动中,由于汉奸陷害,几次遭到危险。  相似文献   

5.
顾炎武的伦理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炎武,原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明亡后,他志存恢复,慕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门生王炎午,更名炎武.因其家乡原是南朝大画家顾野王所居住的园林——亭林湖,世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相似文献   

6.
被儒家称为“六经之原”的《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渊源,中国古代的学者无不覃思精研《易经》,并凭借它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生于明清之际的顾亭林先生也十分重视对《易经》的研究,他五十八岁那年在好友程贞夫、李紫澜家里讲《易》,从六月开始一直到九月方毕,李子德有《讲〈易〉毕奉谢宁人先生》诗。亭林晚年曾纂过《易解》,惜未有传。即使这样,在《日知录》以及亭林先生的文集、书信中还保存了他研究《易经》的思想和成果,颇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唯物论思想的特色王步贵顾炎武(1613─1682年),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故学者称亭林先生。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一生多坎坷。后半生多在飘泊的旅途中度过,但未因辗转流离停止过学术研究和著述。《日知录》是他的主要著作,内容...  相似文献   

8.
《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本)收录了顾炎武的一篇佚文《与黄太冲书》。黄(太冲)宗羲是明末三大思想家之一,又是有着自己治学特点的学派——浙东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所以,这封信对研究顾氏本人的思想演变,顾氏与浙东学派的关系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我们只有把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它牵扯到的一些人物搞清楚,  相似文献   

9.
《顾诗汇注》校补举例周可真《顾亭林诗集汇注》(简称《顾诗汇注》)是已故教授王蘧常先生的一部宏篇巨著,为清代以来顾炎武诗歌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她集中地体现了王先生之谨严踏实的学风和渊厚博洽的学问;读之,令人叹服不已。但是,任何优秀的著作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  相似文献   

10.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号亭林,学者多尊称为亭林先生。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1613年,卒于1682年,享年70岁。就学识渊博、志向远大、气节刚正来说,顾炎武堪称清初之第一人。明末的专制腐朽,清初的残酷高压统治,激发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就关心国家大事,探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他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孕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不知激励了多少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志士仁人,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爱国主义思想命题。  相似文献   

11.
五六年秋,访书于天津劝业场,偶得阳曲傅青主(1607—1684)批点过的汲古阁毛晉刻印之崇祯本《唐诗纪事》残卷廿一册,不禁大喜,如获至宝。盖青主乃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博雅君子、多才多艺,兼通经、史、诸子,释氏道家,以及诗文、书画、金石、医术,无一不精。尤可颂者,明亡抗清,强隐不仕,与当时的爱国志士,汉学大师顾亭林(1613—1682)相媲美,南北呼应,砥砺气节。两人交谊亦极笃厚,亭林北游过晋阳时,青主即常为其居停主人。例如亭林有诗酬之云: 为问明王梦,何时到傅岩?临风吹短笛,(?)(音zhuo,(石斥))雪荷长(?)。 (白木柄),老去肱频折(行医),愁深口自缄。相逢江上客,有泪湿青衫! (《顾亭林诗文集四、赠傅处士山》)  相似文献   

12.
明末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活动家顾炎武(一六一三——一六八二),他的学问之博大精深,著述之繁广丰富,不仅照耀当时,而且它的影响和留给我们的那些宝贵的遗产,一直是沾溉后世,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加以革命性地继承和批判性地学习的对象。特别是他一生反清复明的革命行动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更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光辉典范。不过,顾炎武生平的诗文著述虽然极其繁富,但死后他的遗书文稿,均为其甥徐乾学、徐元文取至北京,秘不示人,当时虽亭林嗣子顾衍生亦“不克常见”,只得从诸友处“攈摭一二”(据顾衍生:“亭林著书  相似文献   

13.
孔见 《中华魂》2017,(12):67-67
在中国古代,善于“学以致用”的学者群体中,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顾炎武,原名绛,明亡以后,改名炎武。他在明朝末年,曾参加过反对宦官权贵斗争的复社组织。清兵入关后,又先后参加过南明的反清斗争和家乡昆山人民自发的武装自卫斗争。失败以后,以诗歌揭露清王朝的血腥屠杀人民的罪行,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是一位博通经史而旨在经世致用、促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学者。读《亭林文集》卷一之《郡县论》以及《钱粮论》《生员论》,卷六之《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篇,可窥其社会理想及政治学说。顾炎武的社会理想,概括说来,就是"厚民生,强国势"。他的政治学说,集中表现在"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及与此相关的诸论之中,涉及政治体制、财政、选举、军事等。今读其诸论并参考前贤与现时同行研究而有所启示,乃撰成此文,作为对这位伟大学者诞生40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5.
由我院哲学系1999届毕业博士生、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周可真先生撰写的《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一书,已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导论、德性篇、问学篇、修治篇和余论五部分,近20万字。作者对明清之际伟大的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哲学个性特点及其思想(包括天人观、致知观、人生观、政治和伦理思想等),作了初步探讨。该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略作修改和增补而成。其博士论文获得答辩委员们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一篇“填补了顾炎武研究空白”、“颇多创见的优秀博士论文”。《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出版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州先生”,浙江余姚人,与顾炎武、王夫之并誉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的著述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南雷文集》等,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于《明夷待访录》一书之中.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的诗篇中每见数字,且颇有特色。作为力主“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历史学家、舆地学家,他诗篇中的数字往往具有时空的实证性,因而读来自有鲜明、具体的历史感、现实感。如“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暖”(《岁暮》二首之一),此诗作于1674年冬,距1644年清兵占领南京,南明王朝覆灭,崐山城破,顾炎武避乱于常熟语濂泾诸地,四处流离正已三十年。又如“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重谒孝陵》)据顾衍生(顾炎武之抚子)所撰《年谱》载:“(顺治)十七年(1660)秋,南归,抵金陵,七谒孝陵。”是年春曾谒十三陵(见《再谒天寿山十三陵》)。又据《明史·地理志》,北京与南京之间相距三千四百四十五里。  相似文献   

18.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诗经》韵例的探讨集中反映在他的《音学五书》之《诗本音》中。而《诗经》中虚字是否入韵的问题正属于《诗经》韵例的研究范畴。在《诗本音》中,顾炎武一方面认为虚字不入韵,另一方面又认为虚字可以入韵。从现代音韵学的角度来看,顾氏的观点有得有失,值得后世学者加以深究。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与人书》(十年阔别)之受者,学界迄无定论。据笔者考察,当为清初著名遗民学者朱鹤龄。顾炎武和朱鹤龄同为苏州人士,交往甚密。清初两人一起参加“惊隐”诗社,炎武对朱氏的学术道路起了决定性影响;炎武北游后,两人至少三次书信往复,砥砺气节,切磋学术。两人的交往,对清初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三日《光明日报》史学版(第193期)上刊登了刘汉屏同志的文章《略谈章学诚对考据学派的评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乾嘉时期考据学派盛行,造成一种脱离实际的学风。如当时有个学者秦近君解释‘尧典’二字,就引经据典讲了三万言(见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18《答惠定宇书》)。这种为读书而读书,为考据而考据的学风,同清初顾炎武等学者学以致用的精神比起来是一种倒退。”我核查了《小仓山房文集》,袁枚在《答惠定宇书》中并没有说秦近君是清代乾嘉时期学者。袁文中只有这样的话:“秦近君说尧典二字至三万余言”,是作为汉学之弊的例子举的。汉学非清代乾嘉时期所独有,怎能据此就说秦近君是乾嘉时期学者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